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小時候的事蹟

2012-02-15 3:59 am
孫中山先生小時候的事蹟is what?

回答 (4)

2012-02-15 4:07 am
✔ 最佳答案
你可到以下網站細閱:
http://www.wahas.com/viewthread.php?tid=241341
2012-02-15 5:50 am
http://www.chiculture.net/0122/html/b01/0122b01.html
孫中山在1866年11月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個貧困農家;12歲時跟隨兄長出國,接受「歐洲式」的教育,自此從一名滿懷愛國和變革熱忱的青年,逐步成長為革命家、政治家,開拓了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道路。
孫中山童年的生活十分貧苦。他的父親孫達成曾在澳門當過鞋匠,後來返回鄉間租田耕種並兼任更夫。由於翠亨村土地貧瘠,所以靠務農維生的孫家生活艱苦,全家居住在村邊的一間平房裡,經常以番薯作為主食。
孫中山小時候很少有鞋子穿,從6歲開始就要幫忙割草打柴、放牛等工作,稍長一些便下田幹活。貧困的生活使他從小就體會到農民生活的苦況,認為「農民的生活不該長此困苦下去。中國的兒童應當有鞋穿,有米飯吃」。這種童年生活的經歷,與他後來倡導民生主義是很有關係的。孫中山少時深受家鄉中流傳的革命事蹟、英雄事蹟薰陶。香山農民和水上居民在有清一代的抗爭、林則徐在鴉片戰爭期間駐節縣城、水師提督關天培在香山轄屬的磨刀洋抗擊英國侵略軍,以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都給孫中山留下深刻的印象。孫中山深受這些革命傳統的影響,盛讚故鄉民眾「進取性之堅強」和「愛國心之勇猛」。
當孫中山走向世界之後,西方的民主主義為他所接受。他早在夏威夷讀書的時候,就已經產生「改良祖國,拯救同群」的信念。後來,他在香港完成中等與高等教育的期間(1883-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爭。他從當時香港工人抵制法國侵略者的行為中獲得了希望和勇氣;而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學習生活,則深化了他的民主和科學思想。那時候,孫中山更為關心國事,探求救國救民之道。他常同鄭士良、尢(「尤」的古體字)列、陳少白等穿過狹窄的街道,踏過陡峭的石階,到附近楊鶴齡家的商店聚會,「所談者莫不為革命之言論,所懷者莫不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為革命之問題」。他們無所忌憚的言論驚世駭俗,被人們稱為「四大寇」。


