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清銀行時期
1905年,清政府成立大清戶部銀行,總行設在北京西交民巷,並在天津,上海,漢口,濟南,張家口,奉天,營口,庫倫,重慶,南昌設立分行。賈繼英為第一任行長。戶部銀行是中國歷史上繼中國通商銀行之後第二家銀行。
1906年,戶部改為度支部,「大清戶部銀行」改名為「大清銀行」。
1909年,大清銀行設立杭州,開封,太原,福州,長春,廣州,蕪湖,長沙,西安,雲南,江寧支行。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大清銀行倒閉。
中國銀行時期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任命吳鼎昌為監督,在大清銀行基礎上籌建中國銀行。因吳鼎昌與臨時政府財長周學熙不合,後由孫多森接手重建事宜。中國銀行章程一百二十條章程以及八局制度全盤仿效於日本銀行制度。
1912年2月5日,中國銀行在上海市漢口路3號大清銀行舊址開業。孫多森擔任第一任總裁。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殺,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被公開,北洋軍閥和國民黨公開決裂,梁士詒將孫多森趕下台,中國銀行落入袁世凱手中。
1914年2月,《國幣條例》頒佈,同時設立幣制局,發行新銀幣,因為銀幣上有袁世凱頭像,俗稱「袁大頭」。8月1日,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與錢業公會達成協議,將以前貨幣一律取消,只流通袁大頭。
1916年3月22日,強行登基的袁世凱宣布取消帝制,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梁世詒提出停止兌換銀元,中交兩行合并,擠兌風潮爆發。
1927年3月,北伐軍到達上海,中國銀行從北洋軍閥手中轉移到國民政府手中。
中國銀行條例
1928年10月26日,中國銀行轉為政府特許國際匯兌銀行,總行從北京回到上海。
1929年11月4日,中國銀行倫敦分行成立。
中國銀行紐約分行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於國共內戰失利,退守台灣,總管理處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臺北,其後改組並更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留置中國大陸之中國銀行各部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收歸國有,並續稱「中國銀行」,成為唯一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其在海外的分行繼續運作。於是,中國銀行現有兩個源流分支,一為由原總管理處播遷台灣後改組的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今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另一則為仍留存中國大陸的中國銀行。
新加坡中國銀行大樓
[編輯] 中國銀行部分
1949年5月27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軍代表龔飲冰等人接管中國銀行。龔飲冰出任中國銀行總經理。
1950年4月9日,中國銀行董事會在北京召開。南漢宸被選舉為董事長。
1950年12月16日,美國頒佈《凍結中朝資產條例》,共計凍結中國各銀行資產4156萬美元,中國銀行損失最為慘重。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邦宣告獨立,排斥中國銀行在馬來亞的活動。
1958年12月4日,馬來亞通過銀行法案修正案,強制中國銀行檳榔嶼,吉隆坡兩經理處停止營業。
1963年,新加坡和馬來亞合并,成立馬來西亞聯邦,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出現擠提。馬來西亞強制接管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共和國。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重新營業。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國務院指定由中國銀行負責辦理中國被美國政府凍結資產。
1983年7月,中英談判,港幣暴跌,中資銀行遭到擠兌。中國銀行出資拯救13家中資銀行。港澳中銀集團成立。
1989年6月5日,六四事件,港澳中資銀行爆發擠提。
1994年起,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及澳門分行分別成為香港和澳門地區的鈔票發行銀行。中國銀行(香港)集團成立於1980年代,由原以中國銀行為首的13家銀行合併而成。
根據中銀香港的網頁,這12家銀行分別是: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兩家香港註冊的銀行
華僑商業銀行
寶生銀行
南洋商業銀行(部份分行)
八家內地成立銀行的香港分行
廣東省銀行
新華銀行
中南銀行
金城銀行
(續)
國華商業銀行
浙江興業銀行
鹽業銀行
集友銀行
交通銀行在香港的業務曾經有一段時間也屬於中國銀行集團,但已於1998年回歸交通銀行總行管理。
中國銀行東京分行
中國國際商業銀行部分
2006年8月21日,臺灣的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再與交通銀行合併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至此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於臺灣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