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奇萊雅族的介紹 15點

2012-03-08 1:14 am
請告訴我
薩奇萊雅族的
1.附近景點
2.簡短的介紹(60個字上下)
3.傳說
4.其他

謝謝

回答 (6)

2012-03-08 2:41 am
✔ 最佳答案
1.附近景點
A: 瑞穗牧場

2.簡短的介紹(60個字上下)
A: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由官方承認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
西元1878年,大清帝國開山撫番,噶瑪蘭族聯合撒奇萊雅族與清兵對抗,發生加禮宛事件。族中大頭目慘遭「凌遲」的酷刑,妻子亦被處以大圓木壓碎身體的極刑,族人為免遭滅族,流離失所、妻離子散,開始了128年隱姓埋名的流浪旅途。日據時代,日本對臺灣原住民進行民族分類,因撒奇萊雅族人怕慘劇再度發生,選擇隱姓埋名,而被歸為阿美族。事實上兩族的語言差異度達到七成。在年齡階級祭儀上,「長者飼飯」的祝福典禮為撒奇萊雅族所特有,而撒奇萊雅每四年年齡階級必種一圈的刺竹圍籬,亦是阿美族所沒有的部落特色。
當人們死亡之後,dito屬於死亡之靈,他的靈魂會通過米崙山(今美崙山)的凹處,朝向東方,向大海的方向飄去。而撒奇萊雅族在祭祀時,所有的祖靈又會從海邊穿過米崙山回到祭祀之地,這些祖靈的型態往往是穿著紅色衣物,但是並非一般人可以看見的,必須是祭司mapalaway始可看見 。
3.傳說A: 在太古時期,有一位叫Votoc的男子與一位叫Savak的女子,他們從Nararacalan(拉拉札蘭)的地裡出來,並且結為夫妻。又另有一位叫Kurumi的女子,不知道是從那裡來的,她有一位叫Sayan的女兒。他們都是撒奇萊雅族的祖先,有一天早上Sayan拿著容器到水井邊提水,正要提上來時,忽然繩子無法動彈,不得已只好回家,她的母親要她再回去試一試,Sayan回去看時,結果從水井中出現一位男子,並且向其求婚,這個男子是Votoc、Savak夫婦的兒子Votong,他得到Kurumi的同意而成為Sayan的丈夫。但是他每天都埋首於陀螺的製作而荒廢了田裡的工作。因此引起Kurumi的不滿而欲趕他出去,然而卻無法動他一動。後來陀螺做好以後,Votong來到未耕作的田中,把陀螺轉了一轉,田地頓時完成了開墾工作。接著又播下甜的瓜子與苦的瓜子,甜的瓜子就生長出稻米來,苦的瓜子就生產出小米來。而後,Votong又教授有關播種的方法與其他有關祭祀與禁忌。 經過三年時光,Votong向Sayan說要回自己的本家,因為路途遙遠,所以希望Sayan能夠留下來並陪在父母親身邊。這時Sayan已有身孕但是卻要跟隨Votong回本家。Votong的本家在天上,必須攀登梯子,正登上梯子時,Votong吩咐Sayan在登梯子時不可以發出聲響。剩下一點正要登上天上時,Sayan因為疲勞而發出嘆氣的聲音,這時候整個梯子從天空落到地面,Sayan因此摔下,並且從腹部產出鹿、豬、蛇等動物。Votong則仍回到天上,他們所使用的梯子依然殘存在舞鶴附近。Sayan的家在Bararat水池附近,這個水池的東北方,靠近海的地方,Sayan取水的地方仍然存在,稱這個池為Tuvung-no-Votong(Votong池),現在在池邊有舉行求雨的儀式。而同為Votoc、Savak的女兒,名字叫做Vay-Rovas(Votong的姊姊或妹妹),她也有一個女兒叫做Cisiringan。她是一位身體呈現紅色的美人,海神看見後就要提親,若不答應,就要引起大洪水,這時海水不斷的漲起來。因此在Nararacalan的有力人士向Vay-Rovas請求犧牲她的女兒以拯救部落的人,母親Vay-Rovas 無奈地只好答應,並將女兒Cisiringan 裝入箱子內而放逐在海上任其漂流,頓時海面呈現一片紅色,海水也漸漸退去。Vay-Rovas 跟隨箱子漂流的方向找尋女兒,並以鐵棒作為手杖,走遍整個海岸,後來向南方到了Tarawadaw,也就是秀姑巒溪口的Maktaay仍無尋見女兒,遂丟下鐵棒回到Nararacalan地方。又當Vay-Rovas 步行於海岸時,曾向海說,以手杖為界,海水不可侵犯過來,因此才決定了海陸的界線。」這兩則傳說似乎暗示著撒奇萊雅族最早的發源地在於花蓮平原。
4.其他
A:巴拉瑪火神祭
巴拉瑪火神祭與傳統豐年祭不同,為撒奇來雅族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祭典。,體驗及追緬先民落難情境。在祈福儀式後,舉行火葬儀式燃燒火神太花棺,祈求火神的靈魂能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



