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由官方承認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花蓮古稱「奇萊」,奇萊二字是「Sakiraya-撒奇萊雅」的諧音。「撒奇萊雅」是阿美族中一個支系的名稱,世居花東縱谷北端,所以此地就以奇萊命名。
撒奇萊雅族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即花蓮平原),勢力範圍約在立霧溪以南、木瓜溪以北,大約包括了今日花蓮縣新城鄉、花蓮市及吉安鄉三個地區。目前有三個主要部落分佈在花蓮,分別是位在花蓮市國福里及德安里、瑞穗鄉馬力雲社以及壽豐鄉水璉部落。主要根據地在今日四維高中附近,稱作「達固湖灣」(Dagubuwan),清代時稱為「竹窩宛」。
圖片參考:
http://ed.arte.gov.tw/CCDA/images/map_14.gif
撒奇萊雅族的聚落主要分佈於台灣東部,大致在今日的花蓮縣境內。在19世紀中葉以前,分佈的地區並不超出花蓮平原,隨著加禮宛事件的戰敗,平地人大量進入花蓮平原,加上日本時代為逃避勞役以及水災因素,撒奇萊雅族除了在平原上的小範圍遷徙外,同時也開始向平原以外的地方作大範圍的遷移。 目前撒奇萊雅族比較集中或是所建立的部落有北埔(Hupo')、美崙(Pazik)、德興(Sakor)、主佈(Cupo'、 Kasyusyuan)、月眉('Apalu)、山興(Cirakayan)、水璉(Ciwidian)、磯崎(Karuruan)、馬立雲 (Maibor)等,其餘人口散居於其他阿美族聚落,近年來隨著工業發展,遷居北部都會區的人口亦不少,粗估總人口約有569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0年04月數據)。
◎工藝
1. 風車:
以檳榔鞘削製成四瓣,代表天(造物神)。地(土地神)、右(祖靈與民族英雄 Komod Pazik)、左(生命神)諸神,以竹籤穿過立於地上狀似風車,可以招風引靈。
2. 彈弓:
撒奇萊雅族人防身及攻擊之用,過去太魯閣人經常騷擾部落,為有效攻擊敵人,以彈弓發射制敵於百步之外降低敵人的攻擊力。
3. 陀螺:
源自於智慧之神Botong製作陀螺耕種,後世則用於祭祀及兒童玩樂之用。
◎傳統服飾
撒奇萊雅族穿著土金色為主色的服裝,並以刺竹及眼淚珠為墜飾,於服飾中呈現族群辛酸及不忘故土的決心。
※服裝樣式:
由於奇來族融入阿美族已久,奇萊各部落祭典時的服裝大致與阿美族相同,依目前所找到的文獻,奇萊服裝並無一確定的格式。日據時代奇萊族豐年祭舞蹈的服裝看起來就像平埔族、清朝旗裝及阿美族服裝的聯合國。
※服裝顏色:
依帝瓦伊‧撒耘校長的推論考證,加上奇萊小組的改良設計,目前奇萊服裝大約為紅、綠、藍、白、黑五色:紅色接近棗紅,奇萊小組命名為SK-2紅;綠為墨綠及淡草綠;藍為深藍;白為米白。目前水璉部落的服裝則參考葛瑪蘭族服裝,以紅、白、黑三色設計,但根據長老們的說法,以前的服裝可能仍以黑白兩色居多。
根據田野訪查,撒奇萊雅族的服飾在日治初期,與周遭的阿美族部落有明顯的差異,雙方可衣服是配件的種類區分出誰是阿美族人、誰是撒奇萊雅族人。不過因與阿美族通婚頻繁,生活關係密切,加上觀光原因,花蓮縣的平地原住民之服飾趨向於統一,並朝向鮮豔的紅色系做設計。
頭目與婦女的服飾以土金色為主色,喻頭目代表土地,也代表權力,也代表部落的根本。母系社會的婦女掌管家庭、財產、子女等,概念上與頭目相同。但成熟婦女的衣服外為土金色、內為凝血色,代表成熟女子負有保有土地及延續血脈的重要責任;男子的衣服則以凝血色為主,代表族群的生命、能量與祖靈,亦代表與1878年犧牲盡歿的年齡階級一脈相承。
男女頭飾的底色均以凝血色為主,女頭飾的白色串珠代表眼淚,綠串珠代表部落圍牆-刺竹,貝殼代表與海洋的淵源,以及發源地nalalacanan;另外頭飾上以及女性裙圍及腳套上的咖啡色、綠色碎片代表祖先逃難時沾在衣服上的樹枝、草及泥巴,喻勿忘祖先的苦難。女性腳套以咖啡色及綠色為主也代表同樣的意義;男性頭飾上的三角形,代表奇萊山上的三角石神話故事,代表犧牲、奉獻與貞潔,金色串珠則代表土地與財富,圓形則代表太陽以及造物神(山神、戰神)馬拉道。男女頭飾的尾巾均長及腰;未成年兒童的頭飾以白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