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proj1.sinica.edu.tw/~video/main/tribe-art/building/pw/pw-all.html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建築大都是因應自然環境的需求就地取材,《臺陽見聞錄》中描述:「以小石片竹圍牆基,大木為樑,鑿石為瓦,寢處以鹿皮,屋中置火爐,無冬,無夏,燃榾柮不令絕。」由於南台灣山區到處都有裸露的灰黑色板岩和頁岩,取用十分便利,排灣族的家屋便以當地盛產的岩石為主要建材,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石板屋,成為排灣族獨特的文化表徵之一。
排灣族喜歡將建築聚集在河流兩側水源充足、視線良好,而且環境衛生的台地上,通常家屋都聚集在一起,是一種非常集中的聚落型態。
排灣族的房子除了樑柱、房簷是使用木材外,其他全是用石板搭建,因為窗戶很小室內顯得有點陰暗,從前族人在地板的石板下挖豎穴,四周鋪有石板,家族內的死者全以蹲踞姿勢埋在裡面。頭目和貴族階級的住屋則用雕刻圖紋來顯示不同於一般平民的尊貴身份。
從有限的資料看來,雖然石板屋只存在於屏東士文溪以北的地區,但是它早期的分佈情形可能到達了恆春山區的老聚落。例如﹕恆春附近的石門、高士、泗林等舊址,以及著名的南仁山舊石房遺址,可能都是排灣族早期移民所留下的,其他如枋山溪一帶,包括內文社附近也有延續不斷的石房遺址。
聚落的內涵往往因為外來文明或科技應用的衝擊逐漸失去原有的面貌,排灣族的石板屋也不例外,但在族人有心的努力下,不管是修復舊址或改建新式石板屋,甚至突破傳統建築工法的現代石板建築,都有顯著的成績,冬暖夏涼的石板屋仍舊是最能代表排灣族文化的建築。
建築過程
採集石板
排灣族人利用一把尖鐵棒,從石塊一角敲出一條裂縫,再用鐵片將整片板岩劈開,最後以麻繩將石板固定,從前排灣族人用人力背負岩板,現在則利用起重工具及貨車搬運。
打石板
從石塊上敲下的石板形狀並不規則,族人利用鐵鎚和鐵棒將石板邊緣敲打成大小適中的石板。
整地
蓋石板屋前族人先把緩坡產成畚箕形,傳統石板屋的基地,一般都呈現平面矩形。
砌牆
背著山坡建造的家屋,除了前牆用大石板豎立之外,兩面側壁及後面的牆壁都是用石片層層疊砌,背牆兼擋土坡,左右山牆則為承重結構,簷下也有兩個斜撐的石板,預防家屋向前傾倒,因為後壁靠在山腹上,所以房屋也不會傾斜,正面以大塊石板插地排成薄牆,短的石板則留下窗洞,不立石板的位置就成為門道,另外在地面和前庭則用石板鋪滿。
立祖靈柱
頭目及貴族的家屋中有立祖靈柱的習俗,由部落裡的人共同完成,將麻繩捆在祖靈柱上方,集眾人之力將組靈柱從地面立起。祖靈柱上通常雕刻著祖先的人像和蛇紋,是祖靈實體的象徵。在排灣族布曹爾群的瑪家到力里部落之間,貴族家屋內過去有石雕立柱的存在,因為石材比木頭耐久,雕刻的風格也很傳統,很可能是他們最古老的傳統風格。
蓋屋頂、屋脊
屋頂用片石做魚鱗狀疊蓋,間或壓以石塊或長竹,內鋪茅草,待屋頂蓋好,整個房屋搭蓋就算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