校園暴力的介紹

2012-04-13 5:23 am
校園暴力的介紹
快 快 快!

回答 (3)

2012-04-13 10:13 am
✔ 最佳答案
我以當時人嘅身份同你介紹一種暴力: 網上欺淩
定義:
網上欺凌(Cyber-bullying),又稱為「網絡欺凌」、「網路欺凌」或「網絡暴力」,是指以非理性角度、對他人在網路上作出「非白即黑」之批判,並以侮辱性言詞、意圖精神上傷害他人的集體行為。 本港的網上欺凌常見於各大討論區(如高登討論區)。
由於互聯網的匿名特性,使得使用者往往不用表明身分,僅靠一個暱稱,即通行整個網路。因此這類型的網路使用者藉由網路的此一特性,會展現出與日常生活不同的型態。
常見的網上欺凌方法有:

把受害人之個人資料(如真實姓名、就讀學校、容貌等)公開,俗稱「起底」。

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這些相片旁加上誹謗性文字,俗稱「改相(改圖)」。

散播網絡謠言以損害他人及其他機構的聲譽,或者是危害他人生命安全。

在討論區或個人網誌的留言區中以發帖侮辱受害人,甚至是在受害人的討論區及網誌裡以侮辱言語洗版,這是「網言暴力(網上語言暴力)」的特徵。

跟蹤及騷擾受害人,以「功德圓滿」的方式轟炸受害人的電郵。


舉example : (當事人是本人設x)
x 係小學二年級插班去xxxx小學,開頭嘅生活伍錯,老師同同學都對我好好,直到下學期,女班長同我絕交,同學相繼都杯立x , 我開頭唔覺意,之後就開始喇,
佢地又話我係鼻屎妹,話我撬鼻屎(我冇) ,得一位所謂嘅朋友,我開始失控,做唔理智嘅事,比佢地蝦,我就想leave out school ( 跳窗) , 我好唔開心,又比佢地偷筆,我好唔開心,但冇告佢地,但我一比野食佢地,佢地就同得friend 一陣( 個段時間我好happy because i need happy and friend ) ,一路去到四年級分班,我同為一一個朋友分開,我入精英班,佢入補底班。依段時間日子係好過左小小,但去到first term 中期,有個同學help me,將佢地係internet 嘅惡行暴出黎,我第一次開acc for facebook, 睇到啲言論,我喊左,第一次喊得咁勁,我比人故意用ball threw 過黎,make me 好痛,爆曬光,我喊,佢地都話我博同情,又話我有錢大曬,我邊有曬命?? 連升小四嘅一位best friend 同插我:'( ,我好難受,想自殺
老師只不過嬲咗佢同上左堂德育堂咋,依見事,我好嬲,點解老師會咁草草了事
有冇社工幫我,去到5年級,我時不時都受到攻擊,仲有人話想隻揪我。仲有人偷我野,講買啲唔係事實嘅事實,我完全唔想返學(妨且,我都係入精英班),去到而家六年級先好好多
2012-04-14 5:09 am
我叫何文達,係九龍城區天主教余振強紀念中學的校友,於1994年開始由 農圃道官立小學上午校 升讀的. 我在農圃道官立小學成績一向中上,在余振強紀念中學讀form 1時也全班10名內.但其後1998年2月讀form 4 時我被同班的 大陸新移民 學生吳尚亮邀請加入黑社會,後來我向當時由鄧鏡波學校轉任的趙正葵校長告發. 後來吳尚亮不滿我向校方告發.他糾集了同校的蔡光皓和區曉光為首的15名黑學生在余振強紀念中學附近公園在放學時埋伏. 趁我何文達放學出校門後跟蹤我到九龍中央圖書館籃球埸對我集體圍打,用拳頭仆我何文達頭部約幾十次. 我後來返校向當時為副校長,現任余振強紀念中學校長張行健報告,要求鄧鏡波前副校長趙正葵報警. 雖然後來那些打我的15名同校黑社會學生被警司警戒. 但余振強紀念中學無即時向打我的學生停課,和我同班的黑學生 吳尚亮 在事後經常在課堂上騷擾我,我何文達因被欺負而影響學業成績. 1998年學期尾由鄧鏡波前副校長升余振強校長的趙正葵為了天主教香港教區的聲譽和利益以我成績差劣為借口開除我何文達學籍.

