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平生、功積?

2012-03-13 2:35 am
朱元璋的平生、功積?

回答 (4)

2012-03-13 2:40 am
✔ 最佳答案
明太祖 朱元璋 (1328-1398)

明太祖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自幼出家於皇覺寺為僧。

朱元璋於至正十二年閏三月初一日,投郭子興部下,子興見元璋狀貌奇偉,異於常人,遂留置為親信兵,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興大喜,署為鎮撫,復將養女馬氏給與元璋為妻,後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其子郭天敘代領其眾,時韓林兒出詔封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兒勢盛力強,可利用以成帝業,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九月,郭天敘、張天祐二人皆戰死,於是郭子興部將盡歸太祖。




  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張士誠遣將呂珍圍安豐,殺劉福通。韓林兒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劉基(伯溫)諫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圍甚急,我向奉他龍鳳年號,不忍袖手旁觀,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達、常遇春往援,擊走呂珍,迎林兒歸滁州。此時小明王已成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龍鳳年號,以借題發揮。

 至正二十四年(一三六四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稱為吳王,建百司官屬,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稱云皇帝(小明王)聖旨,吳王(太祖朱元璋)令旨。至正二十六年(一三六六年)十二月,劉基密稟太祖命廖永忠,以迎林兒南來為名,行至瓜步覆林兒舟,沉於水,遂遭溺斃。

  韓林兒既死,朱元璋乃成為最高領袖。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國號「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朱元璋建國號曰:「大明」。

朱元璋創建明朝後勤奮治國三十一年,整肅吏治,嚴懲貪官,創立衛所,鞏固邊防,重視農業,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

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對官民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廢除丞相制,抑制賢能的輔佐,使權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權,導致明末宦官專權,民亂紛起。

2012-03-12 19:16:52 補充:
朱元璋的功積:
1. 廢行中書省,設地方三司:明太祖加強君主集權,首先從地方開始。明初沿襲元代的行中書省制,以行書省(行省)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劃。由於行中書省由中書省派出,權力太大,朝廷不易控制,所以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便廢除行中書省,在全國設十二個承宣布政使司。但布政使只能管理民政、財政,另設有提刑按察使管理司法、都指揮使掌管軍政。一省之內,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分權而立,彼此互相牽制,又各自聽命於朝廷,合稱為「三司」。

2012-03-12 19:17:01 補充:
2. 廢宰相制度,立六部制度:明初,仍採元朝舊制,於中書省綜理中央政務。及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宰相胡惟庸謀反伏誅,太祖憂慮相權過重,實行罷中書省,廢丞相,一切中央政務分歸六部,由皇帝總攬大權,變成君權之極度集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合稱六部)

2012-03-12 19:17:09 補充:
3. 廢大都督府,置五軍都督: 在廢除宰相的同時,又改組了全國的最高軍事機構。洪武十三年,廢除大都督府,分設左、右、中、前、後等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掌軍事。五軍都督府司戍守、訓練、屯田等,但無權調兵。兵部負責軍隊徵發調動,但手中無兵。遇有戰事,由皇帝親派總兵官帶兵,戰事完畢,統帥繳印,官兵遣回,使將不專兵,兵不專將。

2012-03-12 19:17:16 補充:
4. 加強監察制,制定大明律:太祖設「都察院」彈劾百官,申辯冤枉;又設「六科給事中」審查詔令,稽核六部;另置「十三道監察御史」,巡視地方官吏。諸種監察制度對官吏的監管極嚴厲。此制無形中提高皇權,限制百官權力。此外太祖還花了二十餘年,制定【大明律】,以嚴刑峻法來防止人民反抗。

2012-03-12 19:17:52 補充:
希望幫到你la!!~.~

2012-03-12 19:18:28 補充:
朱元璋的平生: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2012-03-14 21:00:26 補充: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6/56z/56z04/56z0445.htm

