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跟外戚之爭,使到東漢迅速由盛入衰,及後引起民變,以黃巾起事的聲勢最為浩大,迫使朝廷要藉地方勢力來對付,因而造成後來全國州郡割據的形勢,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4/24d/24d01/24d0101.htm
外戚、宦官之爭
外戚、宦官之爭是東漢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造成東漢迅速由盛入衰的一個重要原因。章帝死後,和帝繼位(88-105),從和帝至靈帝(167-189),即在東漢後期的大約一百年間,外戚、宦官交替專政,相互傾軋,使朝政陷入極端黑暗、混亂之中。
自和帝起,東漢有十個皇帝均係沖齡即位、短命而死。每次幼主登基,多由太后臨朝聽政。太后必然要重用自己的家族,造成外戚專權。通常是由太后的父兄擔任大將軍兼錄尚書事,同時掌握了軍權和尚書台的監察、行政權。外戚專政,削弱了皇權。君主一旦成人,要掌握實權,就必然尋求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因在外戚當政下,朝臣多被其控制,皇帝只能依靠身邊最親近的宦官來翦除外戚。於是,宦官在支持皇帝反對外戚的鬥爭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便發展為一種政治勢力,形成宦官專政的局面。不久,皇帝死了,新的幼主即位,又是太后臨朝、外戚專政、排斥宦官,然後是宦官翦除外戚、取代外戚專政,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東漢後期就是在這種戚宦相互傾軋、交替專權的局勢下度過的。
如果要用兩個字來形容東漢的外戚和宦官,可用「虎」、「狼」二字。外戚是虎,宦官是狼。東漢是「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甚至是「虎狼同往並進」,一起把東漢政權撕成碎片。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4/24f/24f01/24f0101.htm
東漢末年,戚宦紛爭、黨錮之禍本已使政局極端動盪不安,而嚴重的土地兼併令「貧者無立錐之地」,越來越多的農民陷於絕境。再加上各地水、旱、蝗、風、瘟疫等天災連綿不斷,以致流民暴動時有發生。到了公元184年,一股強大的「黃色」風暴終於席捲了全國。
這次大規模的民變是由張角的「太平道」發起的。張角及張寶、張梁三兄弟利用太平道的教義,宣傳平等的主張。他藉畫符、唸咒、行醫來傳道。十餘年間,太平道的教徒遍佈大半個中國,道眾幾十萬。當時張角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即以「蒼天」指漢廷,以「黃天」指太平道,並約定在甲子年(184年)大舉起事。後來因叛徒告密,於是決定提前起事,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起事者均以黃巾裹頭作為標誌,故被稱為「黃巾」。
黃巾起事的聲勢十分浩大。暴動者攻城殺官,使朝野內外大為震驚。漢廷不得已赦免了遭禁錮的黨人,又依靠地方政府和豪強的武裝來鎮壓黃巾。在官兵、豪強武裝的聯合反撲下,黃巾起事形勢逆轉。不久張角病故,他的兩個弟弟也先後被殺。黃巾起事雖然不到一年就失敗了。但其餘部仍長期活躍於各地,漢室只好繼續藉地方勢力來對付,因而造成後來全國州郡割據的形勢,東漢王朝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