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鄭氏

2011-12-28 12:26 am
若要您敘述鄭氏入台前的台灣史~您會訂哪些標題及大致內容呢~請幫幫忙~謝謝~

回答 (2)

2011-12-28 1:56 am
✔ 最佳答案
大員商舘
麻豆社事件
濱田彌兵衛事件
王田
郭懷一事件


2011-12-28 19:31:35 補充:
荷蘭人在大員(今台南安平)築堡以前的台灣並沒有任一個有效的統治政權。
1603年明帝國沈有容將軍追剿倭寇,當時台灣被稱為東番。有人就問沈有容,「賊往東番,非我版圖」,何必進剿?隨軍的連江縣人陳第在〈舟師客問〉一文中幫沈有容這樣回答:「賊之所據,誠非版圖。如必局守信地而以遠洋藉口,則賊亦終無殄滅之期」(見《閩海贈言》)。
1609年德川家康任命有馬晴信到台灣催促納貢,探勘台灣地形,囑意佔領台灣的港口,也俘擄了台灣原住民數人回日本。
這時期台灣尚屬混沌不明之地,據信:沿海若干港口為海盜活動之基地,而航行於日本和泉州漳州和南洋之間的日本船琉球中國船隻,或為補給或為避風,曾在台灣的港口做短暫停留。

2011-12-28 19:31:50 補充:
傳說:
1621年日本甲螺(海盜首領)顏思齊在笨港築有十寨,它的成員有日本浪人和漢人海盜也有少數平埔族原住民。擁有的武力必然不小,而荷蘭人選擇大員建商館先鞏固實力再遂步擴展地盤,兩股勢力的交鋒就是麻豆社事件。若不是鄭芝龍將事業重心移往中國,帶走了笨港十寨的多數武力,歷史必然改寫!
鄭芝龍因為泉州太守的背景,黑道漂白從水師廈門游擊做起,意圖建立一個壟斷全中國商品輸出輸入的海上貿易王國。。。。。。。。

2011-12-28 20:11:26 補充:
大員商館
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艦12艘、兵1024人侵入媽宮港,在風櫃尾登陸築城,並在風櫃尾、金龜頭、時裡、四角嶼、漁翁島築炮臺以守海道,佔領了澎湖,作為東亞貿易的轉口基地。1624年南居益上任巡撫派兵包圍風櫃尾城。經過八個月激戰,荷蘭人和中國官方達成協議,同意把設置於澎湖的要塞和砲台毀壞,而轉移至當時不屬於中國版圖的台灣島。荷蘭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簡易的商館,並於1625年,在一鯤鯓(今台南安平)築熱蘭遮城,以此作為統治台灣的中心。

2011-12-28 20:23:05 補充:
荷蘭人統治台灣時,以大員商館為中心,並由台灣長官擔任商館最高負責人,總攬商務、行政等事宜。還設有大員議會,主席由台灣長官擔任,並以派駐在台灣的商務員及軍隊司令組成,所有決策皆由議會討論取得共識後,再交付台灣長官辦理。早期議會性質較似軍事機構,駐地常隨長官所在而跟著遷移。後來政局穩定下來,大員議會也固定在熱蘭遮市召開,並發展為立法機構。議會通過的法條都被記載在《台灣告令集》(荷蘭語:Plakaatboek Formosa),並以荷文、中文公告。
~摘自維基百科(在那裡找資料比較能看到一些公正的言論)

2011-12-28 22:41:28 補充:
荷蘭人統治台灣時,以大員商館為中心,並由台灣長官擔任商館最高負責人,總攬商務、行政等事宜。還設有大員議會,主席由台灣長官擔任,並以派駐在台灣的商務員及軍隊司令組成,所有決策皆由議會討論取得共識後,再交付台灣長官辦理。早期議會性質較似軍事機構,駐地常隨長官所在而跟著遷移。後來政局穩定下來,大員議會也固定在熱蘭遮市召開,並發展為立法機構。議會通過的法條都被記載在《台灣告令集》(荷蘭語:Plakaatboek Formosa),並以荷文、中文公告。
~摘自維基百科(在維基百科台灣史條目下有詳細的內容)
2011-12-28 10:46 pm
鄭成功與台灣

