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故事

2012-03-06 4:41 am
請給我鄭成功的故事 謝 請盡快回答 急!!!
更新1:

越短越好 謝謝!!

回答 (8)

2012-03-06 4:39 pm
✔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20205/html/c26/20205c26.html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泉州南安石井鎮人。1624年(明天啟四年)出生在日本長崎平戶島,7歲回到家鄉。15歲成為廩生,21歲入南京國子監,拜名師錢謙益為師。
驅荷複台的事跡
  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推翻了明朝。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建立隆武政權。鄭成功隨父親鄭芝龍到福州晉見隆武帝,深受賞識與器重,蒙賜朱姓,並賜名成功。後人稱之「國姓爺」。1646年清軍攻佔福州,隆武帝被俘,鄭芝龍也投降了清朝。22歲的鄭成功與父親決裂,舉義抗清,招集閩南一帶抗清力量,以南澳、金門、廈門,作為反清複明的根據地。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以泉(州)、漳(州)人為主的25,000大軍,從金門料羅灣出發,越過台灣海峽抵達澎湖,從鹿耳門進入台灣島。先後在荷蘭侵略者的軍事要塞赤崁城和熱蘭遮城(又稱台灣城)展開戰鬥。經過長達9個月的奮戰,終於迫使侵略者投降。1662年2月初,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官揆一來到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簽了字。之後,揆一帶領殘餘五百多人,分乘8艘戰艦,離開了台灣。被荷蘭侵略者統治38年的台灣,終於被中國收回統治權。
紀念鄭成功
  1662年5月8日,鄭成功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台灣,葬在台南洲仔尾。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詔令遷柩附葬於南安鄭氏祖塋。1962年,南安縣人民政府在石井鄭氏宗祠設立鄭成功紀念館。1982年,鄭成功在南安市水頭鎮康店村覆船山的陵墓,被中國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旅居香港的呂氏和余氏相繼捐資在石井延平中學後的鼇峰山麓建造了新的鄭成功紀念館。在石井鼇峰北麓,還有一座「延平郡王祠」,原為鄭氏宗祠, 1802年改建為延平郡王祠,以敬奉鄭成功。該祠於1996年被定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對泉州及台灣的貢獻
  1661年4月,鄭成功揮師東渡,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了台灣,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民族英雄。
  收復台灣以後,鄭成功一方面設置府縣,編戶籍,興辦學校,開科取士;一方面命各軍分區屯墾,興建水利設施。同時,大力招募因「遷界」而流離失所的內陸沿海居民遷往台灣,從事農墾業、手工業及商貿航運業。不僅為內陸沿海居民解決了生活出路,而且為台灣的開發作出了貢獻。在鄭氏掌政權的23年中,台灣人口激增,開墾面積迅速擴大,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飛速發展。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20205/picture/pho00584.jpg
靈山上的鄭成功像
2012-03-13 5:30 am
作業能那樣寫嗎????= =
2012-03-09 12:50 pm
