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小乘的差別
佛陀在世時唔分大小乘 , 這係後代祖師的歸類:
一、人.菩薩.佛──佛陀悲願、智證的圓满大覺、由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以空無我慧利濟有情而完成。因此,佛法是平等一味的,本無大小可分,唯從悲願與智證的大小、廣狹而有差別。
二、從悲願大小的利行而成差別
(1)利的意義:利是利益、利樂,離虛妄、離貧乏、離苦痛,而得真實、美善、豐富、安樂的。
(2)佛教出現世間的目的:使眾生離苦得樂──使人得「現生樂、來生樂、究竟解脫樂。」
(3)自利與利他
自利:修解脫道的聲聞(小乘)行者,偏重於自利,重於個己的解脫。如忽略「現生樂」,即易趨於狹隘、消極的隨緣利他、不害他。
利他:修菩薩道的大乘行者,特重於利他,從一切施於眾生的利他中完成自利。不但重眾生之「究竟解脫樂」,更重視「現生樂」的和樂善生。
(4)受戒差別
聲聞(小乘)戒:「盡形壽」受持,消極的不害他。
菩薩(大乘)戒:「盡未來際」受持!積極的利益他。
(5)發心(動機)差別
聲聞(小乘)行者:發出離心,修三學八正道,「逮得己利」。
菩薩(大乘)行者:發菩提心,依三心行六度,「嚴土熟生」。
三、從智證廣狹的深淺而有差異
(1)空與慈悲
聲聞行者,多從「無常苦」入手,引起厭離的情緒極深,傾向遁世獨善;且智證偏於空寂,慈悲薄弱,不能廣行利濟眾生的大事,不能與釋尊的精神相吻合。
菩薩行者,多從「空無我」入手,徹悟生死、涅槃同一空性,真俗不二,才能于生死中忍苦而不急急自了,從慈悲入世利益眾生的事業中向于佛道。
(2)所緣(觀)境之不同
修解脫道(小乘行)者──「近取諸身」,依自我身心作觀察,知四諦、十二因緣的生滅流轉與還滅解脫,即小乘聲聞慧。
修菩薩道(大乘行)者──「廣觀諸法」,不但觀自我身心空無自性,推廣到外界的無邊有情、無邊剎土、萬事萬物,修六度四攝,慈悲利他,空諸戲論而解脫,即大乘菩薩慧。
(3)悟證法性之差別
聲聞的悟證,是從無常而無我而寂滅(無生),依三法印次第悟入,所觀四諦,是有量觀境──偏真涅槃。
菩薩的觀慧,則直入諸法空寂門,依一實相印入,盡諸法界,是無量觀境──圓滿菩提。
(4)德行淨化之偏圓
聲聞行者,但依法淨化自心而解脫自我,不能依法、依世間而完成自我,偏於理智與意志,忽略情感。所以不能從淨化自心的立場,成熟有情與莊嚴國土。
菩薩行者,不但依法淨化自心而解脫自我,更能依法、依世間淨化有情,莊嚴國土。
四、大小乘共同點
(1)大小乘的聖者:皆由慧觀緣起的法性空而覺證中道是一致的。
(2)大小乘的修證:都要經歷「種」、「熟」、「脫」的過程是相同的。
※大、小乘所證悟,雖有深淺、廣狹不同,但皆由智證緣起無自性而成聖者;都要經「種善根」、「成熟利根」、「證解脫果」的過程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