參考: 網路
2013-10-06 9:16 am
滿專業的手機網站,可以來這裡看看 http://www.sogi.me/
2012-03-09 4:15 am
請人代寫作業,非關知識交流
2012-03-09 2:10 am
妳好

文化特色: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因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因此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近代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從其學習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撒奇萊雅族的部落裡,同樣有與阿美族相似的年齡階級,據日本學者的田野資料所記載,在日治時期德興(sakor)的年齡階級(sral)是每5年進階一次。男子從嬰兒成長到15歲的時期,這個階級為幼年級(wawa)。15歲到23歲為青年級(kapah)的預備階級,必須要參加青年組前階級的未成年組,這個階級稱為Masatrot,他們必須開始住宿在青年集會所裡頭(taloan),服從上面階級的命令和指揮,接受訓練。
祭典: 撒奇萊雅族將一年四季分為pasavaan(春天)、ralod(夏天)、sadinsing(秋天)、kasinawan(冬天),隨著季節舉行相關的祭儀活動。撒奇萊雅族的歲時祭儀,與其他台灣的南島民族一樣,havay(小米或粟)或tipus(旱稻)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作物。根據日文文獻的記載以及撒奇萊雅,早期撒奇萊雅族的祭典是以小米為祭祀中心,按照小米生長時節,分為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巴拉瑪火神祭
巴拉瑪火神祭與傳統豐年祭不同,為撒奇來雅族後人對祖先的追思祭典。 祭典中共有七道法禮,並以紅、綠、藍、白、黑五色使者祈福。 紅色使者以紅花在額頭開啟靈魂之眼,迎接火神,傳承智慧; 綠色使者以刺竹除穢,藉由刺竹拍打,去除厄運及晦氣; 藍色使者以酒解除族人心靈與智慧的鳩渴; 白色使者代表火神光照,透過點燃火把,表示祖先交付的薪傳,並為族人點燃光明的未來; 黑色使者則以炭塗黑表示隱身,讓惡靈、厄運無法靠近。 儀式中祝禱司為族人以酒沫蕉葉表示護身,而族人持火把巡禮繞圈,體驗及追緬先民落難情境。 在祈福儀式後,舉行火葬儀式燃燒火神太花棺,祈求火神的靈魂能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
族群簡介撒奇萊雅族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勢力範圍約在立霧溪以南,木瓜溪以北,大約包括了今日花蓮縣新城鄉、花蓮市及吉安鄉三個地區。目前有三個主要部落分佈在花蓮,分別是位在花蓮市國福里及德安里、瑞穗鄉馬力雲社以及壽豐鄉水璉部落。人口約一萬多人。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將其列為阿美族的一支,經過17年的正名運動,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成為第13個中華民國政府官方承認的台灣原住民族主一般外族開始接觸撒奇萊雅族,會將族名「Sakiraya」誤以為地名,通常以諧音「奇萊」稱呼。因此,所在地的平原稱作「奇萊平原」,而位於附近中央山脈的高山也稱作「奇萊山」。包括西班牙、荷蘭、清朝、日本、中華民國的地圖與文獻均予沿用。。撒奇萊雅族Sakizaya,阿美族稱其為「Sakiraya」,噶瑪蘭族稱其為「Sukizaya」,撒奇萊雅族當中的飽干(Cipawkan)系統自稱為「Sakizaya」,達故部灣(Takobuan)系統則自稱「Sakidaya」,其差異在於飽干系統的「z」音,到了達故部灣系統時以「d」音代替。撒奇萊雅族原來分佈在奇萊平原(花蓮平原)上,範圍相當於現在的花蓮市區,花蓮舊稱「奇萊」,是阿美族稱其為「Sakiraya」擷取「kiray」的音而來。Sakizaya一詞意義傾向「真正之人」,是特定的一群人,使用的語言亦稱為「Sakizaya」。撒奇萊雅族的語言與周圍的其他阿美族部落(例如Natawran荳蘭、Pokpok薄薄、Lidaw里漏、Cikasuan七腳川)不同,兩者間的差異程度幾已達到無法溝通的地步。
2012-03-08 6:19 am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由官方承認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花蓮古稱「奇萊」,奇萊二字是「Sakiraya-撒奇萊雅」的諧音。「撒奇萊雅」是阿美族中一個支系的名稱,世居花東縱谷北端,所以此地就以奇萊命名。
  撒奇萊雅族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即花蓮平原),勢力範圍約在立霧溪以南、木瓜溪以北,大約包括了今日花蓮縣新城鄉、花蓮市及吉安鄉三個地區。目前有三個主要部落分佈在花蓮,分別是位在花蓮市國福里及德安里、瑞穗鄉馬力雲社以及壽豐鄉水璉部落。主要根據地在今日四維高中附近,稱作「達固湖灣」(Dagubuwan),清代時稱為「竹窩宛」。

