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哪一位帝王強化君權

2012-01-13 6:36 am
各位大大
我有看到一題是:
[[中國歷代君王都希望能強化君權
皇帝制度在經過千餘年的演變
終於到哪一位君王手中
建立起完全獨裁的統治權力??]]
(A)唐太宗李世民
(B)宋太祖趙匡胤
(C)元世祖忽必烈
(D)明太祖朱元璋
我選(B) 因為不是強幹弱枝 強化中央集權嗎??可是
爲什麼答案寫(D)??我不懂= =
各位大大能跟我說ㄇ??拜託拜託

回答 (5)

2012-01-13 7:24 am
✔ 最佳答案
明太祖朱元璋為鞏固統治,大肆加強皇權。 在中央廢中書省和丞相,六部尚書直接聽命皇帝;廢中書省,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地方民政、財政、刑法、軍事,各自直屬中央;創立衛所制度,於全國軍事重地設衛,次要地方設所,統於各地都指揮使司;廢大都督府,設前、後、左、中、右五軍都督府,分別管理京師及各地衛所和都指揮使司,分割軍權以防止大將擁兵自重,威脅皇權;編製賦役黃冊、魚鱗圖冊,建立里甲及糧長制,把農民束縛於土地上,使國家的賦稅和徭役得到保證;限制和打擊豪強地主,「徙富民於京師」,削弱地方力量;為保長治久安,大力懲治腐敗,創剝皮實草之刑;又屢興大獄,藉胡惟庸案、藍玉案大肆誅殺功臣;制訂了《大明律》和《大誥》三編,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對大臣實行跪對、廷杖制度。 這一系列措施,極力強化皇權,大大加強了中國的專制主義,對中國近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負面的影響。 宋朝政治體制的主要特點是加強中央集權鑑於五代十國時期幾乎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由於君弱臣強而導致的武將篡權所引起,為防止地方作亂1. 中央將地方精壯編入中央禁軍,而把老弱編入地方充當廂軍2. 又設立轉運使,將地方財權收歸中央3. 防止兵將之間形成默契,宋朝採取更戍法,以軍隊駐地輪換來達到兵不識將中央的權利凌駕於地方之上。 另外從文官方面,宋朝為防止武將篡權重用科舉出身的文官,為防止權奸的同時,朝廷也對文官防範,首先使這個龐大的文官政府,官員一多,權利自然分散,這樣皇權在此起彼伏中得到加強,另外宋朝採用官,職,差遣相分離的政策,削弱文官權利。目的:防患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重文官、加強中央) (訂立澶渊之盟後,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使北宋的經濟發展得到了飛躍,又使邊疆的人民能安居樂業。) → 加強中央集權是為了防止地方勢力≠強化君權
參考: .
2012-01-14 12:47 am
仔細了解明太祖做的事就可以知道答案為什麼是他了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C%B1%E5%85%83%E7%92%8B


