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hiculture.net/0424/html/0424d03/0424d03.html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他出生在封建統治日益腐朽、中華民族飽受屈辱的年代,年輕時相信醫學救國,曾東渡日本學醫。後來,他改變了想法,認為拯救民族的靈魂更為緊迫,於是棄醫從文。魯迅在辛亥革命前夕出現在思想文化戰線,成為文化新軍的旗手。他在小說、雜文、散文等諸多領域都有嶄新的建樹,作品思想深邃,為中國現代文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資源。
為了弘揚魯迅的文化業績,中國大陸以培養青年作家為宗旨的文學院就是以他命名的,中國作家協會設有以魯迅命名的大型文學獎,而北京、上海、紹興、廣州等魯迅生活過的城市也都設有紀念機構。
在新文化運動的黎明期,魯迅不僅用自己的作品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而且還領導、參加、支援了一批進步的文藝社團,培養、造就了一支文藝新軍。比如,魯迅參加過新青年社、語絲社、領導過莽原社、未名社以及支援幫助過新潮社、文學研究會、淺草社、沉鐘社等。魯迅在北京時期出版的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譯文集《苦悶的象徵》《出了象牙之塔》等。這些作品內容上體現了五四時期的科學、民主精神,形式上又體現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有機溶合,具有鮮明的獨創性和民族性,因而被譽為文化新軍中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