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帝國的幾個問題:)

2012-01-14 2:30 am
1.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對不起 我的歷史小說看太少了0.0
我想知道"諸子"是什麼 然後...什麼叫做分封諸子為王! 最主要是諸子是什麼啦!

2.可以以簡單的方式說明"清朝如何建立"的嗎?
吳山桂的三藩之亂和他的一些經歷史事稍微說明一下謝謝!
東北的女真族,努爾哈赤組織八旗的"八旗"是什麼?


3.敘述一下清朝時和臺灣之間的關係和發生的事情!
(例如:海禁,鄭氏政權,海盜.....)

"收入版圖"是什麼意思?

4.明成祖時為什麼要重用宦官? 重用宦官有什麼好處? 宦官的影響有哪些?


先這些問題 感謝嘍^^ 可能還會補充!
更新1:

請問這兩句話對嗎? 1.只要通過鄉試、取得舉人的頭銜後,就擁有當官的資格。 2.鄉試由各縣舉辦,會試由各省舉辦,殿試由天子主持。

回答 (6)

2012-01-14 3:39 am
✔ 最佳答案
1、朱元璋認為,元蒙帝國雖然從中原地區退卻,但仍然勢力很大,對我國北方造成嚴重戰略威脅,而且天下初定,朱元璋害怕政敵可能乘勢而起,反抗明政府,故分封了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到全國,【諸子】就是皇子們的意思,比如朱棣就是燕王(燕,在北京一帶)。另外,為了討好政權內的權貴、功臣們,朱元璋也分封了大量【異姓王】、公。2、清政權的建立就比較複雜了。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20年後更名為“清”,1644年定都北京,宣告我國【清朝】建立。事實上“後金”是相對於宋代的完顏之“金”政權。女真人是當年金人的直接【後裔】,自然也繼承先輩的衣缽,繼續襲擾中原,謀求統一中國。所謂“【八旗】”是女真的一種軍事制度,這種制度是把軍隊分為八個部分,由親王分別節制一部,但指揮權統一於努爾哈赤一手。這種制度優點在於全民皆兵、靈活機動,部隊榮譽感和團結力強。吳三桂是明朝一軍事領袖,在明清兩大政權六十年的碰撞鬥爭中,主要戰場都集中於【山海關】一帶,此地由於有袁崇煥等著名軍事家的建設,故穩若金湯,清軍一直攻打不開。但由於農民軍領袖李自成率先攻進明朝首都北京,故而明朝中央政權已然倒塌,山海關最高軍事將領【吳三桂】在經過劇烈思想鬥爭後,決定投降清朝,與清軍一道共剿農民軍,後被清朝封為平西王(控制雲貴二省),像他一樣被封王的昔日明朝將領還有靖南王耿精忠(控制福建省,但尚未包括台灣)以及平南王尚可喜(控制廣東省)。後這三人在吳三桂的策劃下于康熙十二年聯合起兵反抗清朝中央政府,但被逐一殲滅。這就是著名的“三藩之亂”。事實上,因為“【三藩之亂】”的巨大戰爭消耗,康熙皇帝不得不推遲了【台灣統一】之戰。3、清朝始終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最直接的一個邏輯來源於台灣本是明統治範圍,只不過被洋人侵佔。後來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鄭氏遂在台灣發展,屬於南明殘餘政權,故清朝必須殲滅之,這樣才能真正的統治全中國,完全消滅敵對勢力。但是同樣是明朝殘餘勢力,在流亡於緬甸,清政府只是消滅這些勢力而已,並沒有佔領緬甸,因為在明朝,緬甸本就不屬於中國。【海禁】、閉關鎖國等主要集中在乾隆皇帝之後。海禁源於日本等地海盜猖獗、殺人越貨,清政府防不勝防,於是因噎廢食,進行海禁。而閉關鎖國而是出於對西方的蔑視和對政權江山的自私。4、重用宦官是出於宦官接近統治中心,政治修養高,下派地方的話理論上來說比普通官員性價比更高,這是因為宦官沒有後代,不玩女人等等,但最為重要的是,可以起到小官監大官的效果。然而歷朝歷代事實證明,宦官也熱衷於形成自己的政治派別,不僅低效而且威脅有時皇權、外戚。
參考: 中國史~
2014-10-03 8:47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2-01-14 5:59 pm
1. "諸子" 即眾兒子。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03/61z0310.htm
明初封建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慎固邊防,翼衛王室」,把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在全國各地,規定諸王不能干預地方民政,但王府設有護衛軍。為防止蒙古貴族騷擾,朱元璋讓有才**幾個兒子鎮撫北方諸塞,如寧王朱權駐大寧(今河北平泉)、燕王朱棣駐北平(今北京)等。諸王擁有護衛軍和鎮守軍,其中燕王擁兵十萬,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這在當時對鞏固邊防起了一定作用。但朱元璋死後,北方強藩與中央政府發生矛盾,終於釀成「靖難之役」。

