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 中國自居歷代皆以“天朝大國”自居,不獨明朝,滿人入關建立清朝之後,也繼續此一傳統。
http://www.chiculture.net/0118/html/b02/0118b02.html
「鴉片戰爭」前,中國把自己看作「天朝上國」,文明富裕,其他民族都是野蠻人。統治者對於國際環境茫然無知,一味實行「閉關政策」,只開放廣州一地與外國通商。1792年,清乾隆皇帝在給英國女王的信函中說,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有必要和英國人做生意;跟他們通商純粹是恩惠。「鴉片戰爭」進行兩年後,道光皇帝還不知道英國在哪裏,詢問從英國到新疆有沒有旱路可走。至於普通百姓,除在廣州的「行商」外,幾乎沒有人聽說過有「英國」這麼個國家,更談不上講英語和跟英國人交流了!
2. 若果是指明朝時期的話,可以是會試或殿試。
http://hk.chiculture.net/1102/html/b/1102b12.html
明清時期,科舉必由學校,士人要參加科舉考試,必先進學,並要通過學校的考試合格,才能參加科舉考試。明清科舉亦採三級考試制: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在地方省城舉行,會試在禮部貢院舉行,都有封彌、謄錄的規定,殿試則由皇帝親自主持,並欽定前十名名次,然後於太和殿唱名發榜。
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分三甲,第一甲三人,賜進士及第,依名次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第二甲、第三甲進士選庶吉士之後再授官
宋元時期,殿試合格的及第進士,不論名次高低,一般都能按規定直接授官。但明清時期則實行進士觀政與庶吉士制度,除進士第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能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職外,其餘第二甲、第三甲進士,均須先選觀政進士或庶吉士,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之後,或授予給事、御史、六部主事、內閣中書,或授予推官、知州、知縣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