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盡頭追求的是否「無」?

2012-04-11 6:32 pm
其實人生走到某一個階段,老,中,青,也好,追求的各有不同。當我地完成左一個階段之後,就進入下一個。直到所有的都追求到手,我們要做的是什麼呢?再下一步又是什麼呢?我們早知是這樣,是不是又一開始不用追求任何野呢?
我所指的我們追求的,是指任何野,包括實物及非實物,物質及非物質。

希望認真回答。

回答 (8)

2012-04-13 11:56 pm
✔ 最佳答案
人生在世最少都在追求著生存 ! 要生存就有追求. 所有人窮一生都沒有可能做到"所有的都追求到手...", 祇會放棄追求更多吧 !! 人生路上如果覺得己走到盡頭,就應該轉彎了!!
『不是路已走到盡頭,而是該轉彎了!』 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話!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的事情已嚴重無法解決,甚至是已經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心情時,何不停下腳步,讓身心靈做個深呼吸,細心想一想是否有轉圜的空間,
也許,換換不同的方法,選擇別條路來走,事情就會因此變的簡單許多了。
可是,往往在事情突發的那一刻,很多人不會想到這些方法。。
只是一昧的在原地踏步。繞圈。鑽牛角尖。試圖在錯誤中尋找正確的答案。。
結果卻是讓自己一直的深陷在痛苦的之中。。
生命中總有挫折,也有起伏,但那不是盡頭,只是在提醒你:該轉彎了!
也是在告訴你:事情發展的太快,一不小心,總會漏到很多重要的細節,
試著放慢腳步,去感受身邊的人。事。物。!從體會之中去尋找正確的方向!
放手不代表承認失敗,凡事都在【取捨】之間,
放掉過去的負面且沉重的包袱,是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也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找到更美好的路可以走!

2012-04-16 17:02:43 補充:
我们應該說 "人生追求到盡頭便是死, 死後都是「無」!!
2012-04-14 10:39 am
我認為人的一生是追求「悟」!
2012-04-12 8:00 pm
對了!怎樣滿足自己嘅人生,定係要享受人生
2012-04-12 7:56 pm
人死如燈滅,只是在存活時怎樣善用這時間,怎樣滿足自己嘅人生,定係要享受人生?
2012-04-12 5:55 pm
這個世問充滿著苦。生是苦。老、病、死亦皆是苦。與怨憎者會面是苦,與所愛者別離亦是苦。又希求而不能得亦是苦。事實上,不離執著的人生是一切皆苦的。 此稱為苦的真理(苦諦)。


此種人生之苦,是如何產生的呢?那無疑是由纏於人心的煩惱而起的。若追究其煩惱,則如此煩惱是由與生具有的強烈欲望而來。此種欲望乃以對生之強烈執著為本,而對所見所聞產生渴愛。又轉而亦願求死。這稱為苦的原因(集諦)。

若將此煩惱的根本滅盡,捨離一切執著,則人的苦惱亦會消除。此稱為滅苦的真理(滅諦)。
欲入滅苦的境地,必須修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當的見解、正思——正當的思惟、正語——正當的語言 • 正實——正當的行為、正命——正當的生活、正精進——正當的努力、正念——正當的記憶、正定——正心的統一。此八種被稱為滅慾望的正道之真理(道諦)。

人們必須好好地體會這些真理。因為這個世間充滿著苦,所以只要是想脫離這種苦的人,誰都

要斷除煩惱。無煩惱與苦的境地,為有悟道才能到達。而悟道為一八正道始可得。

有志於道的人。亦應知此四種神聖的真理(四聖諦)。因不知此四種真理,以致長期徘徊在迷惑之道而無休止。知此四聖諦者稱為得慧眼者。

因此,應專心一致接受佛的教法,徹底理解此四聖諦的道理。
無論任何時代的任何聖者,只要是真正的聖者,皆為體悟此四聖諦者,同時亦為教四聖諦者。
明瞭四聖諦時,人們才能遠離貪欲,與世無爭,不殺生,不倫盜,不邪淫,不欺騙,不毀謗。不阿諛,不嫉妒,不瞋恚,不忘人生的無常,不離正道。
佛僅示此四種真理以引導眾生。正確地身受此教法者,得依此四聖諦,於此世問真正開悟,而成為眾生的守護者、歸依者。那是因為明瞭此四聖諦,即可消滅一切煩惱之根本——無明之故。
佛弟子依此四聖諦,得通達所有教法。並具備理解一切道理的智慧與功德,而對任何人皆能自在地說法。
如眾生之苦有其原因,眾生之開悟亦有其道,一切法皆依緣(條件)生。依緣滅。
花是集開花之緣而開,葉是集散落之緣而落。並非無緣無故而獨自開花落葉。
因依緣而開,依緣而落,故任何事物,皆會變遷。無獨自存在的事物,亦無常住不變的事物。
一切萬物依緣生,依緣滅,是永遠不變的道理。故變易、無常是天地間不動榣的真正道理,唯此是永久不變的。