政治改革 明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由中書省統六部,但不設置中書令[39]。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40]。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至此,秦、漢以降實行一千六百餘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廢除,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施行軍權、行政權、監察權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由於國家事務繁多,皇帝無法處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罷四輔官,仿宋殿閣制設內閣。內閣只為皇帝的顧問,雖無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實。此外,他仍沿用元朝制度,在中央設置吏、戶、禮、工、刑、兵六部。並設立都給事中六人,分吏、戶、禮、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此外建立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等五寺制度。此外他還沿襲元的監察制度,設立御史台,有左右御史大夫各一名;不久改為都察院,下設若干監察御史,負責監督各級官吏。除此,他還頒布《大明律》等,對官吏管理進行規制[43]。朱元璋自幼出身貧寒,對政治貪污尤其憎惡,其對貪污腐敗官員處以極其嚴厲的處罰[44]。在朱元璋主政期間,大批不法貪官被處死,包括開國將領朱亮祖,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其中甚至因為郭桓案、空印案殺死數萬名官員。由於朱元璋的吏治嚴厲,在明初相當長一段時間,官員腐敗的情況得到有效遏制。朱元璋自己生活儉樸、工作勤奮,在明南京皇宮內,沒有設立「御花園」,只有「御菜園」,其中種滿蔬菜,使得皇宮自給。然而,明太祖性格多疑,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廖永忠、朱亮祖、李文忠先後死於非命。隨後朱元璋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塗節等人。之後李善長亦被牽連,家屬七十餘人被殺,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此後的藍玉案中,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朱元璋還通過設立錦衣衛(洪武二十年廢除[46])、詔獄、廷杖等機構或制度,打擊功臣、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與政權控制。
2012-01-13 5:13 pm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z/61z18/61z1801.htm
明朝開國之初,各種社會矛盾仍然十分尖銳,社會秩序動盪不安。為了朱家王朝的長治久安,明太祖及其後繼者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強化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
明初的政權機構基本仿自元朝,中央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分割了君主的一大部分權力;在地方設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分出機構,統攬一省的民政、軍政和財政,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明太祖按照「權不專於一司」、「事皆朝廷總之」的原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洪武九年(1376年)廢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司),作為朝廷的派出機構,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財政;另設提刑按察使司(簡稱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分管一省的監察司法和軍事。三司互不統轄,分屬中央有關部門管轄。布政司之下的行政機構,由原先的路、府、州、縣四級歸併為府(直隸州)、縣(府屬州)二級。在邊疆某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不設布政司及府、縣的行政機構,則由都司、衛所兼理民政,實行軍政與民政合一的統治。稍後,又進行中央機構的改革。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謀危社稷」罪名誅殺左丞相胡惟庸,罷除丞相,廢中書省,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分理全國政務。六部長官尚書,均直接對皇帝負責。秦漢以來實行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廢除,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皇權大為膨脹。同年,又將御史台改為都察院,負責糾劾百官,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糾察內外官員。都察院與大理寺、刑部共同理刑,合稱三法司。此外,還按六部建制,設立六科給事中,負責稽察各部,駁正章疏違誤。為了加強對臣民的監視,明太祖還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後來明成祖朱棣又設立東廠,明孝宗朱祐樘再設西廠,合稱為「廠衛」。大都督府也於洪武十三年分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管京師內外衛所和各地的都司,與兵部互相配合,又彼此牽制。經過改革,行政、監察司法、軍事三大系統的機構,互相獨立,彼此鉗制,最後均聽命於皇帝,形成了空前發展、高度集權的專制系統。
丞相廢除後,因百務叢集,明太祖曾仿照宋制,挑選幾名文人充當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明成祖時,使閣臣並預機務,逐漸形成內閣制度。明宣宗朱瞻基更授予閣臣「票擬」(代皇帝草擬對各種章奏的處理意見)之權,同時又授予宦官機構司禮監「批硃」(代皇帝審批閣臣的票擬)之權,使之互相制約。皇帝通過內閣與司禮監兩套機構來行使專制權力,指揮整個官僚機器的運轉,明朝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強化。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a/61a25/61a2503.htm
朱明對君王專制的新貢獻
隨著時間的推移,君主之專制集權愈演愈烈,並日益完善。例如秦始行中央集權,漢發展中央集權,唐加強中央集權,宋大行君主專制,至明乃厲行君主極權。在這一方面,許多朝代的君主都有不少「貢獻」,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就有: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高祖的「白馬之誓」,漢武帝的「獨尊儒術」,魏武帝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宋太祖的「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等等。這些「前輩」的「絕技」自易為明太祖所繼承並加以創造性的發展。
其次,經歷數千年的世事滄桑,到明、清時代,中國的君主統治制度已進入後期。儘管中國老百姓素善容忍,民眾覺悟的提高極度緩慢,然經一事長一智,許多歷史經驗通過日積月累而為後代不斷汲取,古代許多帝王的「絕技」漸漸被視為不足道也的「雕蟲小技」,君主專制獨裁的種種弊端愈來愈暴露在世人面前。要實行有效的統治,使一家之王朝能長治久安,就必須發明新花招、加強大鎮壓,是故朱元璋乃應運而生,在十四世紀之末期給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打上一針強心劑,使明代江山長達三百年,使舊王朝體系能延續五個多世紀,而其控御人民的經驗則為其後中國的一切統治者所大力仿效。
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能扮演厲行君主集權者的角色,看似偶然,但卻也有其必然。說是偶然,因不論張三、李四或阿貓、阿狗,只要登上皇帝或元首的寶座,都可能扮演上述的角色。說其必然,則因當時歷史的發展,決定應有一場大規模的民變,把舊王朝打得落花流水,而新王朝的創始者則將為朱元璋之流的雇工、和尚、遊民出身的新君主。也只有像朱元璋那樣出身民間、接近民眾、熟習民情的新皇帝,才能創造出那一整套節制民眾、防範民變的有效政策和辦法。例如明太祖及其臣屬用了長達二十餘年時間來制定「大明律」,對於各種「謀反大逆」,不論首從均須凌遲處死。
2012-01-13 7:31 am
(D)明太祖朱元璋

因為他 廢除丞相 集國家大權於一身
參考: 課本
2012-01-13 6:45 am
因為朱元璋廢除丞相
將權力集於一身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03: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112000015KK072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