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與菩薩十地

2012-02-09 11:37 pm
佛經有沒有說阿羅漢如修入淨土是第幾地菩薩?是那部經說的? 謝謝!
更新1:

多謝lily大大,我就是想問阿羅漢如迴小向大後,是第幾地菩薩?不知佛經有沒有提供線索?

更新2:

kc大大,澄清知見不等同執.著.

回答 (9)

2012-02-12 7:50 am
✔ 最佳答案
法華經有說阿羅漢必能迴小向大
由解脫的解度來看
阿羅漢是由斷我執而證涅槃
菩薩初地是斷我執和法執各一分
故以解脫的角度來看阿羅漢約為第七地菩薩
但是
阿羅漢只修慧業(斷我執)
菩薩則福業慧業雙修(斷法執和我執)二者圓滿便是成佛
斷法執即度眾生以此角度來看
阿羅漢只等同初發心菩薩的第七階位離初地菩薩還有三十三階位
換句話說就度眾生來看阿羅漢連初地都不是
阿羅漢要迴小向大短時間是不可能有很大的困難在'
但並非不可能這點由法華經能得到證實

阿羅漢迴小向大可由二方面說
第一一直都是修小乘:得由大乘五十二階位之七信階位開始修起
第二是原本修大乘法但後來退到小乘道,證得羅漢果後又回到大乘道,那麼就得由先前修過的大乘階位開始算(例如舍利弗即是如此)
2012-02-18 3:28 am
何必執著 說菩薩既非菩薩是名菩薩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電亦如露 應作如是觀
2012-02-15 6:58 am
大智度論卷四一,"如經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即是菩薩無生法忍"

大智度論卷四九,"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有二十法應具足,何等二十?......九者無法生忍"

大智度論卷十 ,"菩薩亦如是立七住中,得無生法忍"

是故當知,阿羅漢為七地菩薩,但別忘了,阿羅漢本是佛的德號之一(即應供)
2012-02-10 5:14 am
版主法安~

阿羅漢只是一個名相,不要被束縛住了,其已永斷貪嗔癡,至於果位也是名相,和必了解這種對於修行無太大意義的事呢??重點是該想想,如何解脫輪迴,努力證果才是吧~
不一定

依佛經中所說
阿羅漢迴小向大後不一定會是哪一境界
2012-02-10 3:45 am
如果佛經沒說,
就是不會跳到第幾地,
阿羅漢者,苦心自修自利者,
要迴小向大,要發大慈悲心.
難上加難,
如:
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卷第一(
[
爾時座上尊大聲聞。長老迦葉。舍利弗。摩訶目揵連。阿那律。離越。難頭婆羅。分耨。文陀尼弗。空須菩提等。五百羅漢。
即從坐起。齊整袈裟右膝著地。悉以頭面著佛足下。皆共同時舉聲悲號。哽噎哀感以手揮淚。前白佛言。我等見淺永斷聖種。
佛道深邃不蒙洗濯。若有男子女人下至凡夫。在三塗中欲求道者。當發尊意至成作佛。所以者何。如佛今日以百千法為吾等說。
不能成就發菩薩意。私抱悔恨永無所及。今雖得道稱為羅漢。六通清徹德超三有。故不如本百千萬劫。作五逆罪入無擇獄。
冀望罪滅會有出期。漸蒙解脫以至滅度。便得發意成菩薩道。今已根敗無益時遇。所以然者。以其燒燃菩薩種故。
器以穿漏不復容止成菩薩道。飛行蠕動有形之類。一足二足至百千足。皆悉依地而得生活。食以甘美衣著軟細。
群鳥飛空系命在地。吾雖得道猶養四大。我與鳥獸有何差別。彼雖雜垢漸漸得免畜獸之形。種德不息成大乘跡。
諸天及人皆蒙度脫。自怨鄙陋不及上尊。皆懷愁憂悔本所修。時彼會中千七百入未踐蹟者。先修聲聞緣覺之法。
畢志堅固發無上心。即於座上逮得無所從生法忍。因其敷演六度大法。宣暢四諦苦習盡道四恩四等。訓誨一切令發道心]
2012-02-10 1:28 am
阿羅漢的証果----如果迴小向大則是[圓滿七地,入於八地不退轉菩薩]!!

佛經沒有對照[大小乘]果位....祖師大德對照大小乘經典...

有多位大師有以上的[論述]!

2012-02-10 20:21:26 補充:
在下也覺得應該說清楚...

不要認為阿羅漢就不如菩薩.....那是[大小乘]間的爭辯---->不是佛陀正法!!

釋迦佛的弟子大都是[阿羅漢]....經典中說的清楚..都有在行[菩薩道]!!

深入經典的佛弟子都知道這一點.

現在佛弟子不應該再陷入,釋迦佛滅後的[部派佛教]爭議中!!

因為中國佛教是[大乘]...因此一直受教導以為[小乘]自私...

這本來就不是正法所說!!
2012-02-10 1:03 am
証到阿羅漢階位之後,進入菩薩道修行,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十階位的修行,才能進入十地階位,至於修行內容可以參閱華嚴經,或參考會性法師所講的華嚴經,會性法師所講的華嚴經內容就是以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為主。
2012-02-09 11:41 pm
阿羅漢為小乘聖者,而菩薩是發大願渡眾生,除了迴小向大,否則不會被稱為發大乘願心的菩薩。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12: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209000010KK0336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