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在辛亥革命中的貢獻和值得欣賞之處

2012-04-09 1:33 am
如題
請例出有代表性的例子

回答 (1)

2012-04-09 1:49 am
✔ 最佳答案
1898年,受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薦,入武昌兩湖書院讀書,開始同情維新運動、認同變法主張。1902年,於兩湖書院畢業後,被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學習。1903年,帝俄掠華加劇,引發留日學生掀起拒俄運動。黃興義憤之下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5月,於弘文學院畢業後,黃興回到上海,途經武昌時,黃興返回母校兩湖書院發表演說,武昌府知府兼院長梁鼎芬奉上令將黃興驅逐出湖北省境。1903年11月4日,他以其虛歲三十大壽為由,賣掉自己家36畝莊園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在長沙龍璋的西園寓所正式成立,他被公推為會長,以「驅逐韃虜,復興中華」為革命志業口號。隨後約半年時間,華興會大力招募會員,並在外地設立分會,同時聯絡其他同性質的組織,1905年7月,他在日本結識剛到日本的孫中山,并力主孫中山籌組中國同盟會。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黃興任同盟會行政庶務組長兼任副會長,成為同盟會中僅次於孫中山的領袖,當時號稱孫黃,之後主要發展革命分子、組織武裝起義。宣統元年(1909年)秋受孫中山之託,在香港成立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於次年春在廣州新軍中發動起義,起義再次失敗。1910年11月3日,與孫中山等在南洋檳榔嶼(馬來西亞)集會,決定在廣州再舉行起義,與清軍決一死戰。宣統三年三月(1911年4月23日),同盟會組織發動第三次廣州起義,趙聲為總指揮,黃興為副總指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月28日,黃興由上海到達漢口,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指揮民軍同清軍的戰鬥。在漢口、漢陽苦戰20餘日後,民軍退至武昌;此時,黃興認為應轉攻南京,遭當地革命黨人反對,乃辭職去上海。黃興於12月趕往南京指揮戰事,並於12月2日一舉攻下南京城。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興任陸軍總長兼任參謀總長,授大元帥軍銜。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之後,臨時政府北遷燕京,黃興任南京留守,主持整編南方各軍。後因沒有經費,軍隊嘩變,乃取消留守,退居上海。同年8月,同盟會等組織改組為國民黨,黃興任理事。1914年7月,孫中山在日本計劃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黃興與孫中山意見不合,不贊成重新組黨並且拒絕加入。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凱洪憲稱帝。黃興派人促進雲南護國軍起義討伐袁世凱,並在美洲為蔡鍔率領的雲南討袁護國軍籌措軍餉。1916年6月,因孫中山、蔡鍔多次電催,於是他由美國趕往日本,為國內反袁鬥爭籌款購買軍火。當月袁世凱憂憤而死。7月4日,黃興從日本返回上海。由於長期為革命事業而奔波,積勞成疾,1916年10月10日,黃興因胃出血入院,10月31日,最終因食道與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肝門靜脈高壓所致;根據其死前多次大量吐血以及肝腫大所推測,為肝硬化常見之併發症)在上海去世,時年僅42歲。孫中山親自主持治喪活動。次年4月15日國葬黃興於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1906年,在討論中華民國國旗時,孫中山主張青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以示中國歷史井田制社會意義,認為青天白日旗旗的形式不美,並認為與日本國旗太陽旗相近,有日本併華之嫌。孫中山嫌井字旗太過復古,雙方爭執不下,孫中山堅持己見,黃興力爭不得,甚至大怒,誓言要脫離同盟會籍。1907年,光復會的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以潮州起義失敗為由,要求罷免孫中山的總理職務,另舉黃興擔任,黃興推辭。最終光復會退出中國同盟會。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起草《孫文罪狀》,再次對孫中山發難,要求改選同盟會總理。黃興極力進行抵制。黃興在給孫中山的信中,表達了「陶等雖悍,弟當以身力拒之」的態度。爾後陶成章被孫中山與陳其美遣人刺殺於上海廣慈醫院,殺手為蔣介石。1917年4月15日,在蔡鍔國葬嶽麓山之後3天,黃興也國葬在嶽麓山,並修有黃興墓廬。 1918年10月,在日本橫濱市鶴見區的日本著名寺院「總持寺」內的「手枕坂」邊上的山崗上,立有一相當高大的 「黃君克強之碑」。具體當時的立碑事宜不明。1934年,長沙市把最繁華的街道南正街改名黃興路。在武漢、上海等城市也有黃興路。在臺灣臺北市士林區和高雄市三民區也有克強路之路名。 1981年,黃興故居被列為湖南省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修葺並對外開放。 1986年10月10日中國郵電部發行了志號為J.132的《辛亥革命著名領導人物》紀念郵票1套3枚。其中第二枚為黃興像。另兩枚為孫中山和章太炎像。 1988年1月13日,黃興故居和黃興墓一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黃興誕辰130周年
參考: wikipedia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21: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408000051KK005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