荷蘭于1589年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崛起,國力強大,積極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為了擴展海外勢力,于1602年成立“東印度聯合公司”。它是一個龐大的侵略機構。1619年,東印度公司侵佔巴達維亞(Batuvia),作為侵略東方的大本營。這個公司與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爭奪殖民地,搶佔錫蘭、麻六甲、馬來群島和香料群島,進而侵略中國。在東南沿海殺人越貨,無惡不作。荷蘭侵略者的暴行,連我們的將酋宋克(MartenSonck)也供認說:“我們在中國沿海的掠奪行為,激起了全中國的憤怒和反抗,把我們看成和謀殺者、暴君、海盜一樣”荷蘭殖民者的侵略暴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作了生動的敘述:荷蘭是歐洲資本主義各國征服與掠奪地球的先鋒,“它是十七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經營殖民地的歷史,展示出一幅背信棄義、賄賂、殘殺和卑鄙行為的絕妙圖畫”。他們侵佔我國台灣後,再次展示出這幅圖畫。
明天啟四年(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台灣,竊據台南。六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灣北部,竊據雞籠、淡水。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蘭人驅走西班牙人,獨佔全臺。荷蘭侵略者在台南地區建築熱蘭遮城(Zeelandia)與普羅文查城(Provintia)兩座城堡,作為統治據點。他們在台灣實行殖民統治,對人民進行殘暴的軍事鎮壓與政治壓迫;霸佔土地,將田畝改為“王田”,苛徵田賦,掠奪大量米糧、蔗糖和鹿皮等物產,強徵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文化方面,實行殖民奴化教育,興建教堂和辦小學,用高山族語言翻譯《馬太福音》,編《耶教問答》,傳播基督教,企圖以此磨滅台灣人的民族意志。與此同時,荷蘭殖民者還不斷侵擾東南沿海,在海上搶劫中國商船。荷蘭殖民者的統治與暴行,激起台灣人民的憤恨,“土番受紅夷欺淩,每欲反噬”。漢族與高山族人民舉行多次反荷鬥爭,反抗鬥爭浪濤匯集在一起,終於在南明永歷六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九月初七日,爆發郭懷一領導的大規模反荷武裝起義,他們為“逐荷人”而戰,“誅夷千數百人”。荷蘭殖民者出動軍隊進行鎮壓,殺害起義群眾約四千人。事後,荷蘭殖民加強對台灣人民壓制。在此情勢下,台灣人民盼望鄭成功出兵台灣,趕走“紅夷”,解救他們的苦難,當時台灣流傳一首“盼星星,盼月亮,天兵哪天來”的歌謠。由於鄭成功同清軍作戰方酣,無暇東顧,十年後,他應台灣人民的要求,出兵東征,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鄭成功起兵抗清後,時刻注視荷蘭殖民者的動向,並與之進行鬥爭。郭懷一起義失敗後,他便有收復台灣的籌劃,肩負起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歷史使命。
收復台灣的歷史使命之所以落在鄭成功肩上,這與當時局勢及其家庭環境有關。眾所週知,鄭芝龍是台灣早期的開發者,明天啟初年,芝龍跟隨顏思齊等人航海到台灣,建立海上活動基地。後來,芝龍受撫出仕。明崇禎四年(1631年)福建南部大旱,發生饑荒。他傾家資,救濟災民,並遷徙數萬饑民到台灣定居務農,這群開拓者手耒耜,腰刀槍,開墾島荒為農田,開闢萬頃田園。他們每年用大量糧谷向鄭家繳納田租,所以鄭成功在《復臺》詩注文說:“太師(鄭芝龍)會兵積糧於此,出仕後為紅毛荷蘭夷酋弟揆一王竊踞。”不過,台灣經鄭芝龍一番開發與經營,他擁有大片田園,有眾多舊部屬與佃戶,這就削弱了荷蘭殖民者的統治勢力,為後來鄭成功收復台灣奠定了基礎。正因為如此,故鄭芝龍囑咐子成功說:“倘不可為,台灣有如虬髯之安”。此話意義重大,鄭成功由此而增強台灣為“吾故土”的意識,他銘記父親這句話,抗清北伐失敗後,便決定進行戰略轉移,興師東征,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故土。


收錄日期: 2021-04-20 11:58: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227000016KK0410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