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教導我們不可咒詛別人。
為甚麼舊約有些詩篇卻咒詛仇敵呢?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HA06991800/o/701204120057813873392960.jpg
不可咒詛
聖經教導我們不可咒詛別人(羅一二14;雅三9-10)。上帝是聖潔和公義的,祂辨別善惡、賞罰分明,祂所行的都正直公平。祂賜給人的恩典,是人不配得的;祂發出的咒詛,卻是人應受的懲罰;但是,人不可發出咒詛。耶穌基督的救贖帶給世人赦罪之恩,使咒詛轉為祝福。認識基督的人理應凡事按照福音而行:只要祝福,不可咒詛。聖經又教導我們不可為了私人的仇怨而報復(羅一二19)。我們要彼此寬恕、相愛,不可報仇,因為伸冤在上帝,祂必報應。咒詛的詩篇
舊約中有些詩篇稱為「咒詛的詩篇」(imprecatory psalms),包括詩篇第五十五、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一○九、一三七篇。這些詩篇都是詩人向上帝的呼求和哀聲,懇求上帝介入當時的景況,懲罰仇敵和惡人,拯救詩人或上帝的子民。我們讀其中一些經文的時候,會感到不安和困惑。例如:「願死亡忽然臨到他們!願他們活活的下入陰間!」(詩五五15)「願他的年日短少!願別人得他的職分!願他的兒女為孤兒,他的妻子為寡婦!願他的兒女漂流討飯,從他們荒涼之處出來求食!」(詩一○九8-10)又如:「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啊,報復你像你待我們的,那人便為有福!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詩一三七8-9)咒詛的處境及用語
這些詩篇的作者主要是大衛(詩五五、五九、六九、一○九篇),另外是亞薩(詩七九篇)及被擄時期的不知名者(詩一三七篇)。我們首先要注意,有關的經文不涉及私人的恩怨和報復。聖經所描述的大衛,不是這樣的人。雖然他遭掃羅追殺,被多益告密,兒子押沙龍叛變,受示每咒罵等,撒母耳記卻從沒有提及他懷恨在心而加以報復,可見大衛不是惡毒的人。 詩篇的禱告都是針對那些攻擊耶和華和祂的受膏者的敵人、惡人、詭詐人。他們所行的盡是欺壓、逼迫、強暴、吞滅、喜愛流人血、邪惡、罪孽等不義之事。在敵人的蹂躪和苦待之下,詩人個人和代表一群受害者在上帝面前唉哼哀訴,求上帝為他們伸張正義,主持公道,向惡人施行審判,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他們自食惡果,並求上帝救拔祂的子民脫離他們的手。讀這些詩篇時,須了解當日的背景。 詩篇中的咒詛出自面臨絕境之人的口,用詞固然是痛苦的和發泄怒氣的,表現了無奈和無助;但那同時是修詞上的誇張手法,我們不必按字面去了解。詩中的一些祈願,反映了仇敵加在別人身上的苦害,詩人希望那些事轉過來也發生在仇敵的身上,讓他們親自體會自己所造成的災禍。 此外,有一些用詞則用了比喻或象徵的手法。詩中針對巴比倫說:「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為有福!」那聽起來非常殘忍,令人難以接受。事實上,殺害婦孺是古代戰爭中常見的罪行,征服者(如亞述、巴比倫)便常對不肯降服的小國施以這種懲罰。不過,巴比倫並沒有磐石或峭壁,而舊約學者華德凱瑟(Walter Kaiser)指出,「嬰孩」一詞可指年幼或已長大的孩童,其重點不在於年齡的大小,而是在於父子的關係。詩人以此作比喻,意思是說先祖的罪行在後代中重複出現,這些後人(嬰孩)必面臨滅絕的命運,這就成了巴比倫的寫照。信念與態度
詩篇中的咒詛,是舊約信徒對傷害他們的仇敵所作出之回應。我們須體會作者的心境和感受,理解他們激動的因由。倘若我們處身其間,也許會做相似的事。但是在上帝漸進的啟示過程中,我們新約時代的信徒比起舊約時代的子民,更多明白上帝的心意,知道上帝至終必要審判罪惡,為祂的選民伸冤(路一八7-8)。基督的十字架帶來了寬恕和赦罪。這兩方面的真理,影響並改變了我們對不公義之事及仇敵的態度。我們若肯定並堅守這樣的信念,就不會發出咒詛,只會祝福了。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HA06991800/o/701204120057813873392984.jpg
Whoa! Seriously, happy about throwing your kids around? Maybe a little too harsh a punishment for not eating your vegeta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