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化 為何是國際文化

2011-12-31 10:50 am
拜託 我禮拜一要考歷史申論

急需要...

給我大概的解釋就好!!
更新1:

第一位這位大大 可不可以 在簡單點? 很急 拜託嘍~

回答 (4)

2011-12-31 4:54 pm
✔ 最佳答案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而唐文化本身也是融合文化,唐代是一個兼容的朝代,大量外國人到中土居住,形成文化融合的大都會。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4/42/42m/42m01/42m0101.htm
玄奘西行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是中國繼漢朝之後的另一鼎盛時代。在唐代前期,通過對外用兵和海陸交通,盛唐之國威遠播,使中外交通開闢了嶄新的時代,中外交流極為頻繁。
隨著西域陸路和向西航路的發達,中國的先進文明進一步西傳。絲綢、瓷器、茶葉、鐵器、金銀器等大量輸往西域諸國乃至歐洲。造紙術亦於此時傳入阿拉伯,後來再輾轉輸入歐洲。交通發達促進唐代經濟的繁榮與外貿的發展,長安、洛陽、揚州、廣州、成都、汴州等商業都市十分興盛。海、陸交通要地設有「市舶使」或「互市監」等外貿官員或機構。外國商賈及其他人士集長安、廣州等地,如長安有波斯店,廣州有蕃坊。而唐的文化亦傳至日本,其中以中國鑑真法師東渡日本,尤為千古佳話。
與此同時,西方的文化、物產亦源源輸入中國。唐時由於海、陸對外交通的發達,佛經進一步傳入,翻譯臻於鼎盛,中國成了東土佛教之中心。除佛教外,西方宗教如景教(基督教一派)、摩尼教(又稱明教)、伊斯蘭教(又稱回教)等,亦紛紛傳入。當時世界上重要的宗教,幾乎都會萃於中土。唐時音樂、舞蹈及各方面的藝術,受西域文化影響極大。而許多唐代詩文都以中外交通和往來作為題材。
在唐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一件家傳戶曉的大事,即唐僧玄奘(又稱三藏)西遊取經。公元627年春,廿八歲的釋玄奘由長安出發,西出玉門關,越嶺,向北前往呾羅私等地(在新疆西面),然後再南行經中亞各國,抵達印度北部邊境,然後進入印度佛教中心──摩揭陀(Magadha)古國。他在當時佛教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Nalanda),跟戒賢大師學法,歷時五年。玄奘一面留學,一面巡遊「五印度」(或稱「五天竺」)。中印度的戒日王慕玄奘之名,請他到曲女城,專為之舉行一次全印度的佛教辯論大會。玄奘在會上贏了一切論敵,被稱為「佛門大乘天」,從此聲名震於五天竺。
離開曲女城後,玄奘即取道北印度回國。公元645年初,經過十七年千辛萬苦後,玄奘終於帶同大量佛經歸抵長安。回國後,初被安置於京城的弘福寺,寫出其遊程的《大唐西域記》。後移往新修成的大慈恩寺,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他是中國佛教、中外交通與文化交流歷史上,一個無與倫比的人物。後來著名的小說《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故事為題材。

2012-01-01 22:02:28 補充:
http://www.takungpao.com/news/liness/2011-01-16/478804.html



唐代國際文化交流與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



唐文化之所以在世界範圍內産生了深遠影響,除了當時開明開放的觀念與政策以及政治、經濟等宏觀因素外,關鍵在於唐文化的先進性,遠遠超越了當時世界文化的發展水準。


首先,其形成了獨立的文化體系。唐代文化軟實力表現在文學、書法、美術、建築、經學、史學、禮儀風俗、道教與佛教文化、科技與術數文化等方面,加之唐代的跨文化交流現象極為普遍,在當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因而作為都城長安的國際地位在當時的跨文化交流中得以不斷提升。

2012-01-01 22:02:39 補充:
其次,在中,是以唐文化中心長安向外擴散型傳播為主。對於日本、新羅等國而言,引進文化要素的數量大於輸出文化的數量,外來文化對本國的影響大於本國文化對外國的影響;而對唐朝而言,輸出文化要素的數量大於引進文化要素的數量,本國文化對外國的影響大於外國文化對本國的影響。唐代對外交流的擴大以及各國遣唐使節進入大唐,都促進了唐代文化的國際交流,使唐代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産生了深遠影響。