瀛海驍帥國姓爺北伐東征克盡忠孝兩難終得兩全 一、盡忠—北伐中原南京(失敗) 二、克孝—東征收復台灣(成功) 盡忠—南明永曆12年5月(公元1658年6月)鄭成功第一次統率大軍17萬(號稱)北伐中原遇颶風失敗,翌年永曆13年4月(公元1659年5月)第二次統率大軍20萬北伐(聯合張煌言部),破瓜州,克蕪湖,取鎮江,圍南京城,清軍守將兩江總督郎廷佐聞鄭軍即到,立命城外十里所有百姓儘數撤入城內並將房屋全部燒毀,一面急奏上疏北京清廷增派大軍救援,一面採用提督管效忠緩兵之計,遣使假以卑辭向鄭成功求情乞降,唬稱清朝有法,守城過30日者,城失罪不及妻孥,憐求鄭成功寬限一個月後即開城門投降,當下至忠至孝仁厚寬容的鄭成功正沉浸在節節勝利的旋渦之中,故而驕兵必縱,縱則敗之,心想「自舟山興師以來,戰必勝,攻必克,彼焉敢緩我之兵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今既來降,驟攻之,何足以服其心哉」,同時也不想再犧牲將士們。(一念之仁一己之施) 金陵戰前鄭成功在主帥船上望著浩瀚浪濤煙波裊裊的江面,巍巍峨峨屹立不搖的南京城,當下真情流露胸懷壯志,有感抒發喃喃自語的寫下一首七言絕句文采,詩云〝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摘自出師討滿夷自瓜州至金陵),隨即號令全軍縞素朝向南京城遙祭明太祖朱元璋皇陵,同時祭拜崇禎、隆武二帝,登時氣勢磅礡,儘見江淮旌旗遍佈有如白雪皚皚一片景象,全軍聲淚俱下井然有序,頃刻之間江河震撼場面驚天地泣鬼神,延江百姓為之動容,皆互道匡復明朝江山社稷中興之象指日可期。(飲水思源永不忘本) 南京之役本可為大明朝恢復半壁江山,可惜鄭成功感於昔日在南京國子監求學時,心寄南京城之懷念與留戀,情繫秦淮河畔的景緻宜人,回憶往事點點滴滴(思古幽情懷憂喪志),深信儒家以德服人,興仁義之師,惟「仁者無敵」之王道文化,且個性善良仁慈寬厚,惶恐部屬及城內百姓大量傷亡,況且南京有先帝明太祖朱元璋陵園(明孝陵),為防招致兵荒馬亂砲火摧毀破壞殆盡,及思量父親大人在北京遭受清廷要挾生命安危,....等等多重顧忌,內心躊躇不前,終至卻步,不忍兵戎相見生靈塗炭,暫且避免觸犯驚動明太祖先靈為念(忠孝節義德澤湧泉), 故始終聽不進眾帥將勸進,一舉拿下南京城,反而中了清兩江總督郎廷佐緩兵之計,終致兵敗南京城,未能匡復大明半壁江山,天意無奈大勢底定。(不堪回首夢已遠逝) 是役也!南明主力戰將計有甘輝、張英、林勝、陳魁、萬禮、余新、潘庚鍾、藍衍、魏標、林世用、洪復....等數十員文武將官戰歿陣亡,成功嘆曰:是「吾欺敵之過」,即令全軍祭文歌功頌德,爾出長江再攻崇明島不克,出師無功,至此鄭成功自知孤臣無力可回天(泣禱自貶感恩戴罪)。10月退守金廈,枕戈待旦,養兵蓄銳,籌謀圖計,生聚教訓,有朝一日,俟機憼遵父託收回大員。(閩南語台灣稱大員) 克孝—南明永曆15年3月(公元1661年4月),鄭成功統兵2萬5千、大小戰船數百艘,由金、廈出發先攻取澎湖,圍攻熱蘭遮城(明鄭時稱熱難遮城)長達八個月之久(南京之圍殷鑑不遠文攻武嚇勸降荷蘭),終於驅逐佔領台灣38年的荷蘭人,秉承父志克盡忠孝兩全收復大員(台灣)改為東都明京,作為反清復明之根據地。(驅逐荷夷完成父願) 南明永曆16年(公元1662年1月21日)鄭成功聞耗知悉君父叔父弟輩姪子姪女一家族十一人慘遭清廷殺害,痛不欲生,每逢午夜起身望北痛哭,不勝潸然襟抱淚如雨下,悲傷哀慟寫下一首悼唸先父復台詩〝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字裡行間透露出鄭成功持其父志收回大員克盡忠孝兩全無私無愧無遺無憾與其「胸懷大襟」、「為善仁民」、「兼愛非攻」的和平精神。(瀛海泣血忠孝兩全) 復台驅荷之役,堂堂戰勝國仍然讓戰敗者荷蘭人攜家帶眷金銀珠寶全身而退,從容堂皇奏樂安全地離開大員回到巴達維亞城(今印尼雅加達),如此懷著悲天憫人氣度,仁慈善良胸襟,寬厚俠義精神,曠古爍今有誰可睥睨可傲視。(無私無愧無遺無憾) 公元1662年2月1日,鄭成功正式接受荷蘭人投降簽約(歷史性的一刻),收復大員(台灣)後,改為「東都」勵精圖治,設承天府(台南)置天興(嘉義)、萬年(高雄)兩縣,承襲明朝官制,訂定律法,創立學府,傳承文化(飲水思源永不忘本),實施「寓兵於農」屯墾政策自給自足,披荊斬棘,傾巢開拓,致力建設,治理經營,大員百姓為感恩戴德,緬懷紀念鄭成功對先民福祉福澤,豐功偉績,尊稱為開台聖王、開山聖王、國聖公、國姓公。(含孝九泉光宗耀祖) 開閩台海疆威震東南還我山河承抗清復明盡忠克孝永傳後世
2012-03-07 3:06 am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泉州南安石井鎮人。1624年(明天啟四年)出生在日本長崎平戶島,7歲回到家鄉。15歲成為廩生,21歲入南京國子監,拜名師錢謙益為師。
2012-03-07 12:57 am
鄭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幼名福松,名森,字明儼,詣明末大儒錢謙益時受字大木。南明唐王隆武帝賜國姓朱,更名成功,故又稱鄭國姓、國姓爺;南明桂王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又稱鄭延平。荷蘭等西洋國家根據「國姓爺」的閩南語發音Kok-sèng-iâ,稱之為「Koxinga」。

