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先哲的公義 VS 聖神傳說的無恥 (1) - 心理操控

2012-01-15 6:38 am
聖賢先哲的公義 VS 聖神傳說的無恥

第一章: 心理操控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 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 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 則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 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 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脩身在正其心.」

<<大學 (七) 釋正心脩身 >>

語譯:

「所謂修身在於正心的意思, 是說心有所忿怒 , 便不能做到平正; 有所恐懼 , 便不能做到平正; 有所愛好 , 便不能做到平正; 有所憂患 , 便不能做到平正. 如果一個人的心不專注 , 另想別的, 就會開著眼在看, 卻沒看見東西; 豎著耳在聽, 卻沒聽到聲音; 張著口在吃, 卻不知道滋味. 這就叫做修身在於正心.」

<<大學(七) 釋正心脩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人於四書中的<<大學>>裏, 原來已點出了一個人在什麼時候會斷事胡塗, 不公正, 不公義, 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古人並沒針對基督教徒作評論, 但我們卻能發現古人說中了常人的現象, 也說中了基督徒的傷處, 這就叫做「先見之明」了.

在上文裏, 古人說, 如果你的心有忿怒 , 就會斷事不正, 同樣地, 基督徒在聽到別人指摘自已的宗教時, 就心存忿怒 , 所以無論出言指摘的人的證據如何正確中肯, 他們總是認為不對.

在上文裏, 古人說, 如果你的心存有恐懼 , 你就會斷事不正, 同樣地, 基督教用永刑地獄嚇人, 使人心存恐懼 , 便判斷不正確, 信了基督教.

在上文裏, 古人又說, 如果你的心有所愛好 , 你就會斷事不正, 同樣地, 基督徒因為喜歡了 教會的社交友誼, 又喜好 得到天恩的幸福感和安全感(縱然是謊話), 所以斷事不正確, 繼續胡裏胡塗的信主返教會.

在上文裏, 古人又說, 如果你的心存有憂患 , 你就會斷事不正, 同樣地, 基督徒因為憂慮 離教後難再組織新的社交圈子, 孤獨又無援, 所以在潛意識裏就會認同基督教, 無論聖經傳說怎樣無聊和白痴, 也不肯悔改離開基督教.

在上文裏, 古人又說, 如果你的心不專注 , 另想別的, 就會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同樣地, 基督徒因為一開電腦, 就有種「看我如何反駁你們(反基者)的觀點」這種心態, 所以心不專注 , 無論別人(反基者)舉出幾多合理觀點, 證明基督教和聖經的錯誤, 他們都會視而不見, 繼續重複原本的錯誤, 以致泥足深陷, 成為一世基督奴隷.

所以為何基民如此不智, 繼續錯下去, 是因為基督教利用一系列操控人心的方法去操控他們, 使他們經常斷事胡塗, 一味趨向錯誤的信仰.
更新1:

各位基督徒, 以上咁多樣嘢可以令你們相信基督教, 你們衰邊樣? 忿怒? 愛好? 憂患? 還是心不專注? 各位反基人仕, 你們身邊可有這些盲信上帝的人呢? 他們係衰在以上的事情(忿怒? 愛好? 憂患?)上呢? 還是其他原因呢?

回答 (4)

2012-01-18 1:14 am
2012-01-17 8:29 pm
貓童兄

其實你想問什麼呢?

我見你發表在發問欄但有無任何疑問句,

我想回答都唔知要答乜..............
2012-01-17 4:15 am
路人:

你認真無厘頭, 我從來都沒自稱自已修心有道, 而問題的重心, 在於聖經的理論怎樣操控人心, 使人作出了不智的決擇, 我自已修不修到也好, 也不會改變聖經騙人的事實.

你所寫的括號「」內的說話, 是來自新約聖經裏使徒保羅所寫的:

「因為我所做的, 我自已不明白」:

任何人都會有在不明白時被迫要做的事, 例如: 食藥, 我不清楚藥性, 但是又要食.

「我所願意的, 我並不做;」

任何人都會有迫於形勢而不能去做的事.

「我所恨惡的, 我倒去做.」

任何人都會有迫於形勢而要去做不願的事.

2012-01-16 20:15:24 補充:
路人(續):

不要因為聖經中寫了幾句哲學論文, 似乎正確, 就全然相信它, 因為任何騙徒也能說一些類似的哲學扮勁, 引你入信, 例如金融騙子在騙你財之前也會說一大堆波浪理論之類的事, 這些都是好哲學, 但是是由騙子口中說出的.

2012-01-17 17:42:05 補充:
起機XX飛機仔:

對不起, 我一時反基反得太興奮, 唔記得咗寫問題(都唔係第一次咁疏忽, 請見諒), 而家即補返.
2012-01-16 11:36 pm
Hi 樓主,
你的「修身」和「修心」做到幾多?
你可曾「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

記得唔好講大話噃!


收錄日期: 2021-04-24 22:59: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114000051KK009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