1892年秋,孫中山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香港的西醫書院,獲得康德黎(James Cantlie)教務長頒發醫學士證書。他先後在澳門和廣州等地行醫,醫德醫術受到人們稱讚,但他更為熱衷於政治。他認為中國的弊病「皆不良之政治為主。若欲救國救人,非鋤去惡劣政府不可」。早在1890年前後,他就曾寫信給出使過歐美的同邑退休官員鄭藻如,提出倡導農桑、禁絕鴉片和振興教育的主張。同時,他積極展開實際活動:團聚志士,結納會黨,聯絡防營,準備組建團體。
1894年初,孫中山與陸皓東回到翠亨村,起草了《上李鴻章書》。當時,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以興辦洋務聞名於世,還是西醫書院的名譽贊助人。他們希望得到李鴻章的支持,實行自上而下的中樞變革。《上李鴻章書》批評了封建苛政,指責了洋務運動「捨本圖末」,提出了「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近代化主張。然而,李鴻章並未理會。上書的失敗,給孫中山很大的刺激,促發了他的革命觀念,使他踏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2012-02-15 5:39 am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本名孫文,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廣東香山翠亨村(今廣東中山)人,為醫師、中國的革命家、政治家、中華民族主義者、中國國民黨總理、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亦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在流亡日本時,曾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化名「中山樵」,其後以此稱謂對孫文的慣稱。 九歲時,孫中山進入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閒暇之餘常聽太平軍老兵講述太平天國故事,心生佩服嚮往。1878年5月,12歲的孫中山受長兄孫眉接濟,隨母乘輪船赴夏威夷,「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在當地,孫中山於英國聖公會主教韋禮士(Alfred Willis)主持、採全英語授課的意奧蘭尼書院(英語:Iolani School)內修讀英語、英國歷史、數學、化學、物理、聖經等科目,正式認識基督教。1882年7月,孫中山畢業,並獲夏威夷王國國王卡拉卡瓦親頒英文文法優勝獎。1883年春,進入夏威夷最高學府——美國公理會教會學校奧阿厚書院(英語:Punahou School)(相當於中學)繼續學業。然而入學不過三月,由於孫中山對加入基督教意向不減,又經常勸說工人不要膜拜關帝君神像,兄長憂其觸犯眾怒,二怕雙親斥責,遂斷絕支助,將18歲的孫中山送回家鄉。不久與同鄉友人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村中北帝廟神像,不為鄉人所容。同年冬天,孫中山來到香港,與陸皓東一同到基督教綱紀慎會由美國公理會傳教士喜嘉理博士(Charles Hager)主持洗禮加入基督教,並就讀於拔萃書室(今拔萃男書院。1884年,孫中山進入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同年5月,奉父命返鄉娶盧慕貞為妻。孫眉獲知弟弟成為基督徒的消息後,將其召回夏威夷,試圖切斷孫中山與教會之間的關係,可惜徒勞無功,幾個月後在基督教友人的幫助下返回香港,由於中途輟學的關係,孫中山並未取得中央書院的畢業文憑。1886年孫中山持喜嘉理博士的介紹信,到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學堂習醫學,結識日後的革命夥伴鄭士良。隔年1887年轉學進入香港西醫書院(香港西醫書院和及香港官立技術專科學校後來合併進香港大學, 但是嚴格來說孫中山不應該認為是香港大學的畢業生,因為香港大學成立於1911年。)。孫中山曾回憶:「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地方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 而當中提到的這所「英文醫校」便是香港西醫書
院。1923年2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發表演講。有問到孫中山於何時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說:「我之此等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我於三十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則散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宏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深刻之印象。…香港政府官員皆潔己奉公,貪贓納賄之事絕無僅有,此與中國情形正相反。」就讀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期間,孫中山結識許多日後對其革命襄助甚多的友人,包括恩師康德黎、陳少白與楊鶴齡,並經楊鶴齡介紹認識尢列。1892年7月,孫中山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但是該班只有孫中山和江英華兩名學生),並獲時任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獎。其後,孫中山於澳門、廣州等地行醫;不管是就學或在廣州行醫期間,孫中山都常與尢列、陳少白、楊鶴齡、陸皓東等人暢談、批評國事,也常談革命,故當地人將此四人名為「四大寇」。孫中山早年的生活有兩個特色:一是出身平凡農家,生活樸實而活潑,受傳統名教的束縛少,因為敢於做『洪秀全第二』;二是受西方新式教育,得科學文化洗禮,思想切實而具開創性,故不惜為「四大寇」之一。
參考: 維基百科
2012-02-15 4:26 am
孙中山(1866—1925年),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华夏杰出爱国志士。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  孙中山出身于农家,乳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时化名为中山樵,在长期奔走革命活动中曾多次改名杜嘉诺、高野长雄、陈文、陈载之、中山二郎、吴仲、高达生、艾斯高野、阿罗哈(DrAlaha)等。辛亥革命后始称孙中山,日本称孙文,欧美各国则称孙逸仙,在公文、函电中多自署孙文。  孙中山祖籍东莞县,
圖片參考: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109eb7ec9c719c5663d09f71.jpg
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1866年11月12日(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寅时),他出生于中国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农民之家,为家中第三子,幼名“帝象”,七岁时入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家道贫寒,平时,孙中山还要去捡猪粪。贫寒的幼年生活,使得孙中山对于旧中国的民生疾苦有了切身的体会。  1879年,十四岁的孙中山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始见”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意奥兰尼书院”(Iolani School),他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1881年孙中山毕业,获夏威夷王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之后,他进入当地最高学府、美国教会学校“奥阿胡学院”(Oahu College,相当于中学程度)继续学业。  1883年,由于孙中山有信奉基督教的意向,被兄长送回家乡。于同年冬天到香港,与陆皓东一同在公理会受洗入基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今日之拔萃男书院)。1884年,进入中央书院(今日之皇仁书院),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1892年7月以首届毕业生中第二的成绩毕业,并获当时港英政府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之后,他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在广州行医期间,常常与尤列、陈少白、杨鹤龄、陆皓东等人畅谈、批评国事,也常谈革命,故广州人将此四人名为“四大寇”,甚至在文旁边加上水字旁,成为“汶”,以示贬损。虽然他最初未言革命,但这一期间的社会活动,对他后来的革命事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早期革命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12:1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214000051KK007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