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者的性取向的科學根據或解譯

2012-02-20 1:50 am
男同性戀者的性取向是有科學根據的,那麼女同性戀者的性取向有科學根據或解譯嗎?
若有請詳細說出。

另外,有甚麼國家支持同性戀的?



請各位幫忙!

回答 (2)

2012-02-21 3:19 am
✔ 最佳答案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sexual orientation of homosexuals or interpreted?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6991800/o/701202190056813873438680.jpg
女同性戀,常以蕾絲邊(英語:Lesbian)相稱,是指女性間對性與愛的欲望。蕾絲邊可作為名詞,意指自認或被他人認定擁有女同性戀特質的女性;亦可作為形容詞,表與女同性欲望相關事物的特性。儘管自古以來女同性戀曾被記載於多處文化中,直至今日才出現「蕾絲邊」、「拉子」等字詞,用以形容此一群人。十九世紀晚期,性學家發表了他們對同性欲望與行為表現的研究,標明了女同性戀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屬一獨立實體。因此,意識到自身新醫學身分的女性逐漸在歐洲與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1970年代,受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影響,該術語更進而被廣泛使用。歷史學家因而重新省視歷史上女性間的情愛關係,並對如何定義一名女性或女子間關係是為女同性戀提出疑問。此類議題的討論結果最終確立了女同性戀者的三種組成:性行為、性欲或性別身分。歷史上女性性向的相關記載大多由男性撰成,而由於男性並無參與於女同性戀關係中,其鮮少承認女同性戀存在或正常表露性欲的可能性。早期的性學家因相信女同性戀者是女性拒絕接受「正常」性別角色的表徵,而將之界定為精神疾病範疇。自此,以反抗性別角色為根據的次文化逐漸形成,許多女同性戀者視己為不道德、受排擠的一類。女同性戀關係亦出現在時尚史中,表現了他人及女同性戀者對其本身的看法。有些具有同性戀傾向的女性可能會徹底否認其女同性戀的身分,拒絕視己為女同性戀或雙性戀。女同性戀者在影視媒體中被刻劃成多種樣貌,其暗示著整體而言,西方社會一直同時關注並排斥對傳統女性性別角色有所質疑的女性,既驚寒又深受女性間浪漫之情的吸引。然而,在認同其身分的女同性戀者的引領下,我們漸而組織出與種族身分相仿的觀點:作為同性戀,他們因受歧視與其親友等人潛在的否定而團結一致。作為女性,她們受到男性的排斥。女同性戀者可能會面臨截然不同的身心問題。政局與社會態度亦持續影響着女同性戀伴侶與家人關係的組成。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6991800/o/701202190056813873438681.jpg
男同性戀是男性同性戀者的簡稱。男同性戀的身體與生理構造與一般男性無異,但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較受同性(男性)所吸引。許多人口中所指的同性戀通常是指男同性戀,這是起因於忽略或未意識到女同性戀也是同性戀群體的一部分。英語通常稱男同性戀為gay、queer(酷兒)或homosexuals,而對男同性戀的人,中文的規範說法為男同性戀者,而一般口語中則常以男同志。同性戀曾被認為是一種性慾倒錯,但目前這種認知已非主流想法。從心理學上,同性戀不被看為是錯誤的,但就於社會的常態意識,部份人覺得同性戀是不可以接受的。
反感原因對比社會普遍對女同性戀者的接受程度,男同性戀者往往比較受到壓迫。這除了因為某些傳統思想上認為男同性戀違反了社會對於男子氣概的要求外,也可能與男同性戀者常有的肛交行為有關。有些人認為插入用來排泄糞便的肛門,是有違肛門正常生理功能、令人噁心反感的一種行為,因而對男同性戀者產生格外排斥或歧視。歷史上最早確認愛滋病是新型疾病的是美國,最開始的病例大部分是男性,而男同性戀的性交行為感染愛滋病的危險性較高。美國曾有宗教團體將愛滋病視為上帝對男同性戀者的懲罰。後來出現女性愛滋病病例,愛滋病很快蔓延全球。女性愛滋病人可能是由性行為或者共用注射器,或者接受不潔血液製品而感染。因為女性患者的出現時間比男性患者晚很多,由於女同性戀者之間的性行為傳播愛滋病的機會非常低,感染愛滋病的女性還會將愛滋病通過胎盤和哺乳動作傳染給嬰兒;一般認為女性和兒童都是愛滋病的受害者。一些個人和團體視男同性戀者為愛滋病的禍首。在宣傳愛滋病預防和宣傳時不可避免地將截斷男男性行為的傳播途徑作為重點。這加深公眾對男同性戀者的反感。粵語地區部分人稱男同性戀者為「愛滋基魔」,可反映這部分人對男同性戀者的厭惡和反感。部分人士認為對男同性戀反感的人是「恐同症」,是思想頑固者或心理有問題。由於多年的宣傳以及社會為對抗愛滋病而對男性同性戀者作出包容和接納的讓步,使男男性行為比以往安全。愛滋病的傳播已變為以異性間不安全的性行為、不潔注射、使用受感染血液製品、母嬰傳播為主要途徑。

