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佛教「戒貪」是不是斷欲

2012-01-28 9:58 am
人皆有慾望

那麼

「戒貪」是不是指斷欲?
更新1:

「戒貪」則僅為控制非份之想的行為而非無慾 這句是重點

回答 (14)

2012-01-28 10:26 am
✔ 最佳答案
所謂---無慾則剛
也就是説
正直剛強的人一定不會做也不能做非份之想的事

戒---有控制之意 貪--則為非份之意
那麼「戒貪」則僅為控制非份之想的行為而非無慾

2012-01-31 2:29 am

圖片參考:http://1.share.photo.xuite.net/yhm5318003/112e6f1/3688974/140040419_c.jpg



阿彌陀佛 ! 敬祝諸位 ! 新春吉祥 ! 鴻龍平安如意

「無貪」~~三善根之首 , 對五欲 (財、色、名、食、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不去貪戀執著,生起厭離之心,不為物質外境所惑,容易進入定境,所以在「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中居首要地位。「善根」是說依此三種善法能生出無量善法,無量善法皆以此為根本而得增長。

《大乘義章》云:「於外五欲築愛為貪」亦即貪愛財、色、名、食、睡等欲境。貪有「物質性的貪」和「精神性的貪」兩種,前者為貪耽染五欲,以財、色二物為代表;後者是追求名譽、地位,而以身份權勢為代表。

蕅益大師的《百法直解》云:「於三有及三有資具,無所染著而為體性。別則對治貪著;通則能作眾善。以為業用。」「三有」是指三界,即六道眾生,生死輪迴之所在。眾生在三界之中造因生果,有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確然,絲毫不爽,故謂「三有」。「三有資具」,是說眾生在三界輪迴生死是以「惑業」為資糧器具。因對五欲六塵起惑造業,必會投生到三界中輪迴生死。敬祝!福慧雙修  

2012-01-30 6:43 pm

戒貪 非是 斷欲 貪有加減之分應化 常不該 習性 累積業為
真悟 應化 非常欲靜性 德無德
2012-01-30 5:04 am
人應該是欲而不貪

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註釋】罪:罪過。禍:禍患。咎:過錯。多欲:貪得無厭。咎莫大於欲得:欲得,貪得無厭。貪慾之人,常因貪得無厭而胡作非為,故謂咎莫大於欲得。
人天生而有欲,但是慾望應有所節制,使之勿過其情。故仁者善制其欲,凡視聽言動,皆能自我節制,而不致於貪婪失度。《易》說:"君子思不出位。"不出位,就是欲而不貪。所以應做到不喜求,不貪慾,不就利,不違害,不主觀妄為,而游於自然其間。能作到此,就不會有咎錯。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慾。」

范應元說:"罪,過也。欲,貪也。可欲,謂凡可貪之事物也。可貪則多愛,愛則求於外而有過。愛之不已,則不知足,故過積為禍。禍,害也。言害於人而害於身也,猶不知禍。凡可貪者,又必欲得之,彼此愛慾,遂起交爭致禍,積而為咎,故咎莫慘於欲得。蓋必欲得之而不知人之痛,遂致天災之也。"
【漫談】行道者並不是苦行主義,並不禁絕慾望和快樂,而只是說不可縈心於貪慾而成為它的奴隸。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孔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註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利為害本而福為禍先,福生於無為而患生於不知足;所以,惟不刻意求利者無害,惟不妄然求福者無禍。知足者,所遇而足,是無不足。知足者,不以利自累;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盡人事,聽天命,故無入而不自得。

