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發大乘菩提心 , 行菩薩道是佛教的本懷初衷 ?

回答 (4)

2012-01-26 10:31 am
✔ 最佳答案
華嚴經-25 十回向品提到:

不為自已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 9功德莊嚴品提到:

云何為四?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三者大喜,四者大捨. 善男子!如是四法,

能生一切福德智慧,利益安樂無量眾生,速證無上大菩提法。

華嚴經提到:

於一切處,救攝一切貧窮眾生,心慰一切苦惱眾生,皆令歡喜,心意清淨,成就無上

菩提之道

華嚴經-十定品第二十七提到:

常安住大悲,常利益眾生,開示眾生安穩正道,建立福智大光明幢

華嚴經-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提到:

大慈無礙,大悲究竟,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以上經文,巳經提到發菩提心 , 行菩薩道是大乘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2012-01-26 02:32:33 補充:
正覺同修會絕不是正信佛法,千萬不要相信
2012-01-25 7:44 am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們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大乘四宏誓願
...................

樓上 跳動的心 作了全面的解說,我只是來提供點零碎意見.

佛陀允許僧人食三淨肉,顯示了大乘精神.不食眾生肉,是為護生,亦為保護人的慈悲心.佛陀為何仍允許僧人食眾生肉?為權衡益害故.古印度早有各種修行人化緣的傳統,佛陀的僧團亦緣用此傳統,但做的很有規舉.
佛陀採納了印度的宗教傳統,並為了讓人都有能力布施,不造成施主的麻煩或浪費,佛陀讓人們只需以自己平日的食物供僧便可.佛陀從不勉強人,不強去塑造社會以服務自己.
佛陀不以完美主義而制定擾民的戒條.
這就是大乘方便法的一例.

富樓那尊者認為有八事應允,顯示了大乘精神.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樓那,已證阿羅漢果,號稱說法第一.
富樓那結集中提出,佛陀曾為實際處境問題而允許八事:「內宿、內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從彼持食來、雜果、池水所出可食物」.禁止這八事,對於僧團中的修道者是很大的不便。米穀騰貴的時候,饑饉的時候,食物難獲的時候,佛陀是允許這八事的。
(禁止此八事,即令比丘勢必要分享人民糧食,如人民遇災,比丘不單自己無食,不單無能救困苦,而且還可能要離棄災民而遠去.)
保守人士不允許此八事,富樓那自行堅持佛陀本懷.
富樓那不以完美主義而接受於弘法利生造成障礙的戒條.

大眾部允許十事,顯示了大乘精神.曾被視為嚴重事件的十事,單就不准儲鹽一項,就令比丘不能穿過百里無人的酷熱沙漠而確保生存.(中暑死)
另,不觸錢,則在沒有印度化緣傳統、不知佛法、物資貧乏的地區,比丘無法保障有糧食,因為他無錢買.
十事中單此二事,就令比丘只能黏在有基本經濟條件的地方生存,不單有災難無能救人,並且不能越過荒原以佛救度他方眾生.
繼承佛陀救眾生離苦的大願,大眾部不禁此十事,終得到大眾支持.大乘之名實至名歸.
大眾部不以仰慕復古而接受令佛法受困的戒條.
這是以度眾生為首要的大乘本懷.

阿育王傳教去的很遠,比丘仍能守戒,實是阿育王為比丘提供了隨從作活動糧倉,這種守戒實在巧妙.但大乘行者的取態是設立可樸實遵守而不需巧妙的戒律,讓沒有權貴支助的比丘,亦能不違戒而發揮最大的弘法功能.

漢傳佛教僧人食素,顯示了佛陀的精神.
中國僧人沒要求中國信眾去改變生活習慣去學習施食,因為無此必要.
僧人到了中國,城、鄉、僻地通行無礙,到處生根,因為他們固然能緣途而乞,還能摘野生食物,能儲食物,能觸錢,乃至耕作.
無須化緣,中國信眾仍有布施結緣的途徑.僧人為人設立種種方便方法,貧者能敬拜佛,或歡喜心上支香,富者建寺院,捐輸濟貧.
化緣的種種作用已有取代的方法,而且更方便信眾.這不單建了道場,譯佛經,宣講佛法,還興辦慈善,施醫施食,倒過來令大量貧乏的平民得到布施.
這合乎佛陀隨順社會的智慧,以最少的干擾,推動最有效建設.

中國僧人製造了足夠條件,往慈悲行前一步,他們不食眾生肉.這沒破壞了甚麼,倒是為眾生建設了巨大的福德.
以佛陀拔眾生苦的本懷,他們身體力行素食,並提倡人多食素,減少殘殺.這是種進步,現代人都知素食對身心和環境的巨大好處.
大乘僧人素食,是完全以克己來令眾生得福,合乎佛陀慈悲本懷.

佛陀三勸琉璃王不要開戰,不代表佛陀認為人們嘗試阻止戰爭,不應超過三次.
佛陀是允許食三淨肉,還是推介比丘去食點肉? 當佛陀所面對的時代限制,在現代已不存在,我們能把所有無興趣或無能力做好點的事推在「佛陀都係咁」上面嗎?
而大乘佛教沒有反對喜依古例者,亦沒強迫佛子食素.
大乘僧人素食,慈悲惠及廣大的人道與畜道,佛陀會不讚許嗎?

大乘佛教是包容的,不勉強他人的,自由互尊的,和平共存的,不分界別凡善皆讚頌的,就如佛陀所示範.

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業http://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AN/an160902.htm菩薩與阿羅漢 <禪的智慧-聖嚴法師著>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2827&cid=0&page=17

2012-01-24 23:54:57 補充:
龍劍飛兄 提供的LINK很好.
2012-01-18 7:34 am
為甚麼發大乘菩提心 , 行菩薩道是佛教的精神 ?

菩薩但從大悲生,為一切善法的根源。雖然說發心行者尚未成佛,卻可以令一切有情往世、出世間的善道上前行,這世出世間的善法是慈悲心的展現。

菩薩的發心是未能自度先度人,為利他而求菩提,這是要具足悲心不可。但是,有人認為慈悲心不等同菩提心,原因在於它是菩提心的前方便。

說大乘法,談學佛是離不開這「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無所得為方便」的三心《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一二。

三心,簡單的說是無上志願(希求佛果),平等的同情(慈悲),徹證的智慧(法空慧), 此是成佛的因行所不可缺的心要。依此心要所行的菩薩道是攝得解脫道,但不是以解脫道為先。如前所說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點,卻不是急求自證的厭離,而是二相結合悲智雙運於世間的 「能動能出」。因此發心而成願,這樣的願只要是至誠且決定起誓於心中,是能生堅固心,制伏煩惱破除五蓋且精進不懈的勤修六波羅蜜行。
 


收錄日期: 2021-04-29 19:30: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117000051KK004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