那麼 ,眾生的憂、悲、苦、惱是如何產生的呢?那是因為眾生有執著的原故.執著財富,執著名譽利欲,執著悅樂。執著自我。由此執著而產生苦惱。

有始以來,此世間有種種災難,加之無法避免老、病、死,故有悲苦。
但追究其源,乃因有執著,才有悲苦,只要脫離執著,則一切苦惱悉盡消除。
再追究此執著。則從眾生的心中,可發見無明與貪愛。

無明就是看不到事物變易的真相,不明瞭事物的道理之意。貪愛就是貪求不可得之事物而執著之意。


本來,事物並無差別。把它認為有基別!是無明與實愛的作用。本來,事物並無善惡,把它認為有善惡,是無明與貪愛的作用。
一切眾生常起邪念,因愚痴而不能正確地觀察事物,執著自我而造成錯饒的行為。結果產生了迷惑之身。


以業為田,心為種,覆無明之土,潤實愛之雨,澆自我之水,增長邪見,而產生此迷惑。
總之,產生有憂、悲、苦 • 惱的迷妄世界,就是心。



根本佛教聖典(3--2)=在家六方修=仁王仁政=修行等=佛土的建設==教團==渡世大願


根本佛教聖典(3--1)=行住坐臥修行=在家六方修=仁王仁政

2012-04-12 10:44 am
我不能隨便以自己的心態解答你的問題,因為我自己並不能夠代表作有人,而且我的人生也遠遠未到盡頭。不過,我相信每一個老人在老年時的心態都不一樣,要不然,我們不會看到李嘉誠這個耄耋老人仍在管理自己的物業。顯然,他仍在追求既屬於物質也屬於非物質的東西。

以我之見,你指的追求可以分兩part:短期性的追求和長期性的追求。在老年時,短期性的物質追求例如有:解決食慾的一頓飯。短期性的非物質追求例如有:兒子安全歸家的安心。至於長期性的物質追求和非物質追求在老年時是罕見的,因為大多數老人都力不從心──無論在體能方面還是在腦力方面(何況還有視力呢)。這樣,你的問題我也大概解答了。

接下來有幾點我想補充,這也是我回答這條問題的主要原因。

人們在追求事物的任何一個階段都甚少會去想結局──老死,因為一來這個結局離他們仍遠,二來這其實是生物的本能。而這種本能正是我們做任何一件事的原動力。所以即便人們知道自己的最終結局是死亡,也對人們的行為也沒影響。

「如果早知道是這樣,是不是一開始不用追求任何野呢?」

所以這條問題太蠢了!因為你做得到你就不是生物。

2012-04-16 23:27:44 補充:
一個人若知道自己做一件事的結果是那樣,他仍然會做,因為在做一件事之前,他想要實現自己心目中的結果。而受到生物本能驅使,他亦沒法使自己不那樣做。試想想,如果他因為知道結果而不做那件事,他還是生物嗎?例如我明知跟女友在短訊裡甜言蜜語自己便會感到很滿足,我難道能設法不使自己滿足?這違反了生物本能吧?

相反地,如果我有能力設法使自己不從與女友甜蜜的交談上得到歡愉,那麼必然存在另一種東西使我在精神上有更深一層的滿足,例如假設我看到你的問題後發現「不追求」能使我更滿足,那我便在追求「不追求」的感覺。不過你也明白,無論一個人在做什麼,他都在追求某種東西。所以一個人沒可能「不用追求」事物,那是不合理的。
2012-04-11 11:56 pm
人生到盡頭追求的是否「無」?似無還有 ........... 滿足 + 開心 + 死而無憾.
2012-04-11 9:13 pm
人生到盡頭追求的是否「無」?還要看那人到盡頭時是否滿足於他/她曾經擁有的(不論是財富上或精神上)和甘於平淡。新聞報導馬英九說他不介意能否連任,但關心歷史定位。在下解讀為他可不為富貴所動,但希望在青史留下好名!他人生到盡頭追求的可能是[名]非[利]亦非[無]。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38: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411000051KK002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