莊子說:"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志道者忘心。孔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並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是以聖人欲無慾,不貴難得之貨;
【註釋】欲不欲:慾望的卻是別人不屑一顧的東西,是以澹泊寧靜視為追求。不貴難得之貨:不看重那些稀奇珍貴的東西。
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所以行"道"者能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生,使之愛憎不犧於情,憂喜不留於意,虛無恬淡而心常和平。 【漫談】韓非子說:"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獻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寶也,宜為君子器,不宜為細人用。'子罕曰:'爾以玉為寶,我以不受子玉為寶。"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范應元說:"眾人貴難得之貨,而輕至重之身,欲之勝也。聖人則不然,欲乎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將以輔萬物自然之理,而不敢妄為也。"

http://blog.yam.com/chinadrug/article/9027319



2012-01-29 21:05:45 補充: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 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要知道,貪愛染著 是因,墮落生死就是果,愛而不 染著尚無妨,一 旦染上又執著不放,則必將墮落於生死疲勞中去 受苦了。所以本經上說:「多欲為苦,生死疲 勞,從貪欲起。」若能以少欲無為為因,對塵境 不貪愛、不執著、不造作,那身心就都自在了,
2012-01-30 4:06 am
[欲]=/=[貪]!!

2012-01-29 20:06:56 補充:
---[[欲]]=/=[[貪]!---

貪是[不知滿足]! 欲[有滿足]時!!

欲...

願望,想得到滿足 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經˙損卦˙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情慾。同「慾」。禮記˙樂記:「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鄭玄˙注:「欲,謂淫邪也。」期望、希求。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唐˙韓愈˙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想要。如:「欲哭無淚」、「暢所欲言」。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將要。如:「搖搖欲墜」。唐˙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貪......

愛財,不擇手段的求取財物。如:「貪贓枉法」﹑「貪貨棄命」﹑「貪汙」。

對各種事物不知滿足的追求 。如:「貪玩」﹑「貪於飲食」。
片面的追求。如:「貪圖」﹑「貪便宜」。占取不正當利益的。如:「貪官汙吏」。


參考: 國語辭典
2012-01-29 7:31 am
一個人的心 有知足 感恩 當下所有接受自然幸福安樂,但就因為人有不知自己所擁有不感恩知足只有聰明而沒有足夠智慧,就一直追一直貪,所以常常聽到一句" 個心很累" ,為什麼別人什麼不用做,就有名有利有美女朋友( 男朋友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
2012-01-29 6:36 am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自在菩薩^^
2012-01-28 9:29 pm
人皆有欲望所以為人
若斷欲則可脫離欲界
欲望使人不斷入輪迴
欲望是人心裡的污垢
欲望使人脫不了苦果
放下一切即是清淨心
無欲則心清清如流水
無欲則淨白無遐如紙
無欲則一切皆轉眼空
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也
寂然不動無欲則剛矣
三世諸佛同到不動中
同享無樂名無餘涅槃
2012-01-28 6:43 pm
感覺出來是「貪戒」還是「戒貪」比較適合少慾!

即使是菩提覺者也無法完全斷欲?因為其欲望很特別:渡眾生。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希言自然。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凡夫遵守貪戒,遵從各式各樣不同的戒律,減少犯錯欲望的機會。
稍微覺悟時當可戒貪,因為自己懂得貪求是可控制的住的。
2012-01-28 6:21 pm
"等雨停IP"大大:
你這是梵音嗎? 我資質魯鈍, 無法領會. 請翻譯一下, 感恩啦!!!
2012-01-28 1:29 pm
貪就是不知足

戒貪就是惜福知足而已
2012-01-28 11:17 am
為什麼.貪、瞋、癡,貪擺第一位
貪..諸如物質欲望、名利、金錢財寶..等等

戒貪是要少欲知足

是需要戒貪.當戒實現時.自然就能少欲知足囉

戒貪不是指斷欲,而是要讓您懂得知足
2012-01-28 10:16 am
所謂在俗世間 俗心不可有 俗物不可無
而戒貪是斷除慾望的一種修行
凡事抱以平常心 夠用就好 可以就好 而不生貪念
所謂知足常樂 即是戒貪之後達到"常樂"的境界
反觀貪欲太重 心永遠也無法平息 如何到常樂境界?
因此戒貪即是斷求欲望 斷除那種"想要"的心
2012-01-28 10:04 am
欲望是無止盡的,戒貪是勸人欲望不要過高,需求不滿。
是要適可就好,並非完全斷絕慾望。
慾望斷絕,是會讓人失去努力的動力。


收錄日期: 2021-04-24 09:46: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128000010KK007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