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歷代服飾主要以大袖寬衫為主,歷經千百年滄桑。進入民國後,服裝款式因受外來潮流和革新思想的影響才有新的變化。
回顧中國服飾的發展,可見中國服飾也有受外來和不同民族服飾影響的歷史。是以中國古代服飾在保持自身個性之餘又融入了多元文化,從而產生千姿百態和璀璨絢麗的華服。
縱觀東西方的服飾文化,可見兩者的觀念不同。中國古代強調天人合一的服飾觀念,因此才有大袖翩翩、寬衫袍服的鮮明個性服飾。反觀西洋服飾,他們更注重人的存在價值,服裝上衣強調窄瘦,造型趨向人性化,以突出人體自身形體的美感。
服飾是一種有形的文化現象,雖然東西方服飾文化觀念不同,但服裝為人服務的宗旨是一脈貫通的,以人為本的服飾理念,在古今中外都是一條永恆的真理。
中國民族服飾以色彩鮮明、技藝精巧、風格獨特而著稱。各民族的服飾,風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個民族的審美情趣,這可以從人們日常的穿戴和習俗禁忌中表現出來。概括來說,漢族服飾細緻中體現著傳統禮教;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表現出渾厚質樸,威武粗獷;西北少數民族卻奔放瀟灑,凝重簡約;西南少數民族則秀麗多姿,豐富多彩。每個民族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生產方式和藝術傳統等特點,無不體現在衣冠服飾上。
漢族是中國也是世界人數最多的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文化成就輝煌燦爛。
漢族的服飾文化積澱豐厚,絢麗多彩。雖然中國歷代經歷過不同的統治,但漢民族的思想、文化、審美情趣等方面始終延續下來,如同漢字一樣,流傳百世,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縱觀幾千年歷史,漢族的服飾深藏著各種道德及統治思想,表現在款式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的兩種形式,大襟開在右邊是漢服長期保持的特點。漢族婦女上衣下裳式樣較多,而男子大多是上下相連的袍服。辛亥革命(1911年)以後,男子中山裝興起,西服流行。女子改良旗袍盛行。這些體現著社會新思潮和新文化運動的高漲。即使到了今天西服已經普遍,但傳統的唐裝仍是人們出席隆重場合時所喜愛的服飾。
服飾是平常之物,但同時又包含深刻的文化性。中國不同民族的特性,都在服飾中反映出來,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習俗、審美、宗教以及他們的社會形態等等。
一部中國服飾史,可反映出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體現出人類社會的進步。中國的服飾史是一個內容極其豐富博大的文化寶庫,它反映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各方面的變遷。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生產力的提高,服裝從最初的實用性之上給賦予了更多象徵意義。墨子曾說:「其為衣服,非為身體,皆為觀好。」也就是說衣服不完全是為身體服務的,它具有更深層的含義。服飾發展史也是人類文明史的側影。
1. 蘊藏社會意義
歷代服飾都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民俗文化以及社會流行時尚等等。我們可以從古代繪畫作品中窺見當時服飾與社會生活的情景。
唐代畫家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是表現唐貞觀十五年(公元 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場景。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步輦上,吐蕃使者祿東贊身穿棉袍居中,兩邊為唐官吏。
唐代男子服飾以頭戴襆頭、身穿窄袖圓領袍衫為主,圖中唐太宗便身穿同類衣服。皇帝不穿禮服接見使臣,從另一方面表現出當時藏漢交流非同一般,是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通過穿著簡單的服飾以表達親近的心情,可見服飾表達了豐富的社會意義。
2. 反映社會面貌
一個社會的面貌必然反映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服飾既然作為人類外在形象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人們穿衣戴帽的形式看到那個時代的風貌。
以宋代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張擇端)為例,可以看到當時北宋首都汴京(今開封)繁盛的市井民情。從畫中人物的穿戴可區別出不同的職業和身份,當中有商人、紳士、官吏、農民、車夫、僧人、道士、兒童等不同社會階層人士。穿長袍,戴襆頭,騎馬乘轎的多為官宦。其餘眾多的是普通勞動者,他們多穿短衣挽袖,敞開衣襟,服裝顏色多為素色布衣。
《清明上河圖》的人物服飾以淡雅樸素的色調為主,從服飾款式和色彩上可以看出宋代服飾追求質樸的風格,也反映出宋代都市風土人情的社會面貌。
3. 展現民俗文化
服飾並不只是簡單的身穿衣物,服飾本身也是社會民俗文化的產物。不同國家、地域、氣候、民族的服飾,都反映了其民俗文化的特徵。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影響所及便發展出百花齊放的服飾。例如:生活在中國東北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族,其服飾以袍服為主。因為他們生活在寒冷地域,過著遊牧狩獵式的生活,因此服裝多用動物皮毛製造,再配以刺繡圖案,極富裝飾性和自然粗獷的風格。而居住在中國西南湘(湖南)、黔(貴州)、桂(廣西)三省毗鄰地區的侗族則喜歡青、藍、紫、白等顏色,局部採用紅、綠、黃等色點綴裝飾,又配以銀首飾,使整體服飾樸素中見精緻。
服飾的款式、材料、顏色、配色以及圖案都能表現強烈的民俗形象。像漢族民間兒童服飾中的虎頭鞋,和童服上常用的動物圖案刺繡,就表現出中原地區民間的民俗文化,以動物守候著孩子讓他能平安成長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