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實踐綠色生活?

2012-04-13 1:54 am
如題...

PLZ help me!!!

回答 (1)

2012-04-13 2:05 am
✔ 最佳答案
為何做環保.環保的重要性:
人類社會在極度使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後,深感生態環境破壞對人類生存的影響力,於是環保意識以及生態保育觀念興起。自然資源的快速耗竭,已遠超過其再生回復的能力,環境保育已是二十一世紀刻不容緩的使命。世界各國的人民,已深切體認到環保的重要,紛紛投注心力在環保組織的成立、環保法規的制訂,並透過國際貿易制裁的手段,以期遏止生態繼續被破壞。台灣繼創造出經濟奇蹟之後,要在國際間取得競爭優勢、一席生存之地,已不單單僅是強化企業經營利基,而是要著重生態保育的工作,將環保深植在每個企業、每個人民的心中,使其成為企業及國家的競爭力。 台灣要在國際間競爭優勢,就不容忽視生態保育的任務。唯有台灣建立起綠色環保形象,方能在國際間取得認同。然而,環保意識的建立,不僅是企業、政府,更是全民的責任。因此,本文茲就國際間環保趨勢以及台灣目前環境保育的現狀作一探討,瞭解台灣在環保工作上的優缺點,並針對綠色管理的概念及相關策略進行分析,以期對企業綠化行動有所建議。最後,再針對政府相關的環保組織、政策作一探討,以及分析消費者的環保意識及行為,以提供業界、政府、相關專業人士改善環保工作、建立國家綠色形象、提高競爭力的參考。 近年來,全球面臨嚴重的溫室效應、沙漠化、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空氣污染、臭氧層破壞、表層土壤破壞、生物絕種等問題,例如,據估計,每年有超過兩百萬隻海鳥和十萬隻海洋哺乳動物,因為人類隨意拋棄的垃圾及廢棄物而致死。保存地球稀有物種的熱帶雨林,正以每年一千萬以上公頃的速度消失。有鑑於自然資源急速耗竭、自然環境慘遭嚴重破壞等因素,各國元首要人及有心人士,一方面呼籲世人的重視,一方面期望透過國際法規的制約功能,防止惡化的程度及速度。因此,要在國際間取得認同、地位及競爭優勢,環境保育已是不容忽視的責任及使命,而台灣唯有建立起綠色形象,方能在國際間取得一席生存之地。 在推動環保工作時,政府也必須站在輔導及支援的角色。政府及相關機關要定期參與國際環保會議,以瞭解國際環保的最新趨勢及訊息,提供國內業者擬定因應策略。此外,政府也應成立專責環保事務的機構,以及體認以身作則的重要性,以建立消費者及企業對政府推動環保工作的信心。最後,消費大眾的環保意識及行為,也是支持我國推動環保工作、建立綠色國際形象的最重要因素。消費大眾可以透過選購綠色產品、捐贈給環保組織等方式來表示其支持環保的態度,同時,消費者也應該對破壞環境的不法業者及政府機關提出檢舉及抗議、抗爭等活動,以遏止不法情事的發生。另外,消費者也可以透過相關環保組織的網站、圖書館或是環保活動主動搜尋環保訊息,以提高自身的環保專業知識。 如何做環保: 少用膠袋,多參加環保活動 ,保持個人衛生 ,減少垃圾污染(廚餘)和保持地方清潔等等都是做好環保時的應注意事項!

做環保的好處:
1節省您的荷包 不要懷疑,購買或使用綠色產品是可以很便宜的。如果大家都能支持使用綠色產品,就有很多廠商願意生產具有「環境訴求」的綠色產品,那麼,不但產品價格降低了,大家的生活環境也可以得到保護。由於綠色產品的生產需要創新技術的投入,因此,部分產品購置成本可能較其他同質產品為高;但是,通常在使用成本上就較傳統產品為低了。算來算去,反而更省錢呢! 事實上,有許多綠色產品的價格。功能與品質都不比傳統產品遜色,消費做環保,又可以省錢,何樂不為?
2保護您的身體健康 綠色產品除了關心環境保護,更關心您的健康。日常生活中,存有許多隱形的殺手,我們常常不知不覺的遭受傷害,也傷害了我們的環境。為什麼要辛苦的賺錢消費,卻傷害了自己的健康與美好的環境呢?
3創造您的家庭和諧 生活做環保,家庭和諧有保障。如果能夠養成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家庭文化,自然而然的也會把這種「愛」擴及到家中的每一個人。
4促進您的生活情趣 透過購買產品的過程,了解產品的原料使用、設計、生產、使用與廢棄等各階段生命週期中,對於環境的衝擊與影響,這樣的過程,總是充滿驚奇與樂趣,也容易激發下一代多元化學習與保護環境的理想。
5舒適您的生活環境 有形或無形地,綠色產品有助於美好環境的創造。綠色產品不僅可以減少廢棄物的產生,甚至可以把廢棄物轉變成為無害有用的生活用品,直接解決麻煩的廢棄物處理的問題哦! 不做環保的壞處: 若不做環保,我們的家園將一天比一天骯髒,近年來,垃圾量越來越多,要是不做環保我們優美的環境將會消失,地球也會被垃圾吞蝕。

希望幫到你
草莽英雄 上
參考: yahoo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40: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412000051KK007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