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關於項羽本記的一些問題

2012-01-05 11:21 pm
申論報告麻煩高手指導
1.項羽以什麼身分分封天下?他分封天下的原則是?是否公平?
2.劉邦封漢王之後,征戰天下的資本從何而來?為何那些人民願意支持劉邦?
3.項羽身邊先後有哪些人才.部將?這些人有什麼共通點?
4.楚漢相爭,項羽所率領的楚軍先盛後衰,其中關鍵轉折點有哪些?引發轉折的原因是?
5.為何項羽不渡烏江?理由何在?

回答 (3)

2012-01-11 12:30 am
✔ 最佳答案
1. 當時項羽實力最強,自稱西楚霸王,進行分封,沒有人敢反對。分封當然粗不公平,劉邦先入關,卻被封到巴蜀;章邯為秦降將,也可賜封。項羽分封,純粹憑其喜好。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1/21z/21z19/21z1903.htm
項羽分封諸侯
滅秦以後,項羽企圖恢復戰國時期封建割據的局面,由是分封了十八個王:1.漢王劉邦(巴、蜀、漢中);2.雍王章邯(咸陽以西關中地);3.塞王司馬欣(咸陽以東至黃河為界);4.翟王董翳(上郡);5.齊王田都(齊國故土的南部和中部);6.濟北王田安(齊故土北部);7.膠東王田市(齊故土東部);8.燕王臧荼(燕國故地);9.遼東王韓廣(遼東郡);10.韓王成(韓國故地);11.西魏王豹(河東郡);12.河南王申陽(河南郡);13.常山王張耳(趙國故地);14.代王趙歇(代郡);15.殷王司馬卬(河內─今河南省黃河南北兩岸一帶);16.九江王英布(九江郡);17.臨江王共敖(南部);18.衡山王吳芮(今湖南省南部)。項羽自己則掌握長江中下游九個郡,自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2. & 4. 項羽殘暴,結果人心背向躬,相反劉邦深得民心,甚至在跟項羽的對抗中獲得其他諸侯支持,當然不用擔心財政上的支持。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1/21z/21z18/21z1805.htm
劉成項敗的關鍵因素
常聽人說劉邦勝項羽,其主要關鍵是劉邦能用人傑,項羽不能用人,徒具匹夫之勇,失敗乃勢所必然。而項羽則認為自己的失敗是「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事實上,我們要比較劉項二人之性格,才能得出成敗的因素。
劉邦利用眾多謀臣武將打天下,其駕馭手下的能力可謂一絕。功成以後,誅殺韓信等功臣,正是中國歷代君主慣用的「狡兔死,走狗烹」伎倆。反觀項羽,性格率真,恩怨分明,講義氣,重誠信。他與劉邦定約後,依約東歸,卻被劉邦這小人背約追擊,以致有烏江自刎的下場。臨死前不忍心連累與自己出生入死的馬兒赴死,將牠送給烏江亭長,自己徒步作戰,其仁厚與劉邦的殘暴無恥有天淵之別。相對於劉邦外以禮待利用人才,內以陰險刻毒之手段對臣下生殺予奪,率真憨直的項羽焉有不敗之理。
中國數千年歷史證明,精於利用、駕馭臣下的殘酷、無恥、陰險、詭詐之徒,如劉邦、朱元璋及與他們相類似的所謂「風流人物」,往往是最終的勝利者。這類人的成功,證明「仁者無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義理」全是騙人鬼話。

