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取消綜援 自食其力 !
我屋企係以爸爸因傷殘為由而領取綜,
至今已經有五年,
我岩岩讀完書冇耐,
搵到一分月入$9000UP嘅工作,
宜家做左半個月,
媽媽都有份正作都有上報,月入$7000幾,
所以宜家綜援方面都係得爸爸攞,得個小小,
但係我唔想爸爸再被親戚睇唔起,
因為攞綜援而佢幾年都唔敢見D親戚,
所以希望取消綜援而由我黎分擔屋企負擔,
藉此可以令到爸爸唔會再咁自悲,
起碼都可以令佢覺得係個仔孝順緊佢,
而唔係令佢覺得自己係個廢人正係靠政府,
但係我想問下要取消的話要有咩手續?
同埋需要交D咩資料?
同埋要唔要符合D咩資格先可以取消?
希望有經歷或者有相關知識嘅人可以教下我!
回答 (5)
✔ 最佳答案
綜緩是以家庭作單位申請的,要計算家庭的總收入及資產,三人家庭現刻月入過萬肯定不符合領取綜緩條件了,要盡快通知負責你家庭個案的社工,社工自然會幫你們註銷綜援。在合理時間(一般是兩個月)內不向社署申報家庭入息有變動是會被檢控的。
傷殘津貼是針對傷殘士而發的生活津貼金,有醫生紙證明其傷殘程度就符合資格領取,不會計算個人或家人的收入或資產的。傷殘津貼分為普通傷殘津貼每月$1395、高額傷殘津貼每月$2790兩種。與綜合援助並沒有必然關係。
你是不可以申請取消爸爸的傷殘津貼的,必須當事人(你爸爸)自願放棄才能申請停止領取傷殘津貼。申請停止領取傷殘津貼,要親身到所屬地區社會福利署社會保障部辦事處辦理手續。
有調查顯示:香港的父母都非常照顧子女。未成年前,當然供書教育,讓他們食在家裡、住在家裡。出社會工作後,一樣擔心收入少,沒法維持原有的生活水準,不時在財政上接濟他們。 我見過有位朋友,自己辛苦剛供完自己那層樓,又得為子女的居住問題張羅。他不只 為子女的房屋付首期,還為他們分擔部分每月供款。我問他為甚麼不讓他們自己供。他說,子女尚未有這種能力,要他們自己供,不知道要等到甚麼時候,才 有能力擁有自己的自住樓宇。 我心想,難怪香港的樓價升得與青年人的購買力脫節了,原來是他們的父母,令地產商誤會了他們的負擔能力。如果他們的父母不接濟他們,地產商就祇能按銷售對象的購買力來訂價。現在他們供不起樓,可得到父母的援手,地產商當然不會放過賣貴一點的機會。香港的父母現時都不傾向 對子女有太多的要求。常聽到朋友說,他不寄望子女將來會供養他們,能不依賴他們已很不錯了。真是老竇養仔,仔養仔,不敢再提仔養父母。 不過,我仍認為仔養父母,是盡 孝道的主要模式,我自己就不會輕易放棄在這方面的要求。正所謂,求乎其上,得乎其中;如果連要求也不敢提出,那就連得乎其下的機會也不會有了。 子女感到自己有未完成的責任,可增加他們努力學習,勤奮工作的動力。父母太過照顧子女的結果,只會令子女養成依賴的習慣,以後都無法自食其力。 一般而言,青年人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收入都不會太高。父母應讓他們感受到,靠份微薄的收入,是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水準。這樣他們才 會做然後知不足。父母不給子女額外的經濟援助,他們在這方面的感受會強烈一點。如果父母在子女成年後,還處處予以接濟,反會令子女失去獨立意識,往後都無心工作。 當子女習慣了父母的照顧之後,他們會發現,即使他們肯努力工作,也不容易升職、加薪至既可以自食其力,又可以有父母一樣的生活水準。這會使他們失去工作的動力。因此,我傾向 心狠一點,在他們開始出社會工作之後,就要求他們按自己的收入,來過恰如其份的生活。這樣,他們以後每一次在工作上的進步,都可以帶來生活水準的改善,他們才 容易有努力工作的動力。 我見過有些年輕人,工作總是做不長,不是因為雇主忍受不了他們漫不經心的工作態度,就是因為他們自己嫌工作辛苦又看不到前景,不肯堅持下去。這種發展對青年人的成長沒有好處。人必須有工作,才 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才 能使人生感到有意義。因此,父母對子女的照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照顧到子女不用工作也可以生活。
參考: Earn one's own living
Yan 已給你有關資料。
但我想講ge係:
1) 綜援係社會給有需要幫助ge人士,ge基本保障。
每個發達有人權ge社會,都有這種制度。
但因為有些人濫用這制度,所以才令部份市民有D誤解。
2) 傷殘,而需要接受綜援,係合理ge社會援助,
係納稅人和政府都樂於和應該付出ge社會責任。
3) 親戚睇唔起,係佢地ge無知。
4) 取唔取消綜援,當然係你地ge私人決定。
但以你現時家庭情況,希望取消綜援後,不會影響到你事業或學業上的決定。
5) 如果因此而影響一個有承擔有為ge青年ge將來,
我們社會ge損失會更大。
政府给你钱,你就要吧。
你自己的钱,自己收起来。你爸的,自有人负责,不用你担心。
收錄日期: 2021-04-16 14:14: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317000051KK0011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