圖片參考:http://ed.arte.gov.tw/CCDA/images/map_14.gif

  撒奇萊雅族的聚落主要分佈於台灣東部,大致在今日的花蓮縣境內。在19世紀中葉以前,分佈的地區並不超出花蓮平原,隨著加禮宛事件的戰敗,平地人大量進入花蓮平原,加上日本時代為逃避勞役以及水災因素,撒奇萊雅族除了在平原上的小範圍遷徙外,同時也開始向平原以外的地方作大範圍的遷移。  目前撒奇萊雅族比較集中或是所建立的部落有北埔(Hupo')、美崙(Pazik)、德興(Sakor)、主佈(Cupo'、 Kasyusyuan)、月眉('Apalu)、山興(Cirakayan)、水璉(Ciwidian)、磯崎(Karuruan)、馬立雲 (Maibor)等,其餘人口散居於其他阿美族聚落,近年來隨著工業發展,遷居北部都會區的人口亦不少,粗估總人口約有569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0年04月數據)。
◎工藝
1. 風車:
  以檳榔鞘削製成四瓣,代表天(造物神)。地(土地神)、右(祖靈與民族英雄 Komod Pazik)、左(生命神)諸神,以竹籤穿過立於地上狀似風車,可以招風引靈。
2. 彈弓:
  撒奇萊雅族人防身及攻擊之用,過去太魯閣人經常騷擾部落,為有效攻擊敵人,以彈弓發射制敵於百步之外降低敵人的攻擊力。
3. 陀螺:
  源自於智慧之神Botong製作陀螺耕種,後世則用於祭祀及兒童玩樂之用。
◎傳統服飾
  撒奇萊雅族穿著土金色為主色的服裝,並以刺竹及眼淚珠為墜飾,於服飾中呈現族群辛酸及不忘故土的決心。
※服裝樣式:
  由於奇來族融入阿美族已久,奇萊各部落祭典時的服裝大致與阿美族相同,依目前所找到的文獻,奇萊服裝並無一確定的格式。日據時代奇萊族豐年祭舞蹈的服裝看起來就像平埔族、清朝旗裝及阿美族服裝的聯合國。
※服裝顏色:
  依帝瓦伊‧撒耘校長的推論考證,加上奇萊小組的改良設計,目前奇萊服裝大約為紅、綠、藍、白、黑五色:紅色接近棗紅,奇萊小組命名為SK-2紅;綠為墨綠及淡草綠;藍為深藍;白為米白。目前水璉部落的服裝則參考葛瑪蘭族服裝,以紅、白、黑三色設計,但根據長老們的說法,以前的服裝可能仍以黑白兩色居多。
  根據田野訪查,撒奇萊雅族的服飾在日治初期,與周遭的阿美族部落有明顯的差異,雙方可衣服是配件的種類區分出誰是阿美族人、誰是撒奇萊雅族人。不過因與阿美族通婚頻繁,生活關係密切,加上觀光原因,花蓮縣的平地原住民之服飾趨向於統一,並朝向鮮豔的紅色系做設計。
  頭目與婦女的服飾以土金色為主色,喻頭目代表土地,也代表權力,也代表部落的根本。母系社會的婦女掌管家庭、財產、子女等,概念上與頭目相同。但成熟婦女的衣服外為土金色、內為凝血色,代表成熟女子負有保有土地及延續血脈的重要責任;男子的衣服則以凝血色為主,代表族群的生命、能量與祖靈,亦代表與1878年犧牲盡歿的年齡階級一脈相承。
  男女頭飾的底色均以凝血色為主,女頭飾的白色串珠代表眼淚,綠串珠代表部落圍牆-刺竹,貝殼代表與海洋的淵源,以及發源地nalalacanan;另外頭飾上以及女性裙圍及腳套上的咖啡色、綠色碎片代表祖先逃難時沾在衣服上的樹枝、草及泥巴,喻勿忘祖先的苦難。女性腳套以咖啡色及綠色為主也代表同樣的意義;男性頭飾上的三角形,代表奇萊山上的三角石神話故事,代表犧牲、奉獻與貞潔,金色串珠則代表土地與財富,圓形則代表太陽以及造物神(山神、戰神)馬拉道。男女頭飾的尾巾均長及腰;未成年兒童的頭飾以白色為主。
2012-03-08 1:20 a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2%92%E5%A5%87%E8%90%8A%E9%9B%85%E6%97%8F

簡介 撒奇萊雅族原居地為圖右側紫色地區北部約五分之一的區域,即標示有Sakizaya沙奇萊雅的地區。撒奇萊雅族世居於花蓮奇萊平原(即花蓮平原),勢力範圍約在立霧溪以南,木瓜溪以北,大約包括了今日花蓮縣新城鄉、花蓮市及吉安鄉三個地區。目前有三個主要部落分佈在花蓮,分別是位在花蓮市國福里及德安里、瑞穗鄉馬力雲社以及壽豐鄉水璉部落。主要根據地在今日四維高中附近,稱作「達固湖灣」(Dagubuwan),清代時稱為「竹窩宛」[3]。一般外族開始接觸撒奇萊雅族,會將族名「Sakiraya」誤以為地名,通常以諧音「奇萊」稱呼。因此,所在地的平原稱作「奇萊平原」,而位於附近中央山脈的高山也稱作「奇萊山」。包括西班牙、荷蘭、清朝、日本、中華民國的地圖與文獻均予沿用。


收錄日期: 2021-04-20 18:56: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307000010KK0465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