3. 范增、章邯、英布、陳平等,除章邯跟劉邦戰敗而死之外,其他都是因為項羽的脾性而先後離開項羽,甚至投向劉邦。

5. 項羽的自尊心也很強,寧死也不願當敗軍之將。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1/21z/21z03/21z0328.htm
項羽自刎
項羽被圍垓下,辭別愛姬突圍,又誤入大澤之中,被漢兵追上。項羽復引兵向東,至東城時僅剩二十八騎。項羽來到烏江邊,烏江亭長將船停在江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卻地方千里,有眾數十萬人,足以使您稱王。願大王趕緊渡江,此茫茫大江僅有我一隻船,漢軍即使追到這裡也無船可渡。」項羽聽後微微一笑,說﹕「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幹甚麼!況且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如今無一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可憐我而稱我為王,我還有甚麼面目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甚麼,我難道就問心無愧麼?」說完,便將坐騎賜予亭長,又回身手持短兵與漢軍步戰。項羽一人殺了漢軍數百,但終因寡不敵眾,自刎於烏江之邊。
2012-01-17 1:59 am
劉邦雖得民心,但在與項羽的對抗中,並沒有獲得其他諸侯持續且有力的支持,從魏豹、趙歇、陳餘、田榮、臧荼等的反應便可明確知道。而漢王國的財政困窘,如非蕭何在後方操持,幾乎是羅盡關中、巴蜀的財力、人力,才得以堅持,所以說「項羽殘暴,結果人心背向躬,相反劉邦深得民心,甚至在跟項羽的對抗中獲得其他諸侯支持,當然不用擔心財政上的支持」,並非實情。
2012-01-07 5:38 am
1.人格特質

項羽的個性衝動而易怒,不能冷靜的分析,其易怒,導致了人格的偏差;其思慮不夠縝密,使他喪失了天然的地利。項羽遇事,不知冷靜考量、自我反省,一味的增加情緒的氾濫,是他失去了人和。史記 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從這一段文字可以發現,項羽年少時,就已出現三種個性:「不耐煩、善辯、無毅力」。學書不成,轉而學劍亦不成,然後又說出了一篇大道理來:要學就要學萬人敵。一旦開始教他可以萬人敵的兵法,項羽又不能有始有終的把兵法學完全。通常不耐煩的人,大多具有一些小聰明,也因為如此,他們往往會覺得耐煩的是傻子。為了要說明自己並非不耐煩,所以自然就會善辯;當然,不耐煩的人多半是不會具有毅力的。所以說,司馬遷在項羽的出場描述中,其實已在隱示項羽的個性,和日後的烏江自刎,是有密切的關係。項羽會有這樣的個性大概與其才力有關,「史記 項羽本紀」中記載:「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上天給項羽的優越條件,反而成了他自身最大的挑戰!以此而言,也不禁令人聯想:上天實在是公平的,祂賦予項羽才力,卻不賜給他堅持和毅力的智慧,除非項羽能夠超越自己,否則上天給予的優點,最終將成為他的致命傷。



2.人事任用

他剛愎自用,相信自己的才能,輕忽屬下的建議,就算身旁一度擁有范增、陳平、韓信等人,也無法相信和重用他們。項梁起兵反秦經過淮陰時,韓信北渡淮河投奔,項梁陣亡後,歸屬項羽,任郎中。韓信多次向項羽獻策,都未被採用。漢王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結果韓信成了日後項羽的大患。同樣的,陳平擅長謀略,但是項羽聽信流言,使得陳平離開項營。另外,范增雖被項羽尊為亞父,但是項羽無法完全相信他,以致於陳平使出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而項伯與劉營勾結,項羽卻始終相信項伯,只因為他是項氏一族,這實在是很諷刺。



3.人心向背

以貴族身份起義的項羽卻不知爭取民心,大肆殺戮,入咸陽而焚燒阿房宮,三月大火不盡,屠殺秦民及士卒二十萬,自招秦人反感,更使戰敗者不敢向其投降,如彭城之戰中(西元前205年),漢軍情願投水溺弊也不肯投降。敗卒不投項羽,人心也不歸附,埋下劉成項敗的伏線。



4.軍事資源運用

楚漢相爭初期,西楚軍在軍事方面較為優勝,但項羽所重用的,似乎都只是西楚軍,且其根據地位於南方,而劉邦的地盤大都為北方之地(當時南方的人口、經濟等都不及北方)。項羽也未曾善用所攻佔之地的資源,故劉邦在後援力量方面實遠勝項羽。楚漢相爭五年後,項羽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已大不如前,劉邦卻能夠具強大軍事和經濟實力,無怪乎劉成項敗。
參考: 料理達人BOSS的智慧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59: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105000015KK039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