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 墨子學說為何退出歷史舞台,而非如儒家成為中國學術的主流?
儒家的“仁愛”觀原是基於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的究極見地而來的,所以其最理想的狀態必然是克盡己私的大仁大愛。
但儒家又深深懂得仁愛必由親始。很難想像若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兄弟尚且不愛,而竟能愛他人、忠國家!所以我們只能從身邊的人開始愛起,從而才能做到真正的博愛。這就是所謂儒家的差等之愛。
在西方基督教博愛思想的影響下,墨家講的“兼愛”,似乎更能為現代人尤其年輕人所接受。似乎“兼愛”思想的落實更接近于現代民主狀態,從而也就認為儒家仁愛思想強調階級等級。這其實是不對的。
因為墨子的“兼愛”思想根本不切實際!孟子距墨家者言尤堅定。我記得他對墨者就有一個反問,即:你能愛你鄰居家的兒子跟你自己的兒子一樣麼?顯然不能!這事就是落在我們自己身上無疑也很難做到。親子情呢!
毫無疑問,我們若能像愛自己父母兄妹般地愛隨便哪個路人甲、路人乙,就可以高談闊論地提倡墨家“兼愛”觀念了。但你能做到麼?反正我做不到。所以墨家“兼愛”說純粹是一種空想烏托邦,不現實的。
西方基督教講博愛,它是基於人都是由上帝創造的,都是上帝的子民這一根本信仰提出的。我們要實現民主,難不成我們也先要去信仰了基督教?全信基督教不現實,墨家“兼愛”觀又蹈空,所以惟有儒家仁愛觀念為切實。
二‧ 墨子的「兼愛」、「非攻」是否消失了?
在一場對抗秦國入侵和兼併的過程中,墨家耗竭了元氣,人員死傷大半。隨著秦王朝的勝利和圍剿,墨家的有形力量已經在中國難以隱藏,不少墨家殘餘逃亡海外,東渡日本。可以說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墨家學派是最早被徹底打跨和消滅的思想武裝集團,繼之而來的是儒家和方士集團。
對於這段歷史,流傳下來的只有「焚書坑儒」,為什麼沒有「焚書坑墨」的事情發生呢?主要是當時墨家已經不存在了,墨家集團的成員大多已經戰死了,或者已經不能公開存在了。這就是墨家神秘消失的主要原因。
秦王朝和漢王朝是塑造中國社會政治文化制度的重要朝代,自此以後,中國走上一條王權愈發強大的封建君主專制道路。蓬蓬勃勃的先秦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時代從此宣告結束。
三‧ 墨子「兼愛」與儒家「愛有等差」有何差異,優劣利弊為何?
儒家的行仁與墨家之兼愛,固然都是「施由親始」,可是兩者實施的程度與所標示的德目卻大不相同。以程度來說,墨家主張愛無差等,儒家主張愛有差等。孟子盡心篇上:「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人之愛有差等,在儒家而言,是很自然的。任何人愛其父母都會超過愛別人的父母;愛自己的子女也會勝過愛別人的子女。這種毫無勉強的真性情,就是孔子所謂的「直」了。「直」即中庸之道。
「仁者愛人」,「汎愛眾」,墨子並未反對,然儒家之「愛」,乃是「別愛」,由「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都是由己及人,由近及遠,全在「推愛」。兼愛的兼字,依照墨經中的解釋是代表全體的意思,所以兼愛也是全體的愛,所謂全體的愛,就是對任何人都不遺漏或排斥,而且沒有人我之分,才能愛人如己,愛己如人,人與我混然一體,界限全無。而且不可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只要永存愛心,便可愛眾世與愛眾寡世相若,愛上世與愛後世,一若愛今世之人,正如父母對子女的愛,無論是過去、現存、未來,無論在身邊或在遠方,甚至在不知道的地方,都是一樣的愛他,而我們對任何人也要處處時時存著一份愛心。這種無差別的愛,認真勉力去實行,也許可以做到,但由於出自勉強與造作,就不是人類的真性情,不合於「直」道,雖有仁的事功,卻不合中庸之道。不過在法治時代的今日,平等的愛,平等的待遇,倒是使得人性逐漸沒落的社會,產生了不少人道人權的光輝。
四‧ 張之亮對於墨子之「兼愛」、「非攻」精神是否有掌握?
由於歷史資料的淹沒,墨家與秦兵搏鬥的經過只能靠後人想像得知。《墨攻》電影問世後,這部歷史片以真實的虛構向人們展示了墨家的命運。在「非攻」思想的主導下,墨家成了當時社會反對戰爭的中堅力量。開始是阻止關東六國之間的相互征伐,後來便成了主要是反對秦國對六國的兼併。
墨家 非攻 兼愛天下的思想,在原本的六國不斷為著自己的利益,無法改變的互相殺害,各人在戰爭中的觀點,有不同道理。但是又是否為普一已的私慾,把殺害人民的生命合理化呢! 道出戰爭中沒有人是勝利者的思想。故事在戰爭的發展當中,人物對生命的價值,有著不一樣的發展,戰爭場面是精彩的,趙國派十萬軍隊攻打燕國,墨者革離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