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20205/html/c26/20205c26.html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泉州南安石井鎮人。1624年(明天啟四年)出生在日本長崎平戶島,7歲回到家鄉。15歲成為廩生,21歲入南京國子監,拜名師錢謙益為師。
驅荷複台的事跡
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推翻了明朝。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政權。鄭成功隨父親鄭芝龍到福州晉見隆武帝,深受賞識與器重,蒙賜朱姓,並賜名成功。後人稱之「國姓爺」。1646年清軍攻佔福州,隆武帝被俘,鄭芝龍也投降了清朝。22歲的鄭成功與父親決裂,舉義抗清,招集閩南一帶抗清力量,以南澳、金門、廈門,作為反清複明的根據地。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以泉(州)、漳(州)人為主的25,000大軍,從金門料羅灣出發,越過台灣海峽抵達澎湖,從鹿耳門進入台灣島。先後在荷蘭侵略者的軍事要塞赤崁城和熱蘭遮城(又稱台灣城)展開戰鬥。經過長達9個月的奮戰,終於迫使侵略者投降。1662年2月初,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官揆一來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之後,揆一帶領殘餘五百多人,分乘8艘戰艦,離開了台灣。被荷蘭侵略者統治38年的台灣,終於被中國收回統治權。
紀念鄭成功
1662年5月8日,鄭成功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台灣,葬在台南洲仔尾。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詔令遷柩附葬於南安鄭氏祖塋。1962年,南安縣人民政府在石井鄭氏宗祠設立鄭成功紀念館。1982年,鄭成功在南安市水頭鎮康店村覆船山的陵墓,被中國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旅居香港的呂氏和余氏相繼捐資在石井延平中學後的鼇峰山麓建造了新的鄭成功紀念館。在石井鼇峰北麓,還有一座「延平郡王祠」,原為鄭氏宗祠, 1802年改建為延平郡王祠,以敬奉鄭成功。該祠於1996年被定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對泉州及台灣的貢獻
1661年4月,鄭成功揮師東渡,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了台灣,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收復台灣以後,鄭成功一方面設置府縣,編戶籍,興辦學校,開科取士;一方面命各軍分區屯墾,興建水利設施。同時,大力招募因「遷界」而流離失所的內陸沿海居民遷往台灣,從事農墾業、手工業及商貿航運業。不僅為內陸沿海居民解決了生活出路,而且為台灣的開發作出了貢獻。在鄭氏掌政權的23年中,台灣人口激增,開墾面積迅速擴大,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飛速發展。
圖片參考:
http://www.chiculture.net/20205/picture/pho00584.jpg
靈山上的鄭成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