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時期,日本仍然處於戰國時期,各藩跟明朝廷的關係不佳,及後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更加作出正面衝突。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f/61f01/61f0101.htm
明代的倭患及平倭戰爭
倭寇是明中期的另一嚴重外患。倭寇是指日本浪人、武士和走私商人所組成的海盜群。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明時因海寇主要來自日本,故稱之倭寇。
從元末起,倭寇就不時騷擾中國沿海。而到明代中期,尤其是嘉靖年間,倭患達到十分嚴重的地步。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一些諸侯的貢使為了爭奪對華貿易,竟在寧波互相仇殺,並乘機大事焚掠,因而明廷便禁止對日通商。於是日本海盜商人和中國沿海的奸商王直、徐海、陳東等進一步勾結起來。自嘉靖二年罷市舶至四十三年(1614年)倭患平,這四十年間是倭寇擾華最劇烈的時代。倭寇所掠的地方,北自遼海,南至閩、粵,尤以江、浙、閩受害最大。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先後侵犯浙江的溫州、台州、寧波、紹興及江蘇的上海、蘇州、南通等地,「所過殘掠不可言」,「濱海數千里,同時告驚」。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更向內地深入,越過南京而侵犯安徽,造成嚴重的破壞。
倭寇連年的侵擾,使沿海居民飽受蹂躪,所以民眾紛紛起而保衛鄉里。同時,朝廷也調遣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進行剿倭的戰爭。嘉靖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俞大猷先後在浙江的普陀山和王江涇重創倭寇,連獲大捷。戚繼光則於浙東招募農民、礦工編成「戚家軍」,經大小數十役,剿倭屢屢奏捷,立功至偉。在俞、戚二將的通力合作下,倭寇之亂到嘉靖四十三年終於全部平定。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03/61z0329.htm
中日朝鮮之役
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佔領王京(今漢城),朝鮮國王向明廷求援。次年正月,總兵官李如松奉命出兵援朝,與朝鮮並肩收復平壤、開城,但於收復王京時受挫。日軍連失平壤、開城,軍糧缺乏,於是封貢之議起。四月,日軍退據釜山。二十二年,明廷准封貢,明軍退出朝鮮。二十五年,因封貢事敗,明廷以楊鎬為經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再次出兵援朝。次年正月,因楊鎬指揮不當,明軍於蔚山戰敗,改以萬世德代理經略。七月,豐臣秀吉病死。十一月,明將陳璘、鄧子龍,朝鮮統制李舜臣率中朝水軍在釜山南海大破日軍,日軍戰船被殲無數,鄧子龍、李舜臣戰死。十二月,日軍撤出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