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mail.tajen.edu.tw/~394052288/images/new_page_7.htm
安平古堡
圖片參考:
http://stmail.tajen.edu.tw/~394052288/images/image002.jpg
安平古堡位於安平區效忠街、國勝路之間,為荷蘭人在1624年所建,當時稱為熱蘭遮城,也曾有臺灣城、王城、赤崁城、安平城等名稱,俗名紅毛城或番仔成,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這座城堡稱為「紅毛城」,台灣光復後,稱為「安平古堡」,名稱沿用至今,是台灣最早的一座城池,現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17世紀末葉,荷蘭人兩度進佔澎湖,都被明廷打退,1623年,荷蘭提督雷爾生率兵在安平港口建築「竹岩」,後來因明廷攻澎湖,荷蘭軍情吃緊,而撤守軍、拆竹岩。1624年,又轉佔臺灣,以遜克為駐臺第一任總督,在一鯤身竹岩的舊址上構築城垣,初期用砂土及木頭建造,稱為「奧倫尼亞城」,後來改名為「熱蘭遮城」,並就城垣材料,逐步改為磚石構造,全部工程於1633年元月一日完成,成為荷蘭總督辦公、居住之所,也是統治臺灣的政治及經濟中心。
明永曆15年,鄭成功攻取臺灣,驅逐荷蘭人,為紀念其故里,改一鯤身為「安平」,並遷居熱蘭遮城,「王城」之名因此而來。清康熙22年,施琅打敗明鄭軍隊,臺灣歸入清朝版圖,熱蘭遮城失去王城的地位,而改為「軍裝局」,同治十年因軍火庫爆炸,城垣殘破、形如廢墟,殘留的磚石遂成為官民修建房舍取用的材料。三年後欽差大臣沈葆楨建造二鯤身砲台,因需用大量城磚,鑑於臺灣城已失去軍事價值而淪為殘跡,便大量拆除城磚,加以運用,至此古堡已無原貌可尋。日治時期,內城荷式建築全毀,後屢次修建而成為今日的紀念館,光復後改名為「安平古堡」,目前僅存的斷垣殘壁,訴說著三百餘年的歷史滄桑。
舊熱蘭遮城分內外二部,城垣範圍包括台灣最古老的延平市街。清康熙後行政中心移至赤崁樓,安平城因而沒落傾頹,目前古堡西洋建築為日本時代整建。在堡內古蹟中心劍獅最具特色,據說有止煞驅邪的鎮宅功用。另外在古堡右方有一古井為荷蘭人佔台所竹的四井之一;外城的南壁高三丈餘,牆上古榕樹根盤結,皆顯得古意十足。
其餘尚有古蹟可尋,附近有史蹟公園及永漢民藝館,並建有新式瞭望塔,視野極佳,海岸景觀盡入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