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稱帝失敗 -- 歷史潮流?

2011-12-26 9:21 am
有謂袁世凱稱帝,違背歷史潮流,即有軍力與列強支持,亦必然失敗。試評論此說法。

回答 (3)

2011-12-26 11:20 pm
✔ 最佳答案
並非完全對,因為民國建立不久,國民對共和國的意識並非很強。反而軍力與及地方勢力的支持顯得重要很多,袁世凱稱帝及張勳復辟也是因此而失敗。

http://www.chiculture.net/0122/html/c27/0122c27.html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社會的首次歷史性變革,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首先,這場變革摧毀了清政府的朽敗統治,結束了綿延兩千餘年的專制帝制,而解除專制的鐐銬,則是經濟與社會得以發展的前提。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辛亥革命不愧為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所邁出的重要步伐。
  其次,辛亥革命又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思想啟蒙運動。共和制度的存在,雖然為期短暫,但共和的觀念已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認識到皇帝並非永恆的。以共和國取代清帝國,無疑是巨大的進步。正是這樣,後來的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就只能以失敗告終。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3/63c/63c01/63c0101.htm
洪憲帝制與護國運動
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後,進一步圖謀恢復帝制,並親自導演了一場至今仍受人唾罵的醜劇──洪憲帝制。
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強迫國會選其為正式大總統,不久又進一步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以擴大總統的權力。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後來更製造輿論,鼓吹中國只適宜君主制度,又組織群眾請願,擁戴他為皇帝。公元1916年元旦,袁世凱正式稱帝,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以洪憲為年號。
袁世凱的稱帝,激起全國人民的義憤。孫中山再度號召各省討袁,雲南都督蔡鍔首先宣佈獨立,組織「護國軍」出師進討,各省也先後響應。袁氏的親信見勢頭不對,紛紛倒戈相向。袁世凱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便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被逼撤銷帝制,並於1916年6月鬱鬱而死。「護國之役」終於取得了勝利。袁世凱的洪憲帝制,從此被人譏為「八十三日皇帝夢」。
「出賣」是一種「絕技」,這「絕技」在清末民初被袁世凱應用、發揮得淋漓盡致。袁世凱首先在戊戌維新時背棄了維新派,獲得清廷守舊勢力的信任;辛亥革命後,他左右逢源,出賣清室,脅迫清帝退位,取得臨時大總統之位;自己掌權後,又殺害、鎮壓革命黨人,出賣了革命;1915年,他為了取得日本的支持,和日本簽訂了幾可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出賣了中國。他的手下也不讓其專美,在全國倒袁聲中,臨陣倒戈,出賣了袁世凱,使他的皇帝夢只能維持八十三天。袁世凱見自己所訓練出來的手下如此「青出於藍」,不知會否「含笑」於九泉之下呢?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3/63d/63d01/63d0101.htm
張勳復辟始末
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臨時約法》與國會得以恢復。袁世凱的手下段祺瑞被任為國務總理。後國會又補選袁世凱另一手下馮國璋為副總統,他和段祺瑞分別控制直、皖兩派勢力,彼此勾心鬥角。時中央政府實權為段祺瑞所掌握,黎元洪手中無兵,乃聯馮以制段,於是中央政府遂出現「府(總統府)院(國務院)之爭」。列強亦介入其間,日本扶植段祺瑞,英、美等支持黎元洪、馮國璋。1917年,日本鼓動段祺瑞政府對德宣戰,段祺瑞想以武力脅迫黎元洪和國會同意參加歐戰案。黎元洪便於5月將段祺瑞免職,段祺瑞則令屬下各省督軍宣佈獨立,並在天津設「獨立各省總參謀處」,擬進兵北京。
黎元洪因情勢危急,乃電召安徽督軍張勳入京調停。1917年6月,張勳率軍五千北上,路過天津時曾與段祺瑞磋商,段祺瑞欲藉張勳之手解散國會、驅逐黎元洪,因而對之佯示支持,極力慫其入京。張勳遂在天津通電迫黎元洪解散國會,旋即擁兵入京。7月1日凌晨,張勳、康有為等迎清朝末帝溥儀出御太和殿,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張勳受命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北京城重掛前清黃龍旗。此乃民國建立後第二次恢復帝制,史稱「張勳復辟」。
宣統復辟稱帝時,黎元洪逃入日本使館,一面電請馮國璋代總統之職,一面被迫重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段祺瑞見國會已解散,黎元洪已被驅逐,遂轉而出兵反對復辟,自任討逆軍總司令,率兵進攻北京。7月12日,段祺瑞率軍入京,張勳遁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退位。此次復辟僅歷時十二天即告夭折。
2012-01-04 7:14 am
我不同意此說法。