鄭成功是南明抗清名將,父為海盜出身的南明將領鄭芝龍,母為日本人田川氏。鄭成功祖籍福建泉州石井(現拆分為晉江安海鎮,南安石井鎮),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戶藩。他在鄭芝龍投降清朝而被俘後,領軍和清朝對抗十五年,是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勢力,期間一度以大軍包圍南京,但功敗垂成。他並率軍渡過台灣海峽,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軍隊並接收其領地,建立台灣第一個漢人政權,史稱明鄭時期。

小故事1
台北市劍潭
相傳300多年前,鄭成功軍隊行經此河段時,遇見神怪造成的大風浪,為伏怪,鄭成功拋一身邊寶劍,降服神怪。劍潭因此得名。

小故事2
臺中縣大甲鎮鐵砧山上的劍井
鄭成功率兵北上,由大安港南側登陸,被土蕃包圍,水源斷絕,只好向天祝禱〔天若助我鄭軍部隊,平安歸去,此寶劍插地,必得甘泉〕。然後拔劍插地,泉水竟然就在劍峰兩邊不斷地湧出來,饑渴得以解決。

小故事3
南投縣草屯鎮
據傳為明末鄭成功率軍征番,駐軍於此,兵士丟棄舊草鞋棄草鞋成墩,所以舊名「草鞋墩」。

小故事4
功至延平 壽至磚城
鄭成功在未起義前,於福建曾夜宿呂祖廟[呂洞賓廟],相傳入夜呂祖托夢,說成功:「功至延平, 壽至磚城」。
鄭成功當時不之事什麼意思,誤以為磚城是泉州城(磚與泉閩音相近),後病逝安平,原來磚城指的是熱蘭遮城(為磚塊所建)。

中故事1
小株倒下,大株不倒
鄭成功聽說阿里山的烏杉,當建築材料可享萬年太平。他親自前往阿里山,看見三株烏杉,便砍伐,不過僅能砍斷樹身的1/3,鄭成功於是祭拜山神。當晚他夢見山神說:「這三株烏杉是神樹,不能砍伐,如果硬要砍伐,便會傷了自己。你是忠臣,有神明的護祐,所以沒有受到傷害,你若是決意取下烏杉,可以築壇祭杉,合該歸你得的,它自會倒下......。」
隔天,鄭成功依照山神的指點,開始築壇祭杉。不久,忽然「轟」地一聲,一株小烏杉自行倒下,而兩株大烏杉,卻聳立不動。鄭成功見到此景,不自覺地嘆了口氣。「該歸你所得的,牠自會倒下來」也就是一切都是註定的,無法強求。「小株倒下、大株不倒」暗喻了「光復台灣可成,反清復明不可成」的宿命。


中故事2
鄭成功與老虎[打狗/打貓]
鄭成功要到阿里山取烏杉時,遇到當時原住民包圍的。
有人對鄭成功獻計說:「福州太武山,有斑點的猛虎很兇惡,見人必咬之,不如就買一百隻來放入原住民部落,把那些原住民驚走,然後進兵。」
鄭成功便叫人到福州去買虎,說來真是奇怪,猛虎放入原住民部落,竟變成了病虎,見了人並不張威舞爪,儘低著頭慢慢的走路,有的倒去橫臥在樹林下,或蹲在巖穴蔭處;原住民一見很是歡喜,爭來捕取,殺而食之,還剝去虎皮製成衣服。
另外也有的相傳,帶來兩隻老虎,一隻跑到民雄,當地人以為是貓,活活地打死牠,並以其地為「打貓」;另一隻則跑到高雄,同樣地,被視為「狗」,活活地被打死,也以其地為「打狗」
虎本是百獸之王自古即有「有虎有王」之說。至今老虎被消滅;也影射出鄭成功的抱負,亦將遭到挫折。


