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奧交戰後迅速加溫,為何只有法國仇恨

2012-04-02 11:59 pm
這個問題滿好奇的
普奧戰爭後 畢斯麥如何讓普奧馬上迅速加溫
然而法國卻做不到,甚至結成聯盟對抗它

回答 (2)

2012-04-03 5:16 am
✔ 最佳答案
第一個原因在於民族問題。奧地利的主要組成部分與普魯士同屬德意志民族,在民族情緒上頗為一致,對於兩國間的戰爭,只是被視為王朝間的爭戰,而不是兩個民族國家的對決。奧地利被排除在德意志的統一後,他們反而得到德意志帝國在多瑙河地區擴張的支持,這自然就使雙方的矛盾減於最少(事實上,奧地利本身就比較注重多瑙河地區的利益,對於德意志,反而顯得可有可無)。
其次,普奧戰後,俾斯麥考慮到未來的戰略布局,對於奧地利只要求了象徵性的陪款,也沒讓奧地利損失一寸土地(唯一損失的威尼西亞是被義大利王國拿去),因此雙方關係沒有急遽惡化。
但德法之間則全然不同。雙方在普法戰爭前的好幾年,彼此就因外交問題,而逐漸交惡,特別是當北日耳曼邦聯成立後,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三世企圖向俾斯麥索要在普奧戰爭中善意中立的"小費"時(即吞併盧森堡大公國),為俾斯麥技巧性的拒絕了,這使得拿破崙三世在一連串外交挫敗中,在添一筆。
而當霍亨索倫家族的利奧波德親王宣告同意了西班牙的王位邀請後,更使法國上下激忿不已,因為他們擔心查理五世時代,德意志與西班牙聯合起來的景況會再現。這樣的恐懼感,挑起了法國人的民族主義。而此時,法國外長格拉蒙公爵更在國會中聲明:「我們(法國人)不能認為,尊重一個鄰國人民的權利居然會迫使我們容忍外國勢力把他的一個王公扶上查理五世的王位,從而破壞歐洲目前的均勢,對我們造成不利,並危及法國的利益與榮譽。」更是鼓舞了主戰派的氣燄。然而這樣高昂的民族情緒,竟然在色當與巴黎遭到德意志人的羞辱。凡爾賽宮更成了德意志皇帝的登基之地。這雙重的羞辱,更是打擊了高傲的法蘭西民族主義。
再加以戰後德意志帝國向法蘭西共和國索要了巨額賠償與亞爾薩斯、洛林兩地,更使雙方彼此不容。當然,您可能會想,為何俾斯麥無法調合德法?就個人來看,除了民族情緒的激烈對立與懲罰性的條約外,更為關鍵的是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無可避免地會與法蘭西爭奪歐陸的主導權,法蘭西不會希望有個強而統一的德意志在他身旁,同樣的統一的德意志也不會希望法蘭西是一個強大的國家,這就使得兩者之間產生了難以調解的仇恨。
2012-04-03 1:59 am
首先 1866 的普奧戰爭, 雖然是普魯士與奧匈帝國的正面軍事衝突, 但是在奧匈戰敗後, 俾斯麥決定給予較寬容的講和條件, 只是將奧匈的影響力踢出 "德意志" 的統一計劃, 不在日後的聯邦中佔一席位, 藉以穩固普魯士的地位, 畢竟大家都是日耳曼人, 因此兩國的關係未至於水火不容的.

在 1870 年普法戰爭後, 俾斯麥已經明白法國最終必會復興, 為了避免法國尋找外援, 俾斯麥先法制人, 於 1873 年與奧匈及沙俄簽訂 "三皇同盟", 締結模糊的軍事同盟. 因法國復興的速度比想像中快, 以 3 年的時間便提早還清所有賠款, 因此雖然三國之間有著很麻煩的利益衝突, 但俾斯麥依然為拉攏三國結盟...

再者, 法國在 1870 - 1873 年間的國內政治十分混亂, 第三共和國初期最初幾年還在 "共和政權" 還是 "君主立憲" 的問題上爭論不休, 加上德國的軍事佔領, 及鎮壓巴黎公社活動也浪費不少時間精力, 根本就沒時間, 沒精神去破解外交上的孤立.

到 1880 年代, 法國開始丙站籠陣腳時, 歐洲的大勢已經變了很多, 德奧意三國已經簽定 "三國同盟", 而德俄方面也有 "再保條約" 的保護, 1878 年的柏林會議根本沒有法國的說話權. 法國的國際生存空間被完全打壓...

到後來奧俄兩國分歧日增, 德國威廉二世在兩者二選一下決議以奧匈為最終盟友, 疏遠俄國, 才使法國有機會突破困局, 於 1891 年簽定 "法俄條約", 結束外交孤立.

2012-04-03 10:40:43 補充:
咦... 看過我理錯誤理解問題的... 柯達兄的答案精而簡要呀 !!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31: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402000016KK043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