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排灣族的特色

2012-02-22 2:56 am
誰知道排灣族的特色!!!!!!!!!急

回答 (3)

2012-02-22 5:27 am
◎排灣族社會文化
  台灣原住民族群甚多,每一族群皆有不同的歷史傳承、地理環境、文化模式,因此在社會文化特質上,各有獨到之處,不宜視其為單一同質性團體來認識與理解。
  排灣族的社會背景、飲食與生產方式、建築、信仰、祭典與儀式、琉璃珠、石板屋與石雕、木雕藝術、陶壺、月桃編等,皆非常有特色。
  排灣族以嚴格區分貴族平民地位階層為其特徵,政治組織分為貴族與平民兩階級,相當嚴格和明顯,貴族自稱乃太陽的子孫,或云百步蛇的後裔。加上又嚴訂貴族和平民禁止通婚,以至出現少數貴族統治數個部落的「封建形態」之社會文化,頗似周代的階級社會。
  排灣族的部落社會,頭目、貴族、勇士及平民的社會階級與權利義務,婚姻制度與婚禮儀式亦非常特別,值得仔細研究品味。
  排灣族住屋採完全石板或石板圍牆茅草蓋屋頂方式建築,頭目住家有其特殊需求的建築。排灣族三寶:青銅刀、古陶壺、琉璃珠是社會階級的象徵。
  古代排灣族人的部落是採定居制,聚居的方式,基地之選擇以水源為主要之考量條件,所以部落多建在河谷兩側的斜坡上,山泉流向河谷的途中。
  排灣族完整之地域自治組織為多元複合部落,排灣族的聚落形態有時是一個獨立集中村落,有時是由幾個毗鄰之村落聯合而成。
  排灣族多數的情形是一個人口較多的集中部落為中心,加上幾個鄰近的附庸小村,構成了一個部落的政治組織。日據時排灣族大都為集團部落。

◎排灣族經濟生活
  排灣族其生產經濟之主要特色,乃封建土地制度所形成之地主貴族佃農階級分劃與租賦服役制度,以及貴族發展裝飾工藝特權。
  排灣族居住在環境較為貧脊的山坡地上,傳統的生產方式以山田燒墾輪休方式耕作作物、原始旱田農業為主,生產的目的除自用外,一部份做為繳給貴族的租稅。
  排灣族除了農業經濟生產外,也兼事狩獵、畜養及山溪捕魚,是為肉類食物的主要來源。
  排灣族生產的目的,是為了要直接的解決他們本身的生活問題,在這個原則下,每一個家庭必得為自己的需要而生產。因此,人們必須從事農耕及漁獵;就農耕方面而言,他必須同時栽培不同的農作物。
◎排灣族服飾特色
  服飾在排灣族裡有著相當的社會功能,服飾強化了區分社會的身份地位之尊卑貴賤。排灣族人除了在彫刻以及紋身上代表顯示階級制度之外,服飾更是直接反映出所屬之階級,從沒有施以紋飾的衣服和施以紋飾之華麗耀目的盛裝及裝飾品上,很明顯地區分出平民與貴族之別。
  排灣族貴族階級有權利穿著華麗的服飾,有特殊裝飾的專利權,頭目與貴族也享有裝飾上的特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雄鷹羽毛、高貴的琉璃珠、特殊的圖案人頭紋、百步蛇紋等,表示貴族階級的徽號,並展示其權勢。
  排灣族的女子,不僅勤奮田間和家事的工作,個個還是精於織布及刺繡的手工藝。排灣族人男子善木雕,女子則有織繡的才能。
  從藝術美感的角度來欣賞,排灣族服飾是整體完美的藝術展現,當你穿戴著傳統服飾的時候,你就變成了活生生的藝術品。而傳統服飾的創作領域和範圍非常廣泛,所以每一位排灣族婦女也都是服飾藝術家。
◎排灣族歌舞文化
  排灣族歌謠的旋律,有一定的形式,但歌詞卻都是即興的套進旋律的框架中,唱時有些再加花的情形,團體歌唱以領唱與和腔唱法最普遍。
  對愛唱歌的排灣族原住民來說,就特別懂得如何把心中所孕育的情感譜出旋律。藉著一圈又一圈的舞步和帶著粗獷、嘹亮、溫柔悅耳的歌聲,充份道盡排灣族本土文化的生命特質與濃厚的鄉土情調。
  台灣南部排灣族人,不但是一個善於用藝術來表達生活與社會制度的民族,更是一個善於歌舞的民族。歌舞常與排灣族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工作、求偶、祭典都會用歌舞來表達。
  排灣族祭典各村男女咸集,舉行舞會。各參加舞蹈者兩手及背後掛有小銅鈴,一跳而鈴聲與歌聲節奏合拍,人籟天籟織成一片歡樂實景。
◎排灣族飲食文化
  排灣族以粗耕、狩獵、採集野食維生方式,檳榔與小米酒為慶典禮物的特色。排灣族以小米、旱稻、芋頭及甘藷為主食,以豆類、南瓜、野菜為副食。烹調法以煮、蒸、烘法為主。
  排灣族日常生活以小米飯、小米粥、小米飯糰、米飯、菜粥、烘芋、煮芋、煮甘藷、烘甘藷、糯米糕及小米糕為主食;以獸肉,尤其鹿、山羊與山豬為主要肉食,輔以山溪魚類、蝦與蟹等。排灣族的調味品比較單純,有鹽、香薑、辣椒、脂油與蜂蜜等。

