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同袁世凱有咩關係?

2012-01-28 8:29 pm
孫文同袁世凱有咩關係?請詳細解釋!

回答 (2)

2012-01-30 9:02 pm
因袁世凱想做皇帝,,先會被孫中山推翻,,先有軍閥內戰,以下詳細解釋二者關係,分柝如下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 — 1916年6月6日),字慰亭,號容庵,中國河南項城人;為清末民初軍事家、政治家。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總理內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民國成立,袁氏當選首任大總統,甚至於1916年稱帝,但終歸失敗。



袁世凱是現代史的一個悲劇,他一生沒犯過什麼滔天之罪,但卻換來千古罵名,全因他在生命將盡的時候,渴求得個皇帝的稱號留名於後世,這一步與歷史逆流而行,被後世學者定為負面人物,但試問一個由帝制育成並擁有一貫中國思想的人,有誰不想當皇帝?如果想當皇帝便被視作叛逆,那中國千古以來又有多少個人是叛逆?再者,當時袁世凱已有皇帝的實權,凡一切內政、外交、軍事、制定憲法和官制、任免大權,甚至可以指定下屆總統(由兒子當總統)悉由袁世凱掌攬。他為的只是一個皇帝虛銜,這時期民國的各項改革例如司法、行政、警務、稅收等等仍然在一板一眼地進行,他為的虛銜真的是這樣滔天大罪嗎?袁世凱之所以為後世所反對,有多少是因為歷史學者和一些政治家對孫中山的崇拜,要擁孫則必須反袁,袁世凱只是後世為將孫中山推上神聖地位的一個犧牲者。



1911年的辛亥革命,清政府派袁世凱統率北洋軍進攻武漢,袁軍以銳不可檔的姿態迅速地攻下漢口,即按兵不動,當時革命成功的關鍵在於袁世凱支持那一方,故革命黨和清政府都開出優厚的條件希望他支持,袁世凱最終選擇了支持革命黨,並力勸清帝退位,令中華民國避免不必要的戰爭得以和平統一中國。如果你問誰是辛亥革命成功的第一功臣,我會答 – 袁世凱。



1.負評者論中央集權?

在民國統一初期,革命黨人士遍佈各地,袁世凱明白到辛亥革命之所以爆發成功,一部份仍因地方勢力擴大,各地軍隊私有化,令中央政府慢慢失去地方控制權,以致強支弱幹,中央無法壓制叛亂。在這動盪不穩定的時刻內袁世凱致力爭取中央集權是無可厚非。他實行集權過於急進,多少引起革命黨人不滿,但絕非大過。當代的政治家,以台灣總統陳水扁為例,他又何嘗不是指派親信去掌攬海陸空軍權,那他又和三軍總司令有何分別?軍權對每個時代的統治者都非常重要,那袁世凱錯在那裡?

2.負評者論暗殺宋教仁?

在袁世凱成為大總統後,民國的各項改革開始慢慢地進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也漸漸成功,但當時革命黨人士為牽制袁世凱,將總統制改為內閣制,欲令掌攬實權的大總統成為虛君,這一點在袁世凱看來是出爾反爾之舉,當初革命黨承諾他有總統制的實權掌管民國,而現在卻把他改成無權虛君,理虧者仍革命黨。在一貫中國舊思想的袁世凱心中這樣的問題由槍桿解決,實不為過。再者,宋教仁之死並沒有證據直接牽涉袁世凱,在另一個角度來看,袁世凱擁有軍政大權,要在國會選舉進行干預並非難事,那又何需動殺機?在宋教仁之死沒有足夠的證據証明袁世凱牽涉其中的情況下,是革命黨首先放下他們自己定立的任何事必以法律解決的制度,發動二次革命,此舉在官場打滾多年的袁世凱已早有所料。



3.負評者論袁氏毀滅共和,以手定的《中華民國約法》取代《臨時約法》?

首先,共和是誰先破壞?就宋教仁案來看仍革命黨首先破壞。袁世凱在實行內閣制和二次革命等一連串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風浪下,令他不得不將權力更加集中於自己,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約法內「大總統總攬統治權」,凡一切內政、外交、軍事、制定憲法和官制、任免大權,悉由袁世凱掌攬。這一切都是集權手段,以堅固自己的地位,他最多只有集權攬權,而並沒有傷害人民一絲一毫,民國的各項改革也都如期進行,這樣的自我保護意識,確是情有可原。
(都係想創造民主自由,推翻封建帝制,,係一個重要里程碑)
2012-01-29 6:14 am

http://www.chiculture.net/0122/html/b07/0122b07.html
  1911年底,局勢已經分明,清朝的崩潰指日可待,然而新的問題也在暗中醞釀。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可是共和國並沒有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西方列強同國內的舊勢力一致支持集官僚、政客和軍閥於一身的袁世凱,企圖借助這個「強有力的人」終止革命,恢復舊有秩序。另一方面,革命黨人在這重要時刻不但未能加強領導,反而渙散分化;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削弱了原有的革命精神。因此,臨時政府在處理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極為困難。
  在這種情勢下,孫中山在清帝退位的同時宣布「薦袁以自代」,決定讓位給袁世凱。孫中山的辭職,意味著辛亥革命走向低潮,而反袁的二次革命只是強弩之末。孫中山再次流亡日本,與戰友重新策劃革命。嚴峻的史實表明共和之路是十分曲折的。
  南北議和開始於1911年12月上旬。由於當時南方各省的革命政府普遍傾向於妥協,所以他們在獲取南京重鎮後,決定與清政府議和。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議和全權代表,袁世凱則派唐紹儀為他的全權代表;南方11省革命政府推舉伍廷芳為議和總代表。
  正當南北雙方代表爭執不下的時候,孫中山在南京組織了臨時政府,表示革命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袁世凱一方面革除唐紹儀的代表職務並中止和談,一方面對南方施加軍事壓力;再加上臨時政府內一些同盟會會員和立憲派紛紛活動,孫中山終於被迫承認了議和的條件。為了早日推翻清廷和結束封建帝制,孫中山「迫而犧牲革命主張」,表示若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則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退位詔書,清王朝不復存在;但與此同時,心存復辟意圖的袁世凱卻竊據了民國的最高權力。
  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後困難重重,革命派內部的妥協傾向日益嚴重,立憲派又與袁世凱互相勾結,使得孫中山無能為力。他在當選臨時大總統後,即按各省代表會議的決議致電袁世凱,表示「虛位以待」。稍後更接受南北議和的條件,準備推薦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孫中山亦於當日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三日後,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旋即指使曹錕在北京發動兵變,以需要維持北方秩序為理由,拒絕南下就職,並於3月10日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職。孫中山在4月1日於南京解職,由他主持的臨時政府隨之結束,臨時參議院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成果開始為袁世凱攫奪。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10: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128000051KK002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