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澶淵之盟的和平

2012-02-05 7:06 pm
在寫題目的時候他問說宋遼因為澶淵之盟而有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請問他們的關係為何
答案給 和平的對等關係
為什麼會是對等關係 明明宋每年都要給遼國歲幣及絲綢了為什麼還算對等??
我認為答案應該是 遼尊宋卑吧??因為這盟約一點都不對等以及公平呀???
誰可以幫我解答??別用太艱深的文字,我才國三

回答 (5)

2012-02-05 8:19 pm
✔ 最佳答案
我們所謂澶淵之盟是和平對等的關係,是因為這個條約,雙方在國家地位上是以平等的兄弟關係相對待,而不是天朝上國對來朝藩屬國的關係對待,因此說是對等關係,而和平自不待言,因為澶淵之盟本身就是一個和平條約。且就澶淵之盟締結之後,兩國的外交都是平等對待,並不是某個國家的地位比某個國家高,宋帝國的使節到遼帝國,並不是以朝貢的名義前往,而以平等的地位前去,同樣的遼帝國的使節到宋帝國也一樣。
至於宋帝國每年給予遼帝國歲幣、絲綢,則是在於向遼帝國購買和平,以維持和約的存續。而條約本身的這點,確實不是一個公平的條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宋帝國雖然透過澶淵之盟給予遼帝國歲幣,但因為宋遼貿易的關係,事實上遼帝國所收的歲幣最後都是透過貿易回到了宋帝國,宋帝國雖然表面上在歲幣的給予上造成經濟損害,但因為長期和平與兩國的貿易進行,反使宋帝國自遼帝國手上賺取更大的經濟利益。
2012-02-05 9:30 pm
所謂對等,乃指遼宋名義上結為兄弟之邦,宋國以賄賂來換取遼國不再南侵,於宋室而言目的已達,對兩國經貿與及文化交流都有正面作用。當然,在寇準等主戰派的立場而言,和約喪權辱國。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5/51/51z/51z03/51z0320.htm
遼宋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遼承天皇太后和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南十縣為名,發兵南下,連破宋軍,十一月已抵達黃河邊的重鎮澶州城北,威脅宋都東京,宋朝野人心惶惶。
宋朝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主張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則力請宋真宗親征,宋真宗被迫北上。這時寇準倚重的將領是在抗遼戰爭中屢立戰功的楊延朗(楊業之子,後改名延昭)等人。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一作覽),遼軍士氣受挫。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宋軍士氣大振。宋、遼兩軍出現對峙局面。
遼軍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對宋進行一次物資掠奪和政治敲詐,因折將受挫,表示同意與宋議和。宋真宗亦希望遼軍能盡快北撤,於是遣使向遼求和。十二月,雙方達成和議,約定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對方逃亡的「盜賊」,雙方可以依舊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築城堡、改移河道,並約定宋遼為兄(宋)弟(遼)之國。由於盟約在澶州(今河南濮陽附近)締結,澶州亦名澶淵郡,故史稱宋遼此次盟約為「澶淵之盟」。
對宋而言,澶淵之盟不過是以「賄賂」來取和平,甚至可說是喪權辱國。但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這對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有正面的作用。
2014-10-18 2:48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2-02-07 6:32 am
可是呀,有本基測速記是說 宋朝受到即為羞辱的代愈來換取和平,那麼,這樣的關係就不是真正的對等呀??(我是知道是和平條約)


沒錯,是用財物等東西換取和平(是屈辱)
但這和對等關係是兩回事


不然舉例說
明朝時,朝鮮是藩屬國------>(兩者不平等,明朝把朝鮮看待成和自身不對等的地位)

宋朝時和遼國的澶淵之盟卻是平等的(宋朝把遼國看待成和自己一樣平等的國家)
2012-02-06 2:43 am
宋遼澶淵之盟
宋真宗誓書 節略
維景德元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謹致誓書於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文中的[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與[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是關鍵用語。

表示給予遼國的是[助軍旅之費],是大宋幫助協助而給予遼國的。而且這筆錢只在邊境的大宋雄州來交割,而不是差遣專使送到遼國。


契丹聖宗誓書與宋真宗誓書大同小異,差別在日期晚五天[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

2012-02-05 18:46:07 補充:
宋真宗誓書 ==
維景德元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謹致誓書於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守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於壠畝稼穡,南北勿縱搔擾。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掘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謹守封陲,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鑑,當共殛之遠具披陳,專俟報復,不宣。

2012-02-05 18:47:34 補充:
契丹聖宗誓書 ==   
維統和二十二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謹致書於大宋皇帝闕下:共議戢兵,復論通好,兼承惠顧,特示誓書:「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自此保安黎獻,謹守封陲,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鑑,當共殛之。」某雖不才,敢遵此約,謹告於天地,誓之子孫,苟渝此盟,神明是殛。專具諮述,不宣。

2012-02-05 19:01:18 補充:
助軍旅之費在大宋邊境下轄的雄州交割而不派遣專使,避免了[朝貢]的口實。

除了付諸於文字的宋遼澶淵之盟誓書,還有口頭的約定,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蕭太后[蕭綽]為叔母。而成兄弟之邦,故稱兄的宋朝得每年資助稱弟的契丹一筆[助軍旅之費]。

為了促使雙方友好,每逢正月初一、帝后生辰、帝后之喪...雙方都要派使臣祝賀或弔唁...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13: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205000015KK0228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