2012-03-14 21:01:51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B1%E5%85%83%E7%92%8B
2012-03-13 9:13 p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6/56z/56z04/56z0445.htm
朱元璋(明太祖)
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1368-1398),明朝開國皇帝,幼名重八、興宗,字國瑞。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四年(1344年),受窮困所迫,入皇覺寺為僧,十二年(1352年),投紅巾軍郭子興部下,娶子興養女馬氏為妻。子興死,代領其軍。十六年,率軍克集慶,改名應天府(今南京市)。二十三年,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友諒戰死。二十七年,滅張士誠。次年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又命徐達、常遇春率師北征,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北逃,元亡。洪武四年至十年,逐漸消滅各地殘餘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明太祖得天下後,即採取措施加強皇權,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又設提刑按察使司分掌刑名,都指揮使司分掌衛所軍事,形成地方三司制度。十三年,定「胡惟庸案」,殺左丞相胡惟庸,並罷中書省及丞相,以六部直屬皇帝。胡惟庸案後來變成大獄,株連三萬多人。他又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分各都督之兵權,以便皇帝掌控。二十六年,「藍玉案」發,殺戮藍玉等功臣,株連一萬五千餘人。明朝開國之元勳宿將,被他誅戮殆盡。
朱元璋以嚴猛治國,以重典馭臣下,屢興「文字獄」;親自撰頒《大誥》及《大誥武臣》,與《大明律》同為必遵之法;用錦衣衛設立詔獄,以恐怖的特務統治駕馭臣民;行廷杖、跪對之制,折辱士人;定八股取士之制,強化思想統制;推行遷徙富民之令,在全國實行里甲制;編訂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加強對土地和人民的控制。他又分封諸子為藩王,以宗室藩王代替功臣守邊,目的在於鞏衛明室,但結果卻使諸王勢大,造成後來的「靖難之變」,開明朝宗室相殘之先河。在其統治下,中國的專制主義和帝王權力達到歷史性的高峰。死後葬南京鍾山孝陵,謚高皇帝。
2012-03-13 6:38 am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中國明朝的開國皇帝,姓朱,名元璋,初名重八,後更名興宗,字國瑞,生於盱眙太平鄉(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趙府村附近)。俗稱洪武帝、朱洪武,廟號太祖,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參與元末起義,並通過連年征戰,最終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大一統的明王朝。明太祖在位期間通過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勳)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於他的這些舉措,使得明朝276年時間內,沒有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黨爭現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然而,他為鞏固君權,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令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而臣下權力分散,進而導致明朝後來內臣宦官亂政的局面。

生平
早年

朱元璋生於元朝元文宗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未時,排行第四。父親朱五四(後改為世珍),母親陳氏。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元天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於盱眙縣(今江蘇盱眙)太平鄉(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趙府村)境內一個貧苦農民家庭。[2]

朱元璋幼時甚貧困,並無法讀書,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

起義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受好友湯和來信勸說,元璋到濠州投靠郭子興,參加紅巾軍。由於指揮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軍官逐漸升為副元帥,也逐漸讀書識字。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後為皇后)。次年,朱元璋與李善長攻下滁州,張士誠據高郵,自稱為誠王。至正十五年,元朝丞相脫脫率軍進攻高郵,朱元璋建議避敵,改為進攻和州。郭子興死後,朱元璋自感勢單力薄,不得已遙奉韓林兒的大宋龍鳳政權,拜為左副元帥。同年夏,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歸附朱元璋,使得其軍著手渡江攻入採石、太平[9]。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今南京),將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並改名為應天府。至此,朱元璋以應天府為中心,與元朝軍隊、張士誠、徐壽輝等部形成犬牙交錯之勢。

