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u/62u01/62u0101.htm
清代經濟發展及其演變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上,清代可說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
清朝初年,承明末的凋敝,加以軍費的浩大,國家歲入不敷歲出。到了康熙時候,社會漸趨安定,歲賦、地丁、鹽課與關稅大增,國家財賦已有盈餘。康、雍二朝,國庫積蓄甚厚。乾隆一朝為有清之全盛時代,稅收最為充裕,可是國家的開支也因軍費支出、皇室浪費、官吏貪污等因素而大為增加。到了嘉慶時,又是入不敷出。清代的國家經濟,亦以乾嘉之際為由盛而衰之轉捩點。而自鴉片戰爭以後,國內民變蜂起、關稅自主權喪失、支付列強如天文數字般的賠款等,使國家經濟到了破產的邊緣。
農業方面,清代繼承以往漢人政權「以農立國」的方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康、雍、乾百多年的承平,令農業生產大增,由順治至嘉慶,人口更從二千萬人發展至三、四億。然而,清朝絕大多數人民是佃農,須向地主繳納田租,甚至借高利貸,故大部分農民的生計還是相當艱苦的。
工業方面,清初繼承前朝傳統,手工業多屬於土產性質,如江西的陶瓷業、江南與四川的絲織業、北京的玉器業等。這些產品不僅行銷全國,而且聞名世界。但因其為手工製造,小本經營,產量有限,既難全面發展,更無法大量遠銷海外,故自鴉片戰爭後,外國的機器產品大量傾銷到中國,在無力競爭的情況下,傳統工業受到沉重的打擊。到了清末,東南各省紛紛興辦工廠,工人的數目大增,中國才開始正式發展近代工業。
商業方面,中國自古有重農抑商的觀念,賤視商人。清初亦曾限制商人子孫不得仕宦,而戶籍中別有商籍。但自中葉以後,商人的勢力日大,地位日高。商人可以用錢買官,官吏亦可兼營商賈,造成官商不分。清末與外國廣泛通商之後,國人發現了外國資本主義與重商政策有助提高國力,故對商業的觀念為之改變。隨著重商觀念的興起及近代工業的發展,清末沿海一帶的城市、港口商業活動日益活躍。其中如上海、廣州等,更逐漸發展成為近代中國的重要商埠。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3/63t/63t01/63t0101.htm
中華民國時期的經濟及建設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先生本著其民生主義的原則,於1921年擬訂了一個實業計劃,包括增設鐵路、建立全國通訊網、開採礦產、發展農工商業等十大綱領。可惜孫中山只擔任短期的臨時大總統,民國政權即被袁世凱等北洋軍閥所控制,中國處於長期的混亂之中,故其實業計劃自難推行。
北伐統一剛剛成功,民國政府曾於1928年11月公佈建設委員會組織法,次年1月成立了國家建設委員會,1931年9月改組為全國經濟委員會。自1935年起,推行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1936年6月成立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委員會,其目標在「盡人力、闢地力、均供求、暢流通,以謀國民經濟之健全發展」。當時也曾進行了若干工業、交通之工程。例如開鑿涇惠渠、洛惠渠,灌溉田地數千萬畝;督造七省聯絡公路及西北公路;建設錢塘江大橋、江南鐵路、隴海鐵路;創辦民航、郵電等事業。一些城市的工商業亦有頗大的發展,其中以「十里洋場」的上海最為聞名。唯彼時全國甫告一統(1928年),而國共內戰烽火已燃(1927年),日寇旋即開始入侵(1931年),內憂外患深重,接著又是八年抗戰和國共近四年全面內戰,故全國之工業、交通、經濟自然談下上大規模之建設。國運維艱,徒歎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