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paper.wenweipo.com/2005/02/25/WH0502250004.htm
屏山鄧氏宗祠
中國人一向重視孝道,慎終追遠和敬拜先人為我國傳統的風俗,所以新界地區至今仍保留了不少祠堂建築。除了祭祀祖先外,祠堂也是社交活動的中心,兼具教育家族子弟的作用。正因祠堂是如此重要,其建築很多時都是規模宏大,美輪美奐,而屏山的鄧氏宗祠就是最好的例子。
寶藏在懷的風水福地
鄧氏是新界五大家族之一,於北宋年間搬遷到元朗錦田。此後,鄧氏子孫繁衍,族人先後分枝到各地居住,其中鄧元禎一房在南宋年間遷徙到屏山。據說鄧元禎及兒子鄧從光禮聘風水名師到各地考察,尋求遷居福地,一天來到屏山農家投宿,晚上忽然聽到後山傳來鹿鳴之聲,惟翌日遍尋群山竟不見鹿蹤。這時,風水師恍然大悟,指出古人考試中舉,必大擺筵席,名叫「鹿鳴宴」,足見此地必出達官貴人。再細看當地環境,只見三座小山形成一個「品」字,山前不遠處有小河出海,彼岸良田處處,山巒起伏。風水師指出這三座山像一隻蟹,風水上屬「毛蟹局」,如今蟹生於河海之濱,面對廣闊良田,如寶藏在懷,故此處定必為風水福地。於是,鄧元禎和鄧從光帶領家人遷居屏山,是為屏山鄧氏的始祖。
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
祠堂相傳在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公元一五五零年)建成。另一種說法是,鄧元禎的第五世孫鄧馮遜,在元朝時曾任福建方伯一職,又稱「閩侯」,宗祠由他一手興建。無論如何,祠堂至今有四百年以上的歷史,應無疑問。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建築,規模宏偉,是香港同類型建築的典範。三進分別座落於由低至高的台基上,最後一進廳堂所在的台基最高,為供奉祖先靈位的地方。第二進稱為過廳或中廳,是族人議事、慶祝、宴會的地方。第一進則為前廳或門廳,多用來擺放雜物。
宗祠的正門有「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的對聯,以十個字概述了鄧氏一族的歷史。上聯指鄧氏本居於南陽,即今日湖北鄧城至河南鄧縣一帶,且世代相傳,人才輩出;下聯指先祖鄧禹出仕光武帝,扶助漢室,開創偉業,為雲台二十八將軍之首,名留後世。除了對聯以外,宗祠還有精美的斗拱,大廳上的樑架刻有各種動物和吉祥的圖案,屋脊上有華麗的裝飾,極具中國傳統建築的特色。
功名石見證一族榮耀
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有紅砂岩甬道,是身居朝廷的要職者所享有的尊榮。此外,宗祠門前有若干方形的石版,原來就是用來記載鄧氏族人在清代取得的功名,稱為「功名石」,為道光十七年(公元一八三七年)高中舉人的鄧覲廷所立。祠內中進的牆上懸掛了一些牌匾,彰顯了鄧氏在高中科舉的驕人成績,其中包括授翰林院庶吉士的鄧蓉鏡和在宣統二年考得歲魁的鄧翹嶽,足見鄧氏一族屢中科舉,賢人輩出。
在一九七九年,村後發現了一樽古砲,據考是當年英軍攻打新界時,被村民所擄獲的。這極具歷史意義的古砲正放在祠前的小公園內,大家遊覽時切記要一併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