一統江南



朱元璋採取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採取穩健的進攻措施;得大富商沈萬三資助,並且遵照劉伯溫「先漢後周」之策略,著手對江南各勢力進行對抗。至正十六年,朱元璋遣徐達攻佔鎮江、鄧愈克廣德,授「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次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至正十八年,朱元璋親取婺州。明年,朱元璋陸續攻佔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洪都,朱元璋親率二十萬部隊馳援,雙方在鄱陽湖交戰,史稱「鄱陽湖之戰」。陳友諒自恃巨艦出戰,採用炮攻,朱元璋險些負傷被擒。隨後,朱元璋利用東北風而改用火攻,致使陳友諒部大量受損。之後朱元璋利用鄱陽湖水位降低便於小舟活動,改為分兵水路圍攻陳友諒。陳友諒中箭身亡,漢軍潰敗。隨後朱元璋圍攻武昌,並盡佔湖北各地。次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立子朱標為世子。次月再次親征武昌,陳友諒之子陳理舉降。隨後吳軍相繼攻克廬州、吉安、衡州。至正二十五年,吳軍繼續攻佔寶慶、贛州、浦城、襄陽,同年冬,下令討張士誠。次年,吳軍再次攻破湖州、杭州。再一年,徐達克平江,張士誠被俘,至此朱元璋一統江南。
南征北伐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征討方國珍。隨後制定北伐戰略:先攻取山東,其次進攻河南,再次攻佔陝西潼關,最後再進軍元大都。隨後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五萬,由淮河進入,北取中原。並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徐達攻破山東濟南,胡廷瑞下邵武,湯和、廖永忠由海道攻克福建福州。北伐一直持續到洪武年間,徐達、常遇春隨後攻佔整個河南、山西,最終直取元大都。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國號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同年八月初二(9月14日),大將徐達攻克元大都,元朝覆亡。由於幼年對於元末吏治痛苦記憶,明太祖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圖片參考:http://bits.wikimedia.org/skins-1.19/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2012-03-13 3:10 am
朱元璋的平生: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順帝天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時。父親朱五四(後名世珍),母親陳氏。朱元璋祖籍為江蘇沛縣,籍淘金戶。祖父初一因當地不產金,賠納不起而徙句容,後徙泗州,至父親時方徙濠州(今安徽鳳陽)定居。原名重八,後改為興宗。參加元末農民起義後改名為朱元璋,字國瑞。朱元璋幼時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後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覺寺當行童。入寺不到二個月,因荒年寺租難收,寺主封倉遣散眾僧,朱元璋只得離鄉為遊方僧。
朱元璋的功積:
1. 廢行中書省,設地方三司:明太祖加強君主集權,首先從地方開始。明初沿襲元代的行中書省制,以行書省(行省)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劃。由於行中書省由中書省派出,權力太大,朝廷不易控制,所以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便廢除行中書省,在全國設十二個承宣布政使司。但布政使只能管理民政、財政,另設有提刑按察使管理司法、都指揮使掌管軍政。一省之內,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分權而立,彼此互相牽制,又各自聽命於朝廷,合稱為「三司」。
2. 廢宰相制度,立六部制度:明初,仍採元朝舊制,於中書省綜理中央政務。及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宰相胡惟庸謀反伏誅,太祖憂慮相權過重,實行罷中書省,廢丞相,一切中央政務分歸六部,由皇帝總攬大權,變成君權之極度集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合稱六部)
3. 廢大都督府,置五軍都督: 在廢除宰相的同時,又改組了全國的最高軍事機構。洪武十三年,廢除大都督府,分設左、右、中、前、後等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掌軍事。五軍都督府司戍守、訓練、屯田等,但無權調兵。兵部負責軍隊徵發調動,但手中無兵。遇有戰事,由皇帝親派總兵官帶兵,戰事完畢,統帥繳印,官兵遣回,使將不專兵,兵不專將。
4. 加強監察制,制定大明律:太祖設「都察院」彈劾百官,申辯冤枉;又設「六科給事中」審查詔令,稽核六部;另置「十三道監察御史」,巡視地方官吏。諸種監察制度對官吏的監管極嚴厲。此制無形中提高皇權,限制百官權力。此外太祖還花了二十餘年,制定【大明律】,以嚴刑峻法來防止人民反抗。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19: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312000051KK0055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