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生活的時代的資料 20點!!!

2012-01-31 3:41 am
1847-1931年美國的社會狀況,如戰爭,文藝復興等等

回答 (2)

2012-01-31 10:23 pm
✔ 最佳答案
1861-65年美國南北戰爭, 令美國完氣大傷, 南方土地遭受破壞, 戰爭後美國緩慢重建, 奴隸制也被廢除 。1865年4月15日, 林肯遇刺身亡
在1840至1920年期間, 有3700萬人移居美國,範圍包括歐洲、非洲以至亞洲。這除為美國提供充足勞動力外,並令先前未開發的區域得以開發,如加州中部。美國種族之間衝突開始,大量黑人遭受壓迫,以便白人農民和大農場經營者可以接管他們的土地。
內戰後美國政府鼓勵民眾向西移民,還鼓勵修築鐵路,連接西部至經濟較發達的東岸地區。同時西部不少地方自1850年代都發現了金礦,吸引不少居於東岸的人淘金。1869年連接美國東西海岸的鐵路竣工,鐵路帶給美洲原住民更多衝突,當當地美洲原住民首領和移民簽訂土地協議時,雙方對協議內容有不同理解。原住民不能理解移民的私有財產理念,他們認為自己能在土地上打獵。一場為生存而戰的戰鬥開發了,許多原住民買了槍械,襲擊移民宅地、馬車隊、鐵路和美國騎兵。而美國白人則大量屠殺原住民賴以為生的野牛,由1860年的1500萬頭,到1885年只剩下2000頭。原住民被迫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莊稼,他們不習慣種植,不能成為美國公民。原住民與美軍長期戰鬥,使土著幾乎滅亡。1890年,最後一次戰鬥屠殺了200多名蘇族人。不久後所有的土著都被趕進保留地。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永遠結束。這段時間美國利用其充足的人口、國內工業發展和一系列的國際投機活動,令美國國際影響力迅速攀升。在十九世紀末期,美國已成為世界工業大國,並出現新的科技(如電報和貝塞麥(轉爐)煉鋼法),興建更大的鐵路網絡。在這個時期,美國也成為國際性參與者。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元氣大傷,美國卻因置身事外,損失不多,聲望大為增加。同時,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入口國, 出口國和債權國。在整個1920年代,農產品價格不斷降低,工業利潤大幅增長,美國經濟發展得異常繁榮。這波經濟成長還被信貸上升和股票市場的興盛推波助瀾。終於股市在1929年大崩盤,隨之而來的是經濟大恐慌。為了復甦經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政府實行新政,大幅增加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然而新政卻沒有完全生效,美國經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徹底復甦。
參考: wiki+my knowledge
2012-01-31 3:43 am
美国1787年独立后,经济快速发展,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经济跃居世界第一。1927年,美国经历了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实行新政,帮助美国恢复经济发展。

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扩张,使他们产生某种自觉,自觉到英国的迫害,而萌生独立的念头。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反倾销。1774年,来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所谓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寻出一条合理的途径,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1775年,在马萨诸塞州莱克星顿点燃战火;1776年5月,在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并发表著名的《独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来打这场仗。1777年10月,萨拉托加大捷,扭转了独立战争初期的不利的态势。此役使美国人民信心大增,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支援。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相继参战。1781年,约克城战役大捷,美军赢得决定性的胜利。约克敦战役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战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冷战结束
  美国历史自1960以来,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经济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仍旧是不断膨胀;从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继续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
  1960年代中期,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此外,由于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中,6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70年代初期,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是大恐慌以来最严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一度复苏。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现通货膨胀。
  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美国在冷战中最终拖垮了苏联,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两大阵营之间意识形态的壁垒也被打破了。1981年4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将人类又带入另一个太空新纪元。


收錄日期: 2021-04-18 14:58: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130000051KK009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