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是20世紀中期,中華民國抵抗日本國侵略的一場全面戰爭,戰場主要在中國大陸。相對於被視為近代第一次中日戰爭的甲午戰爭,亦稱為第二次中日戰爭[2]。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侵佔了中國東北,此後又陸續在華北和上海等地挑起軍事事變,國民政府當時採取妥協的政策避免衝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之間的戰事隨即全面爆發。在戰爭的最初幾年,不但中國投入大量軍隊與日本抗衡,即使當時國力遠高於中國的日本,也動員全國之力投入戰爭,例如隨即大量增加公債發行,並發起了日本全國性的「消費節約運動」[3]。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中日雙方始正式宣戰,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德國和義大利三軸心國作戰;從這時起,該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日本在戰爭期間,佔領了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注 4],並樹立包括滿洲國、汪兆銘政權在內的多個傀儡政權。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戰後,中華民國作為二戰主要戰勝國之一,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4]。據估計,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9月日本投降之間,中國有3500萬人以上死傷,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達6000億美元[5]。然而戰爭結束後不久,中國再次陷入國共內戰[4]。
維基百科參考資料
2012-02-11 18:07:19 補充: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9B%BD%E6%8A%97%E6%97%A5%E6%88%98%E4%BA%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