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的特徵

2012-04-09 5:48 am
有冇人知道隸書的特徵係咩呀??(急)
更新1:

特徵呀~~~

回答 (2)

2012-04-13 6:05 am
✔ 最佳答案
隸書  隸書的特點  隸書結構的特點是橫平豎直,橫向筆畫靠得很近,字形方整,像疊起的「崇台重宇」。
隸書的撇筆、捺筆向左右舒展,橫向的筆畫又很顯眼,字勢是橫張的。

 隸書的介紹  隸書又稱佐書、八分書。正恒《四體書勢》說:“隸書者,篆之捷也。”許慎《說文解字·敘》說:“秦天經書,滌除舊典,官獄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實際上隸書就是篆書的簡約與急就。隸書上承篆籀,下啟行草。隸書產生于戰果,興於漢。至東漢則飾以波挑,這時期碑刻最多,形成中國石刻的第一次高峰。隸書因從篆書演變而來,有些字形還有篆書痕跡,但用筆改轉為折,提按頓挫,形成了隸書獨有的筆法。橫挑是隸書最具特點的筆法,它往往是整個字的主筆,隸書中幾乎無鉤。隸書用筆分為方圓兩大類,還有一種為方中寓圓。隸書用筆最忌以唐楷筆法摻入,其筆劃教楷書更為舒展,要求縱逸盡勢。明趙宦光說:“篆籀相向成文,分隸相背各分,其勢波折左右,其形連屈鉤連,篆勢有轉無折,隸筆有折無轉。”這對篆隸的不同特點作了概括的闡述。


 隸書的著作  隸書推薦碑帖:漢碑:《乙瑛碑》、《張遷碑》、《曹全碑》、《石門頌》、《華山廟碑》、《史晨碑》、《禮器碑》、《西狹頌》。漢簡:《居延漢簡》、《武威漢簡》。清隸:鄭簠、金農、鄧石如、伊秉授、何紹基等大家作品均可借鑒。

 隸書的起源  傳說「隸書」是當時有個獄吏程邈,因犯罪被關在牢中十年,在這段時間將繁複的大小篆做整理簡化,編錄三千多個字呈獻予秦始皇,而釋罪放出,並封官賞獎,其實我們中國文字的變化決不可能由一人而完成的,它的變化是根據書寫的工具和生活需求,經日久眾人累積,不斷創造而成形,所謂何人所創只不過是經由整理或以他為代表。 而隸書的發展之初仍帶有篆書的型態,所以我們稱秦代使用的叫「秦隸」,當時紙張仍未發明,是書寫在木、竹片上(木、竹簡)。後來的漢代,隸書愈來愈成熟,其外形與秦隸有所差別,它的書體工整且筆畫有波磔,結構扁平,所以我們稱為「漢隸」。 漢隸發展至今已成為隸書的代表,可見它在中國書法歷史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它所展現的局面造成了承先啟後之作用,對於往後文字變更有助力。


 隸書的分類  隸書依產生的年代可以分為秦隸和漢隸: 一、秦隸 是早期的隸書,又稱為「古隸」,這是隸書剛 萌芽型的書體,可以說是隸書的幼年時期。這種字體的特點是半篆半 隸,筆劃雖由圓轉變為方折,但還沒有後來隸書的波磔和挑法,字形 上仍然保持著細長的狀態。 一九七五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現了一千多支秦簡,竹簡上的秦隸是 用毛筆寫上去的,字跡清晰,可以明顯的看出秦隸的這些特色。這種 字體是用折筆來寫,而不像小篆是用轉筆,寫起來比較快,字形長方 大小不拘,而不像秦小篆都是長方形而且大小整齊劃一。所以,這種 秦隸,有人也稱做「篆書兼古隸書」。直至西漢初、中期還仍然使用 。如西漢的銅器銘文如《熹平鐘》、《元始鈴》、《臨虞宮鐙》、《萬歲宮高鐙》 、《魯孝王刻石》、與秦隸很相近。 二、漢隸 漢碑上的字體叫做隸書,漢隸是發展成熟了的隸書,一般都把漢隸 就叫做隸書。到了西漢恆帝、靈帝時,隸書已發展到成熟的階段,這時 期的隸書,與秦隸有著較大的差別,筆劃間有波磔,字形扁平,這也是 隸書的主要特色。 與篆書相比,在字體結構上,隸書明顯的特點,主要是把篆書那種 曲折的弧線變為直線,而且字體的偏旁部首也大為簡化,成為方塊字。 它的特徵是:隸書的筆劃只有直線方折而有圓轉,最明顯的還有使用波 磔、挑法產生一種「蠶頭雇尾」的形狀。
字形上,將篆書那圓長的字體 改變方扁。東漢時的《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等都是典型的漢隸作品。 漢隸也稱為「八分」,關於「八分」得名的原因,歷來的說法不一 ,有人認為是因為這種字體以「八分」為大小之標準;有人認為是由於 這種字體的字形較扁,筆畫向兩旁伸展,很像「八」字的姿態,至於哪 種說法較為正確,實難以下定論。  
希望幫到你
草莽英雄 上
2012-04-09 6:10 am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風格,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過去一般認為隸書之由來為「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但近來指出「隸」字亦有「附屬」的含意,可能意旨其為篆字之衍生。

隸書的起源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後,也採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贏政妄改文字後,漢朝恢復和發掘傳統文字的歷史:「……秦燒經書,滌盪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孝宣皇帝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蓋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但是也有人認爲,作為秦國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例如學術品格受到廣泛質疑的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漢字從小篆到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變」,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编辑] 隸書的繁盛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並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乙瑛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编辑] 隸書的第二次高峰魏晉以後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编辑] 隸書的名詞古隸今隸秦隸漢隸佐書八分草隸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32: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408000051KK008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