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肌肉力量,一般稱為肌力,是肌肉產生最大力量的能力,控制著身體的運動。但是最大力量的獲得,可能是肌肉在不同的速度下作等長、向心或離心的收縮所產生的。因此,肌肉力量可能是由單一肌肉或肌群在不同的動作型態、動作速度及肌肉長度下收縮產生的結果。因為涉及許多變數,因此肌力並非是在單一情況下評估測量的結果,在定義肌力時,必須考慮特定的速度,所以肌力可定義是一肌肉或肌肉群在特定的速度下所產生的最大力量。
肌力的影響因素
肌力的大小是視肌肉在作最大收縮時的許多因素而定,如抑制神經的作用程度,肌纖的數目與種類,收縮的狀態(長度和疲勞程度)。此外,還有一些影響因素,需要加以說明。
(1)性別
在12至14歲以前,男女的肌力並無明顯的差異,但青春期後,男性之肌力則大於女性,這可能與性賀爾蒙有關。另一個造成性別肌力差異的因素是體脂肪。女性的體脂肪百分比約為男性的二倍,如考慮每公斤體重之肌力時,男性還是優於女性。但若考慮每公斤淨體重的肌力時男女之差異則很小。
(2)年齡
肌力約在20歲時達到最大值,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的衰退,每年大約減少1﹪,但55歲以後會快速衰退。
(3)肌肉纖維種類
肌肉纖維分為慢縮肌和快縮肌二種。快縮肌會產生較大的力量。擁有較多比例快縮肌纖維的人,有比較大的肌力。研究指出舉重選手的快縮肌纖維數目比非舉重選手多出二倍。至於肌纖維之大小,受到訓練及遺傳的影響,也是影響肌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肌力的重要性
長期的從事運動,身體將會產生生理的適應,當身體產生適應之後,代表訓練產生了效果。身體對於運動產生適應的部位及程度,視所從事的運動項目的型態而有所差異。例如從事慢跑、騎腳踏車及游泳等有氧運動,對於肌肉力量的增進,並不太有效果,但如果從事的是阻力性的無氧運動,對於肌力力量的獲得,卻是非常幫助的。
肌力的訓練,一度被認為是除了舉重選手之外,並不適用於其他運動項目的選手,直到1960末期及1970初期,許多的研究才發現肌力訓練幾乎對所有的運動項目選手是都非常有幫助的,如今大多數的運動員都將肌力訓練當成訓練計畫中重要的成份。
由於運動的特性不同,肌力的重要性,會因不同的運動項目,其所佔的比例也不同,如:柔道、舉重及田徑項目中的短跑、跳躍和投擲,肌力是主要的決勝因素。研究已指出肌力不足或是彼此拮抗的肌肉肌力的不平衡,往往是造成肌肉運動傷害的主因,因此,肌力的在不僅對於運動成績的增進有幫助,對於運動傷害預防,所扮演的角色更不容輕忽。
近年來,由於科技的進步,機器代替人力,人體活動的機會逐漸減少,人們的生活方式趨向於坐式生活方式,人們的體適能便無可避免的逐漸衰退,其中肌肉適能的衰退更是造成所謂的文明病的原因之一,如:下背疼痛。如今肌力的增進,被認為對於非運動員的健康體能的維持及現代文明病的預防也有很大的助益。
肌力訓練的效果
從事肌力訓練會造成急性及長期的生理變化。急性變化是運動後引起的立即改變,可是長期的變化卻是對於反覆運動剌激所產生的一種適應作用。有關肌力訓練的效果,請參閱表一。
表一 長期肌力訓練的生理適應
==============
變 數 變 化
肌纖維
纖維體積 ↑
微血管密度 - or
粒腺體密度 ↓
酵素活性
肌酸磷酸激酉每 ↑
肌激酉每 ↑
磷酸果醣激酉每 ↑
能量代謝儲量
ATP ↑
PC ↑
肝醣 ↑
肌肉內三酸甘油脂 可能↑
身體組成
脂肪百分比 ↑
去脂體重 ↑
心血管
心跳率 - or
心臟體積 ↑
血壓 ↓
最大氧攝取量
==============
肌力的訓練方法
想要增進肌力最直接的方法是從事肌力(阻力)訓練,從事肌力訓練者主要是運動員及想要維持體格的人較多。其目的不外乎:1.預防及傷害的復健。2.控制體重。3.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4.增進運動表現。5.處理壓力。
根據研究結果指出,從事3至6個月的肌力訓練,肌力可以增進25至100%,甚至更多。從事肌力訓練必須小心考慮下列事項,不可冒然實施,否則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導致中途退出,未得其利,先蒙其害。
(一)訓練的原則
(1)特殊性原則
肌肉會依被訓練的型式、強度及角度等因素之不同而有其特殊性的適應與改變。雖然肌力訓練應包括所有的主要肌群,要注意某些運動的獨特需求,如:投擲運動項目的運動員的肌力訓練應著重於肩部及上肢部位。如果要增進肌力,則訓練要採用高強度低反覆的形式來進行。此外,肌力的增進也受肌力訓練的模式(靜態、動態、等速)、肌肉收縮的型態(向心、離心)、收縮速度及關節角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