2012-02-22 3:17 am
族群介紹

排灣族為台灣原住民中之第三大族(僅次 於阿美、泰雅二族),人口六萬七千人(本縣約有一萬四干五百餘人)。分佈在台灣南部,北起大武山,南至恆春,西起隘寮溪至枋寮,東至太麻里以南之三角地區,而傳說中以大武山為其祖先發祥地。排灣族有嚴謹的貴族制度,階級分明,其裝飾工藝頗為發達,尤其長於木雕,百步蛇是排灣族的代表圖案。

排灣族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灣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灣族)、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台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灣族分佈地。總人口數約六萬餘人。



文化特色

(一) 世襲的階級制度 : 各家族的傳說故事秀在衣服上,以彰顯家族的尊貴。(一) 世襲的階級制度 :排灣族人一出生就確定了他的階級,是擁有土地的頭目?有土地使用權的貴族?或是佃民?但他們可以藉由個人的努力,在爭戰、狩獵、雕刻等表現上提昇自己的地位,或藉著婚姻提昇子女的位階。
 (二) 長嗣繼承家產、兩性平權的社會 : 家中的老大是一切財產的繼承者、其他的兄弟姊妹能分得的家產很少,老大擁有分配權。 
(三) 祖靈崇拜: 從家屋內大型的祖靈像雕刻,反映了排灣族人對祖靈的崇拜。通常,家裡中柱的雕像是最神聖的地方,放置了許多貴重的物品如陶壺。也掛著刀、獸骨是英勇事蹟炫耀的表徵。婚禮中穿著華麗服飾的新人 。
 (四) 華麗的裝飾藝術: 爭奇鬥妍、百花齊放是目前排灣族服飾的最佳寫照,每一位婦女在衣飾上凸顯自我的藝術表現與差異性。不屑於跟別人一樣的紋飾是他們對自我族群的驕傲與自信。
 (五) 祖先起源傳說的特別強調: 拜訪任何一個頭目家,對於家族的起源總是一再被強調,目的是在彰顯家族或個人的地位,如大陽之子、陶壺的後代、百步蛇的後代等等的傳說。貴族與平民的起源來自不同的神話傳說,更確定了階級的世襲性。
 (六) 具藝術創作活力的族群: 排灣族人的生活週遭處處展現了他們的美感經驗與藝術潛力。如從事雕刻的族人很多,來義鄉古樓村甚至有十幾位雕刻師,但只有一位是專業雕刻師。可見藝術的表現是來自內心的需要與興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這是與其他族群最大的不同點。其他如琉璃珠的復古、陶壺的復原、音樂的研究等都有許多族人在研究。傳統審美的價值觀不因時代的變遷而削減是藝術盛行的原因之一。 

(七) 融合並吸收其他文化的特質: 排灣文化在不同的時期吸收了許多外來的文化,經過涵化、融合變成自己的文化特質是排灣人歷久不衰的原因。早期,吸收了漢人服飾上排扣的形式加以改良,並使用族群特有的配色方式與造型,成為排灣文化的特色之一。現代則利用許多外來的琉璃珠,以傳統琉璃珠項鍊串穿位置的觀念,結合了自己生產的傳統色珠,成為一種流行的新的珠飾。


族群附近景點

有丹林吊橋、大峽谷、丹林瀑布、部落排灣雕塑、鴛鴦瀑布
等。


著名景點

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
http://szmeng.tacocity.com.tw/


青山農場及其附近景點知本溫泉、金崙溫泉、嘉蘭部落
http://ezhome.org.tw/View.asp?bId=V9630001&mode=A


達仁鄉-土坂排灣族文化藝術社區
http://tour.taitung.gov.tw/ch/AllInOne_Show.aspx?path=358&guid=0f20f4a8-2a91-4ba2-bf28-97b27c457bd0&lang=zh-tw


排灣族雕刻館
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101710.html


老佛山登山步道
http://trail.forest.gov.tw/RT/RegionalTrail_11.aspx?TrailID=0600100021


其他

台東縣太麻里是全台最早見到太陽的地方,2000年的千禧迎曙光活動使太麻里聲名大噪,贏得了「日升之鄉」的美名。




依據內政部最新統計至民國99年底止,排灣族人口數已成長為9萬209人
2012-02-22 3:08 am
參考: 諺


收錄日期: 2021-04-20 18:44: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221000010KK057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