中故事3
鄭成功取玉印
傳說中鄭成功來台,是受了仙人的指點取三寶(玉印、粟倉、烏杉柴)以復興明室。
相傳鄭成功正想篆刻一顆大玉印,就帶領部屬上玉山尋找印材。可是花費一整天東尋西找,連一塊玉片也未曾發現。
此時玉山的土地公現身,說明了此整座山皆是美玉,只是未經容許,誰也尋獲不得。鄭成功表明了來意,土地公則感嘆說:「若要當做佩玉尚可,若想刻一顆大玉印,歉難奉送。天意如此,並不是我捨不得給您。」
「不會吧!刻一顆印章還有什麼天意呢?」土地公只好勉為其難地撿起腳邊一塊石頭,當鄭成功伸手一接住時,那塊石頭卻變成了美玉。然而,待鄭成功將玉石刻成了「國姓鄭成功之 印」,每往紙上一蓋,卻都變成了「南無觀世音菩薩」
所以鄭成功取印失敗,自然無法中興明室。


中故事4
虱目魚起源
台灣民間有一則溫馨的傳說,據說鄭成功初到臺南的時候,正為官兵無魚可以佐餐在發愁。一天夜裡,媽祖指點他說「『莫說無魚』,軍隊駐紮的地方便有魚」,結果鄭成功派士兵去那個地方捕魚,真的豐收而歸,但沒有人知道捕獲的魚叫什麼名字,於是鄭成功便以『莫說無魚』的轉音,命名為「虱目魚」。

還有一個說法,是鄭成功登陸鹿耳門之後,附近漁民貢獻此魚,鄭成功問「此魚為何魚?」因為國語的「什麼魚」音和「虱目魚」相近,而被漁民以訛傳訛,沿用到現在。
在官方文獻裡還有一種記述,相傳鄭成功欣賞虱目魚的鮮美,獻給明末魯王品嚐,魯王特別賜名「國姓魚」,所以「虱目魚」又叫做國姓魚。
2012-03-06 10:20 pm
[[鄭成功]] 1624年(明朝天啟4年)出生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千里濱,7歲時被送回父親鄭芝龍的家鄉福建泉州安平;1646年清兵南下隆武帝在汀州被擒,鄭芝龍降清;1647年清兵突襲安平,母田川氏死於陣中,堅定他起兵反清的決心;此後征戰於閩南各地,1658年4月由海北上攻取南京,1659年9月兵敗回師廈門;1661年3月率師攻取大員(荷蘭商舘/台灣),4月進鹿耳門普羅民遮城降,5月圍熱蘭遮城,1662年2月荷蘭守軍降,圍城9月!

2012-03-06 15:07:02 補充:
安平更正為南安

2012-03-06 15:47:04 補充:
1645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於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鑑稱帝,於同年七月改元「隆武」。隆武政權成立後,鄭成功得明紹宗賞識,封忠孝伯、御營中軍都督,賜「國姓」朱、改名「成功」、儀同駙馬;鄭鴻逵之子鄭肇基,亦受紹宗賜國姓;這就是世稱鄭成功「國姓爺」的由來。
1649年(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鄭成功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帝冊封他為「延平王」,這是[延平郡王]稱號的由來。

2012-03-06 16:04:39 補充:
 1624年7月14日田川氏獨自(鄭芝龍離開平戶前往澎湖及台灣發展)前往離家不遠的千里濱海灘撿拾貝殼遊玩,忽然陣痛臨盆,於是靠在一塊大石頭旁生下孩子,即後來的鄭成功。至今平戶千里濱海灘上仍有一塊兒誕石,號稱就是鄭成功出生之地。川內浦建有一座鄭成功廟,每年並在鄭成功生日這一天舉行「鄭成功祭」。
2012-03-06 8:18 pm
他已經死了
-------------夠短了吧
2012-03-06 6:04 am
請人代查資料,非關知識交流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19: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305000016KK072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