2012-01-01 22:02:57 補充:
第三,唐人具有博大宏放的精神風貌和心胸氣度。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灑脫與狂放,李白詩歌“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中的國際主義胸懷。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在唐代,是我們影響世界,而不是世界影響我們。唯其如此,才向世界展示出了長安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無窮魅力,同時向周邊擴散傳播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緬甸等地,在亞洲乃至世界領域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012-01-27 5:21 am
http://blog.sina.com.tw/andrewcollection/
你可參考該網站,有部分你要的資訊
2012-01-01 12:20 am
請人幫忙準備考試,非關知識交流!
2011-12-31 11:27 pm
中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2/Chinaimg.png/200px-Chinaimg.png
显示▼隐藏▲文化中文 - 文學 - 哲學 - 教育
藝術 - 國畫 - 戲曲 - 音樂
神話 - 宗教 - 術數 - 建築
文物 - 電影 - 服飾 - 飲食
武術 - 書法 - 節日 - 姓名显示▼隐藏▲地理疆域 - 區劃 - 城市 - 首都
人口 - 民族 - 交通 - 時區
地圖 - 旅遊 - 環境 - 生物显示▼隐藏▲歷史年表 - 傳說時代 - 朝代
民國史 - 共和國史
文化史 - 科技史 - 教育史
人口史 - 經濟史 - 政治史显示▼隐藏▲政治憲法 - 外交 - 軍事 - 國旗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2/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22px-Flag_of_the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民國政治
憲法 - 法律 - 政府 - 政黨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a/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22px-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共和國政治
憲法 - 法律 - 政府 - 政黨
兩岸問題 - 兩岸關係
一個中國 - 兩個中國 - 中國統一显示▼隐藏▲經濟金融 - 農業 - 工業 - 商業
中國各省經濟 - 五年計劃显示▼隐藏▲其他列表 - 體育 - 人權 - 媒體查 · 論 · 編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1/List_gray.svg/18px-List_gray.svg.png
本文介紹的是指在大中華地區流傳的傳統文化。 關於文化相近、歷史上受中國政治影響東亞地區的文化,詳見「漢字文化圈」。關於中國大陸的現代和流行文化,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關於台灣的現代和流行文化,詳見「台灣文化」。關於香港的現代和流行文化,詳見「香港文化」。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化、中國文化,也被理解為狹義的漢文化,是指華人社會繼承自中國文化後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特有文化。其特徵是以中國的儒家文化與天朝思想為其骨幹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國」、「中華」、「華夏」乃同義詞,皆指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中華文化主要發展於華夏文明且為多源頭文明,華夏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並吸收北方草原文明等。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互相學習的結果。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區域,因為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相互爭奪主要區域,其黃河與長江的農業文明也因而不斷被北方蠻夷影響、同化,以致到在已經經歷了大量北方蠻夷的入侵之後的今時今日已經失去大量自身特徵。在先秦以前以華夏為代表,從漢代以後主要由漢族傳承其文化,在歷史上漢族經歷多次的民族融合過程,以漢文化為主體並多次融入其他週遭民族的文化與西域文化。[1]由於中華文化的高度文明,以及東亞各國國家極於發展的需求,使得東亞各國的受中華文化影響甚深。其中儒家文化尤其受到各國君主喜愛,由於其注重君臣倫理、忠誠、華夷之辨的文化正符合東亞各國的現實需求,以及頻繁互相交流的人口,使得中華文化能廣為傳播至東亞地區,以至於日本、朝鮮、越南等中國以外的儒教文化圈,因長期受其薰陶之下,曾於古代自稱為「中華」或「小中華」[註 1]。台灣雖然在歷史上開發較遲,但維繫並保留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註 2] 。現在中華文化成為代表源自中國的傳統文化總匯,並包容與吸納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異質文化[3] [4] 。在華人主導的地區,其社會文化通常受到中華文化所影響,尤其是漢語、生活的影響,也即漢化或中國化。除了中國(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之外,在東南亞地區(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歐洲、北美等的華人聚集地,儘管就地理、政治層面都未必跟中國有關密切聯繫,但因有大量華人移民,使其文化或多或少帶有中華文化成分。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D%8E%E6%96%87%E5%8C%96
參考: 料理達人BOSS的智慧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59: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231000010KK093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