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chiculture.net/0405/html/a07/0405a07.html
漢代是中國文人詩衰落而民歌獨放異彩的時代。「樂府之豐富了漢代詩歌,簡直是使荒漠變成了花園」(余冠英《樂府詩選序》)。以樂府詩為主體的「建安風骨」,成為後世詩歌創作的典範和詩歌革新的旗幟。漢魏樂府還在詩歌形式的創造和發展上,作出了歷史性的巨大貢獻。
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中斷
保存在《詩經》中的周代民歌,開創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它的主要特點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意思是歌唱人民的生活和勞動,表現人民的思想感情。到了漢代,文人的才智都用在歌功頌德,跟老百姓無關的漢賦上,漢代的文人詩不僅大多遠離人民,而且質木無文,文人詩壇一片荒蕪,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因而中斷。
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發揚
漢樂府的主體是民歌,它的主要特點是「感於哀樂,緣(因為)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並發展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充分表達當時人民的苦與樂、愛與恨,成為歷史的鏡子。魏樂府雖以文人創作為主,但也是在漢樂府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它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完美地統一為「建安風骨」,將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推上一個新的高峰。
六種詩體
在漢代以前,中國詩歌基本上只有四言詩和騷體詩兩種形式。直至漢魏樂府面世後,詩歌形式才出現了多元發展的格局,有三言、四言、騷體、五言、七言、雜言六種詩體。
雜言詩的發展
《詩經》中雖然也有一些雜言詩,但句式變化不太多;在漢魏樂府中,雜言詩蔚為大觀,從一字句到十字句,應有盡有。經南朝宋代詩人鮑照的發展,形成以七言為主的雜言歌行體,李白的代表作《將進酒》、《蜀道難》就是這種詩體的極致。
五言詩的成熟
漢樂府出現之前,中國沒有完整的五言詩;由於樂府的發達,五言詩才得以建立起來;《孔雀東南飛》和建安詩歌,標誌著五言詩的成熟,並取代了四言詩和騷體詩的地位。
七言詩的形成
七言詩經歷了漫長的醞釀過程,到建安時期才出現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曹丕的《燕歌行》。又經過近四百年,到唐代七言詩才發展成熟。從此,五言詩和七言詩相得益彰,成為中國詩歌的主要形式。
一脈相承
漢樂府之後,曹操開始用樂府古題寫時事,曹植更開始創作自擬新題的樂府新歌;再到杜甫,創作「即事名篇」的新題樂府;終於在唐代中期出現了白居易倡導的新樂府運動。由此可見,漢魏樂府對後世詩歌的影響愈來愈顯著,成為後世詩歌的楷模,而「緣(因為)事而發」的創作精神,則一脈相承。
藝術手法
漢魏樂府中有不少敘事詩,都用對話或獨白來鋪排情節,塑造人物。此外,還有細節描寫、心理刻畫和景物烘托等手法,使敘事詩富有濃厚的抒情色彩。這些藝術手法,在後世的敘事詩中多有繼承與發展,如杜甫《兵車行》、「三吏」(即《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即《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白居易《新豐折臂翁》、《琵琶行》等,就是著名的範例。
詩學淵源
後世許多著名詩人,都自覺地向漢魏樂府學習,如西晉陸機、南朝宋代謝靈運都源出曹植,西晉潘岳、劉琨都源出王粲。後世不少名篇,我們都可以在漢魏樂府中找到源頭,如李白《戰城南》可溯源於漢樂府《戰城南》;杜甫《無家別》可溯源於漢樂府《十五從軍征》等等,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