隨着醫學知識的蓬勃發展,術語的意義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轉變。十九世紀中期,醫學作家開始嘗試建立辨別男同性戀(其當時在多數西方社會係屬重大社會問題)的方法。在德國性學家馬格努斯·赫希菲爾德示明所謂「性別倒錯」所歸納的行為中,學者設下了男女正常之性相關行為的標準,甚至因此到了男女轉變為「完美男性」及「完美女性」的程度。


不應該繼續以否定同性戀婚姻的結婚權來歧視同性戀者,我們可以想想,究竟堅持著自己對於同性戀者的喜好偏見和傳統的價值觀,與為了解決現今因為同性戀者引發的一些弊端,對於我們的大環境的損益為何?

參考: 同性戀是否先天性的遺傳呢?
2012-02-24 9:18 pm
性取向


圖片參考:http://www.famplan.org.hk/fpahk/zh/sexual/images/ans.gif
同性戀是性取向的一種,是按著個人的生理、心理和性需要而作出選擇的。同性戀者傾向於選擇與自己相同性別的人作為性滿足的對象;這性滿足是包括情感興趣、性器官興趣和性生理興奮三方面,而三者的比重變化也因人而異。

圖片參考:http://www.famplan.org.hk/fpahk/zh/sexual/images/ans.gif
雙性戀是性取向的一種,是按著個人的生理、心理和性需要而作出選擇的。雙性戀者同時接受與自己相同及不同性別的人作為性滿足的對象;這性滿足是包括情感興趣、性器官興趣和性生理興奮三方面,而三者的比重變化也因人而異。

圖片參考:http://www.famplan.org.hk/fpahk/zh/sexual/images/ans.gif
青春期是一個開始對性有強烈感覺的階段,也由於對性特別好奇,所以同學之間常常講性話題,這是一般青少年會出現的現象;至於性遊戲,也可能是性好奇的一種表現,假如玩得過份,很可能會演變成性騷擾。至於他們是否同性戀,我們不能單從這些就結論得到。什麼是同性戀?同性戀是按著個人的生理、心理和性需要而作出的選擇,當中並不僅僅在於性方面,還包含情感興趣,其實與異性戀唯一的分別,就是其愛慕的對象為同性,而非異性。性取向的認知是一條頗長的路程,有時青少年會對自己的性取向有所懷疑,那是由於不懂分辨友情與愛情;當人漸長,就會知道自己所傾慕的,是異性還是同性。最後,雖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性特別好奇,可是人與人之間貴乎尊重,假如在人前高談闊論性話題,甚至觀看或撫摸別人的性器官,就似乎跨越了尊重的界線,也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圖片參考:http://www.famplan.org.hk/fpahk/zh/sexual/images/ans.gif
男或女同性戀者之間不可能有陰道性交(除非有人工性器輔助),但他/她們可以有其他形式的性行為,如愛撫、肛交、口交等。

圖片參考:http://www.famplan.org.hk/fpahk/zh/sexual/images/ans.gif
到目前為止,醫學界對同性戀的成因仍未有定論。有關同性戀成因的推論有許多,例如遺傳、先天性、童年經驗、引誘、長期隔離於單性環境中等,但沒有一套理論比其他的優勝或受到確定。

圖片參考:http://www.famplan.org.hk/fpahk/zh/sexual/images/ans.gif
首先,不要太快妄下判斷認定自己是同性戀,尤其是成長中的青少年,對同性朋友產生感情上的依賴,甚至有性幻想,都不足為奇。確定個人的性取向可能是一個漫長的歷程,過程中必須正確地了解自己,認識同性戀的意義,及澄清對同性戀的誤解和恐懼。


收錄日期: 2021-04-12 11:18:5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219000051KK005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