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童紓緩本港殺校潮,但亦令學額變得緊張,甚至引發社會問題。統計處數據顯示,逾兩成雙非父母有意讓子女在小學階段來港,教育界預期數年後,小學便出現壓力;更擔心雙非童寄居監護人家中,易衍生青少年問題。
小學議會正與教育局商討,以分散學生、增加班額、復班及復校4招解困。
不過,有內地補習社指,一般雙非父母只求子女得到香港身份證方便出國,實際計劃中學階段或之後才來港。
統計處連續兩年向誕下雙非嬰的內地夫婦進行初步意向調查,當中表示擬安排子女21歲前來港者,兩年統計都超過6成,而表示小學或幼稚園階段來港的,有上升趨勢,去年的調查分別都超過兩成。
以3萬多名今年在港出生的雙非嬰計算,即分別有6,000多人將可能於數年後來港升小一及幼稚園。
跨境童現已迫爆 倡准復班
身兼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的教協會長馮偉華預計,雙非童將於數年後為本港小學帶來壓力,因本港小學正推行小班教學,需增聘教師,而課室及校內設施亦未必足夠應付。他促請當局盡快掌握實際來港人數,以便應變。
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指,雙非父母的意向調查未能作準,須持續追蹤有否轉變,才能掌握人口趨勢;現時教育局沒作追蹤,單是跨境童湧港,已令邊境地區學校迫爆。
據局方數字,本學年分別有逾5,000名跨境童入讀本港幼稚園及小學;北區小學校長會執委陳紹鴻直指,這批學童迫爆上水80校網,本學年欠缺500個學額,令不少學生要跨區上學,料下學年問題再惡化。該會已要求教育局,容許有關學校將每班人數由25增至最多30。
資助小學議會副主席張勇邦認為,增加班額只宜作為過渡措施,局方應同時讓縮班學校「復班」,及在口岸宣傳,如「住在南沙的學生,去屯門上學比北區更近。」但長遠應讓已殺學校翻生:「讓有實力的學校,利用區內已停辦的校舍,開設分校。」他補充,現時仍有很多超額及合約教師,暫不會出現教師荒。
粵補習社:多中學才擬來港
不過,廣州補習社英訊理想教育校長楊煒聰稱,當地雙非父母對是否送子女來港讀書,多心大心細:「他們主要想為孩子取香港身份證,方便出國,進可攻,退可守,不一定要去香港。」又指雙非父母一般讓子女在內地讀幼稚園及小學,並補習英文作裝備,待中學階段才考慮是否來港,寄住親友家中或獨立生活。
事實上,雙非童寄住親戚或監護人家中亦可能衍生社會問題,馮偉華擔心,本港誘惑多,沒家長監管下,他們於成長期易學壞,引發青少年問題,成為本港社會的負擔,建議當局及各學校要仔細研究管教及監護人問題。
教育局回應,跨境童主要就讀於北區、大埔、屯門及元朗,會參考學齡人口推算數字,及內地新來港和跨境童的最新人數,估計對學額及相關資源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