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而唐文化本身也是融合文化,唐代是一個兼容的朝代,大量外國人到中土居住,形成文化融合的大都會。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4/42/42m/42m01/42m0101.htm
玄奘西行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是中國繼漢朝之後的另一鼎盛時代。在唐代前期,通過對外用兵和海陸交通,盛唐之國威遠播,使中外交通開闢了嶄新的時代,中外交流極為頻繁。
隨著西域陸路和向西航路的發達,中國的先進文明進一步西傳。絲綢、瓷器、茶葉、鐵器、金銀器等大量輸往西域諸國乃至歐洲。造紙術亦於此時傳入阿拉伯,後來再輾轉輸入歐洲。交通發達促進唐代經濟的繁榮與外貿的發展,長安、洛陽、揚州、廣州、成都、汴州等商業都市十分興盛。海、陸交通要地設有「市舶使」或「互市監」等外貿官員或機構。外國商賈及其他人士集長安、廣州等地,如長安有波斯店,廣州有蕃坊。而唐的文化亦傳至日本,其中以中國鑑真法師東渡日本,尤為千古佳話。
與此同時,西方的文化、物產亦源源輸入中國。唐時由於海、陸對外交通的發達,佛經進一步傳入,翻譯臻於鼎盛,中國成了東土佛教之中心。除佛教外,西方宗教如景教(基督教一派)、摩尼教(又稱明教)、伊斯蘭教(又稱回教)等,亦紛紛傳入。當時世界上重要的宗教,幾乎都會萃於中土。唐時音樂、舞蹈及各方面的藝術,受西域文化影響極大。而許多唐代詩文都以中外交通和往來作為題材。
在唐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一件家傳戶曉的大事,即唐僧玄奘(又稱三藏)西遊取經。公元627年春,廿八歲的釋玄奘由長安出發,西出玉門關,越嶺,向北前往呾羅私等地(在新疆西面),然後再南行經中亞各國,抵達印度北部邊境,然後進入印度佛教中心──摩揭陀(Magadha)古國。他在當時佛教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Nalanda),跟戒賢大師學法,歷時五年。玄奘一面留學,一面巡遊「五印度」(或稱「五天竺」)。中印度的戒日王慕玄奘之名,請他到曲女城,專為之舉行一次全印度的佛教辯論大會。玄奘在會上贏了一切論敵,被稱為「佛門大乘天」,從此聲名震於五天竺。
離開曲女城後,玄奘即取道北印度回國。公元645年初,經過十七年千辛萬苦後,玄奘終於帶同大量佛經歸抵長安。回國後,初被安置於京城的弘福寺,寫出其遊程的《大唐西域記》。後移往新修成的大慈恩寺,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他是中國佛教、中外交通與文化交流歷史上,一個無與倫比的人物。後來著名的小說《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故事為題材。
2012-01-01 22:02:28 補充:
http://www.takungpao.com/news/liness/2011-01-16/478804.html
唐代國際文化交流與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
唐文化之所以在世界範圍內産生了深遠影響,除了當時開明開放的觀念與政策以及政治、經濟等宏觀因素外,關鍵在於唐文化的先進性,遠遠超越了當時世界文化的發展水準。
首先,其形成了獨立的文化體系。唐代文化軟實力表現在文學、書法、美術、建築、經學、史學、禮儀風俗、道教與佛教文化、科技與術數文化等方面,加之唐代的跨文化交流現象極為普遍,在當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因而作為都城長安的國際地位在當時的跨文化交流中得以不斷提升。
2012-01-01 22:02:39 補充:
其次,在中,是以唐文化中心長安向外擴散型傳播為主。對於日本、新羅等國而言,引進文化要素的數量大於輸出文化的數量,外來文化對本國的影響大於本國文化對外國的影響;而對唐朝而言,輸出文化要素的數量大於引進文化要素的數量,本國文化對外國的影響大於外國文化對本國的影響。唐代對外交流的擴大以及各國遣唐使節進入大唐,都促進了唐代文化的國際交流,使唐代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産生了深遠影響。
2012-01-01 22:02:57 補充:
第三,唐人具有博大宏放的精神風貌和心胸氣度。比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灑脫與狂放,李白詩歌“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中的國際主義胸懷。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在唐代,是我們影響世界,而不是世界影響我們。唯其如此,才向世界展示出了長安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無窮魅力,同時向周邊擴散傳播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緬甸等地,在亞洲乃至世界領域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