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唐朝首都為長安城,乃建基於隋朝。
http://www.chiculture.net/0210/html/0210b10/0210b10.html
公元582年,隋文帝下令在漢長安東南20公里的龍首原南面,另建新的長安城。
隋朝另建新城的原因
1.漢長安城已有700多年歷史,期間屢遭破壞,已不堪居住。
2.城的規模狹小,不易擴展。
3.城內地下水已變鹹鹵,不宜飲用;
4.渭水南移,對漢長安城構成威脅。
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盛唐時期的長安,文化發展繁榮興盛,社會風氣開放。不少國家如新羅、日本、波斯、大食等,都傾慕唐朝文化,派遣留學生到長安留學。同時,長安居民對外來文化也十分接受。長安城內也有各種宗教活動、傳教,佛教、基督教、祆教和摩尼教的寺廟,遍布城內的坊里之中。
文學藝術大放異彩
唐代長安的文學藝術,猶如百花盛開、爭奇鬥豔。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偉大詩人相繼湧現。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畫家吳道子、王維、韓滉;音樂家白明達、李龜年等,都是在長安濃厚的文化氣氛中,達到藝術造詣的巔峰。
胡漢雜處的國際都市
唐朝國勢富強,不少鄰近國家和民族,都紛紛派遣使節到長安訪問。
此外,在唐朝頗為開放的對外政策之下,外國的商旅、留學生,以及各種宗教的信徒,都絡繹不絕地來到長安。於是,長安的胡人與日俱增,總數更是數以千計。
對外態度開放
唐代長安社會對外國人及外來文化,都抱開放態度。
中央政府允許外國人出任公職,如日本人阿倍仲麻侶和新羅人崔致遠,都是中國的外籍官員;突厥人阿史那杜爾是唐初著名的將領。
此外,胡族的音樂、歌舞和服飾,都廣為長安居民接受,可見唐代長安是各國文化匯聚的國際大都市。
長安兩市的管理
唐代長安是中外貿易的世界大都會,城中貿易集中在東市和西市兩處進行。政府在兩市設有市局,檢查商品的質量、真偽,又設立平準局,管理市場貨物的物價。
商品繁多的市場
東、西兩市各有商行200多家,出售的貨品有中國生產的絲綢、瓷器、金銀器和鐵器等,也有外國胡商帶來的珍珠、寶石、象牙、玳瑁、香料和藥物等。
東、西市的分別
東市靠近唐朝宮廷,附近有不少貴族高官的住宅,所以高級奢侈品較多在東市出售。西市則集中了較多西域商人。從盛唐以後,西市比東市更為繁榮,被人稱為「金市」。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4/42/42k/42k01/42k0101.htm
唐朝
長安、洛陽等都城的擴建
唐代都城為長安、洛陽,合稱「兩京」。長安城由郭城、宮城、皇城三部分構成。宮城位於郭城北部中央,有金碧輝煌的宮殿。皇城接宮城之南,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十四條,東西向大街十一條。明德門至皇城正門朱雀門的朱雀大街位於全城中軸線上,寬達150餘公尺,是今北京東西長安街寬的兩倍。其他通城門的大街也多寬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錯的大街將郭城劃分為108個封閉式的里坊,坊內有民居、官衙、寺觀等。
唐貞觀後對長安宮室進行增建,貞觀八年(634年)於太極宮東北的龍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宮,次年更名大明宮。龍朔三年(663年)後這裏成為主要朝會之所。玄宗時又於藩邸興慶坊建興慶宮。此外,唐長安城的東南隅,還有風景遊覽區曲江池,將風景區與都城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創舉。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態。它採用中軸對稱佈局,規劃嚴謹,街坊整齊。其佈局對東亞一些國家的都城產生過重大影響。文獻記載長安的西市附近集居了許多中亞和西亞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鄰的崇紅坊,還設有波斯教寺。當時這一帶為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的中心。
洛陽方面,唐武德四年(621年)曾廢除東都,毀洛陽宮厥。至顯慶二年(657年)恢復東都。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年)建都神都。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復稱東都。
洛陽郭城平面接近長方形,周長約28公里。設八個城門,東、南各三門,北面二門,西面無門。宮城位於郭城西北角,東宮在宮城之東。皇城繞宮城東西南三面修築。宮城北部有曜儀、圓壁二城。皇城之東又有東城,東城之北有儲存糧食的含嘉倉城。郭城內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劃分成若干方形或長方形里坊。北通皇城正門的定鼎門大街寬121公尺,是全城最寬的街道,其餘連接城門的街道寬41-59公尺。里坊有坊牆,四面設門,內設十字街。據考證,洛水北有二十八個坊、一個市,洛水南有八十一個坊、兩個市,共一百零九個坊、三個市。
總之,長安、洛陽為當時中國的首都,也是世界名城,可惜安史之亂及其後的連年戰爭,使兩京受災慘重,故唐以後已難復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