袁世凱在稱帝前,積極爭取列強的承認和支持。因為列強在中國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均有重大的影響,若統治者得不到列強的認可,他們的統治權力將大受限制,施政甚至難以實行。正因如此,袁世凱在稱帝前,極力爭取列強支持,以獲取更多的執政資源。他又製造社會輿論,授意古德諾發表文章,「由專制一變而為共和,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之結果也」,慫恿楊度等組織籌安會,實行「洪憲帝制」。沒多久,袁世凱稱帝失敗,於1916年3月宣布撤銷帝制,「洪憲帝制」歷時83天便告終結。我認為袁世凱稱帝失敗是因為列強不支持,將領紛紛倒戈相向多於違背歷史潮流。 列強當初支持帝制運動,但後來列強認為帝制運動釀成動亂,損害各國在華利益,於是表示反對帝制運動,而且暗中援助反袁活動,以便乘亂謀取更多利益,使反袁勢力得以擴大。列強在中國政治有重大的影響力,袁世凱失去列強的支持,令他失去軍事的支援,向外國借款不果,財政拮据,袁世凱最終也在列強的迫使下撤銷帝制。 袁世凱一開始也有北洋軍支持,是因為袁世凱的勢力強盛,各個將領都不敢違抗袁世凱的命令。但他們明白當袁世凱上皇帝後,權位只會世襲給兒子,他們便無法繼承,於是不再支持袁世凱,不替袁世凱鎮壓反對力量,紛紛倒戈相向。袁世凱失去親信段祺瑞、馮國璋等的支持與幫助,眾叛親離。袁世凱受到徹底的孤立,敗局已成。 雖然民國成立後,國人普遍反對帝制,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已是大勢所趨,袁世凱稱帝是完全違反歷史潮流,是招至失敗。但如果袁世凱一直得到列強的支持,軍事和財政上支援袁世凱,他的親信不離棄他,協助他對抗反袁勢力,即使袁世凱是多麼的違反歷史潮流,國民也要在列強的壓力下,軍事的威脅下,都要支持復辟帝制。如果如此,袁世凱就不會稱帝失敗,因此我不認同「有謂袁世凱稱帝,違背歷史潮流,即有軍力與列強支持,亦必然失敗」的這種說法。
參考: me
2011-12-27 12:14 pm
002完全對,但你是否應付考試?考試只能全部認同/完全反對?不能局部認同?
我當年都有這題目,但答案忘了,大約寫了1個
同意.中國自傳說史的夏朝起,經歷幾千年的帝制,中央集權,獨專儒術,古代既能開拓疆土,人口繁盛,但元朝開始給蒙古族統治,已證明漢人的人口優勢在減弱.而清朝中衰,在很多重要戰爭括鴉片戰法、英法聯軍之役慘敗,加上甲午戰爭,令人驚歎日本的明治維新空前成功,已經脫胎換骨,反而此消彼長,中國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很多學者慢慢接受西方憲政思想,包括教育,紛紛提出洋務運動,在宗教、造船、武器、絲綢,都引入外國管理手法,還設入各國總理事務衙門,但不簽條約,都不肯全面通商,國民早就對清朝失望,又對西方制度不了解,就覺得帝制無法保障百姓生活,加上西方船堅炮利,令中國人由「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失敗後,想全盤採用西方制度,無論適不適合.
袁世凱違背中國大部份學者的意願,又不肯交出兵權,違背歷史潮流,軍力都是民心之一,有私心/不能民心的皇帝,只會給反對,何況當日袁世凱為得日本等西方列強支持,簽訂《21條》,都給很多人認為是漢奸、買國賊,再次違背公眾利益,但他卻因為《21條》而強說帝制適合大勢,加上張勲復辟,都是令局勢更亂,導致軍閥割據萌芽,而對民生無幫助,所以失敗是遲早的事.
有專家戲稱,宋朝大臣與皇帝坐而論道,明朝是站而論道.清朝是跪而請旨.所以,皇帝在清朝被推翻了,都跪而請旨了,接下去得鑽地下了。http://www.wenhuazuowenwangbbs.com/simple/?t5576.html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25: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226000051KK000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