http://the-sun.on.cc/cnt/news/20090709/00412_001.html

今年打劫銅鑼灣銀行被判入獄4年半的阮志斌老師原來是我何文達的師兄,
劫匪阮志斌大學畢業後被鄧鏡波前副校長趙正葵聘用為天主教余振強中學的老師的,歡迎各家長不要入讀天主教學校 .
2012-04-14 1:22 am
從心理學的挫折攻擊理論來看,當人類受到挫折時,即會產生攻擊行為,暴力行為則是人類攻擊行為的主要方式之一。挫折的產生常源於需求或動機的受阻,而人際互動的不良是需求或動機受阻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減少挫折所導致的暴力行為,改善校園中的人際互動是必須的。我們無法避免學生在生活環境中產生挫折,但卻可以透過人際互動給予學生支持的力量,進而提昇其挫折容忍力,以有效減少因挫折導致的暴力行為。



另外,從社會學觀點考慮,若從社會學習理論來看,暴力行為和其他行為一樣,是經由學習的方式得來,而觀察模仿是成長中的青少年很主要的學習歷程。因此校園中的人際互動可提供青少年良好的行為典範,避免暴力行為的出現,以免學生透過模仿而產生暴力行為。若從另一學派的社會控制理論觀之,人和社會的連結力量不夠,即社會控制力量太弱,是導致偏差犯罪行為的主因。由社會控制裡論的觀點,更需要良好的人際互動去加強學生與學校、學生與社會的連結力量,進而減少暴力行為發生的可能。因此,無論從心理學或社會學的觀點,良好的校園人際互動,應是學校防止暴力行為發生的最佳著力點。



我們若仔細觀察近來較受矚目的校園暴力事件,將不難發現其中都有人際互動不佳的因素存在。像學生攻擊老師的事件有增加趨勢,顯示師生關係產生了變化。師生關係本來就是一種相當複雜且微妙的人際關係,教師有社會所賦予的權威與地位,成長中的學生卻有反抗權威的傾向;教師希望透過教學活動傳達大人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這與學生的次文化卻常大相逕庭;學生常常希望從教師獲得足夠的關愛,又希望受到最少的約束;顯示師生關係中埋伏了許多矛盾與衝突的因素,加上社會的變遷,家庭教化的功能式微,學校要負擔更沉重的教育責任,更為師生互動埋下許多不利的因素。在今天台灣的教育環境下,教師面對趕課的壓力,學生升學的責任,單向的演講式教學幾乎是唯一的教學方式。過多的班級人數,使得考試成績成了師生互動的主要依據,甚至成為衡量學生價值的工具,師生間如何能產生良性互動?加上許多老師未能感受環境轉變,仍以本身於威權時代受教育的經驗,加諸於今天的學生身上,卻不知教師「法定權威」、「社會權威」已然式微,而本身的「專業權威」又無法建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若是教師無法體會學生價值觀的改變,青少年次文化的變化,不知道學生每天所看、所想、所接觸的事物,師生關係必然日漸疏離,衝突日益增加,發生學生攻擊老師的事件也就不足為奇的。



另外,解嚴後的民主浪潮衝擊整個社會,社會規範的鬆動也鬆動了學校的規範,更民主的校園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學生的行為規範卻也產生了較多的「灰色地帶」。在此同時,課程教材並未提供學生更多的民主法治觀念,學校教育也未教學生民主社會所需的容忍與合作,反而在課業競爭中教給學生「優勝劣敗」本來在課堂上的學習的歷程,學生間應有許多互相討論、共同解決問題等良性互動機會,但這些機會常因班級人數太多、教材內容過多、教師教學技巧不佳等因素而被剝奪。若是再加上部份學校教學不正常,活動性的課程一再被挪用,學校教育中學生彼此的人際互動,大概就只剩下下課時間的打鬧與互吐苦水了。而許多學校與教師過度重視學生學業表現,更助長不良的校園人際互動,成績優秀的學生只要成績好,將佔盡一切優勢。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在校園中永遠是相對弱勢。當學業成就不佳的學生以反社會的行為作為反撲時,校園中欺凌、恐嚇勒索等學生間的暴力行為就層出不窮了。



學校教育應有其社會化之功能的,若是校園中人際互動不佳,則學校社會化功能將被嚴重減損。很可惜的是國內智育掛帥的中小學教育,多數學校與教師相當忽視校園中的人際互動,這對校園暴力的惡化已產生不利的影響,每一位關心教育的人必須加以重視。共謀改善我們的師資、課程與校園文化,希望能營造一個有利於良好校園人際互動的環境,以有效遏止日益嚴重的校園暴力問題。 參考資料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3/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19: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412000051KK011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