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鉅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捨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複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後成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
詳盡版:
漢朝有個大孝子叫郭巨,為人老實正直,但是家境卻非常貧窮。一家四口只擠在一間破茅草屋裡。但他仍然很孝順,誠心誠意的侍奉自己的老母親。妻子受他的影響,對待婆婆也是一片真心。夫妻兩個人就這樣天天節衣縮食地讓老母親吃飽穿暖,自己卻捨不得亂花一分錢。
他們有一個三歲的兒子叫郭啟明,孫子每天都和大人吃的一樣,郭的老母親看後不忍心每次有好吃的時候都要從自己的碗裡撥出一部分給小孫孫吃,小傢伙三兩口便將奶奶給自己的東西吃光了。老母親的碗裡卻是空的,郭巨看到這裡連忙把兒子趕下了飯桌。
妻子看見這心痛的一幕,連忙安慰兒子說:“下回奶奶在給你東西你就說你吃飽了。”
小孩嘴裡答應可是每次奶奶給吃的時候,他還是照吃不誤。鍋巨看到後就對自己的妻子說:“家裡太窮了,本來就沒有好吃的供養老母親,可是這孩子不懂事情,還要分吃母親的食品,長此下去,母親怎能支持得住呢?我想,咱們將兒子埋掉就沒人分吃母親的食物了,這樣老人家興許能多活幾年。”
“你我都年輕,日子好了以後還可以再生個,母親萬一有個三長兩短的,如何是好?”郭巨話到這裡妻子執拗不過他,無奈之下答應他把郭啟明埋掉。
郭巨抱著兒子往門外走,心如刀割,為了孝敬母親,不把兒子埋掉不行啊!他找到了一塊空地,揮舞著鋤頭就要挖坑,他要把自己的親生兒子埋在此地。誰知,當他挖到一米多深的地方,忽然挖出了一個陶罐,他上前打開一看,裡面裝滿了沉甸甸的發著金黃光芒的金元寶。元寶的上邊還刻有幾個字,上面是這樣寫的:蒼天被你姓郭的孝順之情所感動,此元寶官不可取,民不可奪。
郭大喜過望,沒想到自己的一片孝心居然感動了上天。從此他和妻子對母親更加孝順,並決心用赤誠的孝心和恭敬的行為來感動老天的恩賜。復原編輯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 不過,這個故事荒誕愚昧,迷信色彩甚濃。但根據古書記載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確有其人,於是便成為封建社會宣揚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成為封建文人的筆下素材,通過誇張虛構,以說教世人效仿。其實這些故事中的孝大多屬於“愚孝”,是不可取的。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說:“童年時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實在沒有什麼好畫冊可看。我擁有的最早一本畫圖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圖》。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魯迅先生還不無諷刺地說道,不僅他自己打消了當孝子的念頭,而且也害怕父親做孝子特別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況下,若父親真當了孝子,那麼該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讓誰照著學,而是有一點讓大家明白,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 我們應該去愛自己的的父母,但是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對的,但要學習這種文化,而非是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