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隸書 隸書的特點 隸書結構的特點是橫平豎直,橫向筆畫靠得很近,字形方整,像疊起的「崇台重宇」。
隸書的撇筆、捺筆向左右舒展,橫向的筆畫又很顯眼,字勢是橫張的。
隸書的介紹 隸書又稱佐書、八分書。正恒《四體書勢》說:“隸書者,篆之捷也。”許慎《說文解字·敘》說:“秦天經書,滌除舊典,官獄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實際上隸書就是篆書的簡約與急就。隸書上承篆籀,下啟行草。隸書產生于戰果,興於漢。至東漢則飾以波挑,這時期碑刻最多,形成中國石刻的第一次高峰。隸書因從篆書演變而來,有些字形還有篆書痕跡,但用筆改轉為折,提按頓挫,形成了隸書獨有的筆法。橫挑是隸書最具特點的筆法,它往往是整個字的主筆,隸書中幾乎無鉤。隸書用筆分為方圓兩大類,還有一種為方中寓圓。隸書用筆最忌以唐楷筆法摻入,其筆劃教楷書更為舒展,要求縱逸盡勢。明趙宦光說:“篆籀相向成文,分隸相背各分,其勢波折左右,其形連屈鉤連,篆勢有轉無折,隸筆有折無轉。”這對篆隸的不同特點作了概括的闡述。
隸書的著作 隸書推薦碑帖:漢碑:《乙瑛碑》、《張遷碑》、《曹全碑》、《石門頌》、《華山廟碑》、《史晨碑》、《禮器碑》、《西狹頌》。漢簡:《居延漢簡》、《武威漢簡》。清隸:鄭簠、金農、鄧石如、伊秉授、何紹基等大家作品均可借鑒。
隸書的起源 傳說「隸書」是當時有個獄吏程邈,因犯罪被關在牢中十年,在這段時間將繁複的大小篆做整理簡化,編錄三千多個字呈獻予秦始皇,而釋罪放出,並封官賞獎,其實我們中國文字的變化決不可能由一人而完成的,它的變化是根據書寫的工具和生活需求,經日久眾人累積,不斷創造而成形,所謂何人所創只不過是經由整理或以他為代表。 而隸書的發展之初仍帶有篆書的型態,所以我們稱秦代使用的叫「秦隸」,當時紙張仍未發明,是書寫在木、竹片上(木、竹簡)。後來的漢代,隸書愈來愈成熟,其外形與秦隸有所差別,它的書體工整且筆畫有波磔,結構扁平,所以我們稱為「漢隸」。 漢隸發展至今已成為隸書的代表,可見它在中國書法歷史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它所展現的局面造成了承先啟後之作用,對於往後文字變更有助力。
隸書的分類 隸書依產生的年代可以分為秦隸和漢隸: 一、秦隸 是早期的隸書,又稱為「古隸」,這是隸書剛 萌芽型的書體,可以說是隸書的幼年時期。這種字體的特點是半篆半 隸,筆劃雖由圓轉變為方折,但還沒有後來隸書的波磔和挑法,字形 上仍然保持著細長的狀態。 一九七五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現了一千多支秦簡,竹簡上的秦隸是 用毛筆寫上去的,字跡清晰,可以明顯的看出秦隸的這些特色。這種 字體是用折筆來寫,而不像小篆是用轉筆,寫起來比較快,字形長方 大小不拘,而不像秦小篆都是長方形而且大小整齊劃一。所以,這種 秦隸,有人也稱做「篆書兼古隸書」。直至西漢初、中期還仍然使用 。如西漢的銅器銘文如《熹平鐘》、《元始鈴》、《臨虞宮鐙》、《萬歲宮高鐙》 、《魯孝王刻石》、與秦隸很相近。 二、漢隸 漢碑上的字體叫做隸書,漢隸是發展成熟了的隸書,一般都把漢隸 就叫做隸書。到了西漢恆帝、靈帝時,隸書已發展到成熟的階段,這時 期的隸書,與秦隸有著較大的差別,筆劃間有波磔,字形扁平,這也是 隸書的主要特色。 與篆書相比,在字體結構上,隸書明顯的特點,主要是把篆書那種 曲折的弧線變為直線,而且字體的偏旁部首也大為簡化,成為方塊字。 它的特徵是:隸書的筆劃只有直線方折而有圓轉,最明顯的還有使用波 磔、挑法產生一種「蠶頭雇尾」的形狀。
字形上,將篆書那圓長的字體 改變方扁。東漢時的《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等都是典型的漢隸作品。 漢隸也稱為「八分」,關於「八分」得名的原因,歷來的說法不一 ,有人認為是因為這種字體以「八分」為大小之標準;有人認為是由於 這種字體的字形較扁,筆畫向兩旁伸展,很像「八」字的姿態,至於哪 種說法較為正確,實難以下定論。
希望幫到你
草莽英雄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