2.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a/62a01/62a0101.htm
滿洲的崛起及入關
努爾哈赤立國不久,即對明廷發動戰爭,到處攻城掠地,獲得大量人畜物資。明廷調集大軍進討金軍,卻在薩爾滸一役中,全師潰敗。努爾哈赤乘勝佔領了大片土地,並遷都瀋陽,改稱盛京。薩爾滸之戰是明清興替的關鍵性戰役。從此,後金的勢力日漸強盛,不斷侵明;明室則處於節節防守的被動狀態,再也沒有力量大舉出擊了。
後來,努爾哈赤在圍攻寧遠(今遼寧興城)時,遭明鎮將袁崇煥發炮反擊,負傷而死。其子皇太極繼位。他首先征服了朝鮮、內蒙古,解除後顧之憂;又施行反間計,使明崇禎帝殺掉袁崇煥。不久,皇太極廢去女真舊名,改族名為滿洲(今多稱作滿族),又改國號為大清。此後,滿洲全力攻打明朝,明軍只能困守於山海關之內。皇太極死後,其子順治帝年幼即位,由叔父多爾袞攝政,繼續進行侵明的戰爭。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即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至此滅亡。本來明廷曾調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率兵入京,以對付民變隊伍,但吳三桂兵到中途,都城已陷落,於是便向滿洲投降,打開山海關城門,任由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擊走了李自成。不久,多爾袞迎順治帝遷都北京,是為清世祖。從此,開始了滿族在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
http://chist.yy2.edu.hk/cert_B_tsingso.htm
清代八旗兵制的內容
1. 組織: 旗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所創,初時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後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共八旗,所有女真人皆分隸旗下。清太宗時,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合共二十四旗。2. 編制: 八旗之編制,每三百人設一佐領,五佐領設一參領,五參領設一都統。都統即旗主,領七千五百人。3. 任務: 滿清入關前,旗人對於旗主,份屬君臣,除了從事生產外,還有納稅、服力役和當兵義務。入關後,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分別負責守衛京師和屯駐各地。
清入關後,八旗兵制逐步廢弛,終為漢人綠營兵所取代。


3. 收入版圖是指把土地劃入領土範圍之內,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域,而非純粹的佔領。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b/62b01/62b0101.htm
鄭成功是福建南安人,鄭芝龍的兒子,初名森,後得南明唐王賜姓名為朱成功。鄭芝龍降清後,成功拒不肯從,攻取金門、廈門為根據地。他一度率兵北伐,沿長江而上,直逼南京,不久戰敗,回師廈門。原來台灣在明代後期即被荷蘭等國佔據。於是鄭成功便渡海東征,從荷蘭人手裏奪回台灣,作為反清的海上基地。清政府只有勒令江、浙、閩、粵四省居民內徙,以避其鋒。鄭成功死後,子經、孫克塽先後繼之,但鄭氏子孫堅守台灣二十多年,始終無法恢復明室江山。到了南明政權敗亡及三藩之亂平定,全國抗清勢力就只剩鄭氏的台灣政權了。滿清直至入關後四十年,才派遣大軍攻取台灣,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4. 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於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e/61e01/61e0101.htm
明初,太祖曾嚴禁宦官干預政事,但成祖因宦官在「靖難之變」中充當內應,即位後便對他們大加寵任,授予出使、監軍以及管理廠、衛等大權。宣宗以後,皇帝為政疏懶,不理國事,大臣的奏章經內閣大學士票擬之後,往往把批示的責任也交給司禮監太監代行,於是宦官專政之局面漸漸形成。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03/61z0321.htm
宦官專權,始於英宗時的王振。王振因得英宗寵信,權勢益熾,跋扈不可制。後王振於土木之變中被殺。奪門之變後,王振黨羽曹吉祥因擁英宗復位有功,總督三大營,權傾朝野。成化時,增設西廠,汪直為提督,屢興大獄,得專刑殺,以至天下但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

2012-01-14 09:59:16 補充:
正德時期,劉瑾等八個宦官,勾結成夥,人號「八虎」。他們與一些大臣結成閹黨,權擅天下,威福任情。另設內行廠,為害更為酷烈。



世宗統治時期,宦官勢力一度被壓抑,但神宗時又發展起來。司禮監太監馮保可左右內閣,權勢極顯赫。天啟時,宦官專權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魏忠賢與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結,獨攬內外大權,同朝內文武大臣結為閹黨,大有權傾帝王之勢。崇禎帝(思宗)雖然定逆案,逐閹黨,但最後仍不免走上寵信宦官的老路,讓高起潛、曹化淳先後得勢,直至明亡。
2012-01-14 3:52 am
「諸子」,就是現在口語的「兒子們」
2012-01-14 3:27 am
諸子僅指皇帝的兒子們(不含太子)!!!
2012-01-14 3:20 am
哇!問這麼多, 還要補充 ?

古時社會. 妻妾多, 親屬一大票, 叔.伯. 侄.甥...等都稱諸子。自己的兒子稱皇太子。
朝廷官員反皇作為很多人, 結合形成團結勢力, 重用宦官對抗可擁皇。
清初的「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他們本來是明朝武將,後來投降了清朝,成為史書上所謂的「貳臣」,也就是漢奸。他們有的迎清君入山海關,有的幫助清廷鎮壓漢人的反抗,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權之後,便封他們為王,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
「三藩」依恃手中的武力割據一方,專橫跋扈。其中以吳三桂的勢力最大,與中央政府的利益衝突。康熙皇帝成年以後,決心改變這種局面,因此有撤藩的意思,於是激起了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
康熙十二年(西元一六七三年),吳三桂在雲南武裝軍隊,準備叛清,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的長子尚之信先後響應。
八旗就是軍政(階級)制度
拱衛京畿、駐防各地,分為滿洲、蒙古和漢軍八旗統稱為「二十四旗」,戰爭中獲得的財物、奴隸皆歸各旗士兵所有。皇帝挑選宮廷侍衛以上三旗子弟為主,兼收下五旗子弟。
下五旗旗人如遇本旗旗主的重大事務,如紅事、白事等,有為旗主家效勞的義務。
後來八旗兵軍紀已散,無力打戰, 人口澎脹, 朝廷無力供養 , 沒落了,光緒廢除八旗制度。

收入版圖~收納歸自己的國土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01: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113000010KK050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