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杜甫

2011-12-25 5:41 pm
我想要《春望》 杜甫 嘅 寫作背景、全詩內容、詮釋及欣賞!!!Thx!

回答 (4)

2011-12-25 8:51 pm
✔ 最佳答案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最有名的大詩人之一,與李白合稱“李杜”。他的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最擅長古體詩和律詩。 【字句淺釋】 題解:此詩表現了詩人愛國念家的深厚感情,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篇。春望:春天所望之所見。國破:指安史亂軍攻下唐都長安。驚心:心神為之震撼。烽火:戰爭中的警報信號。家書:家信。白頭:頭上白髮。渾:簡直。不勝:禁不起。簪:即簪子,古人用來束髮或作裝飾。 【全詩串講】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不改。城郭春景,遍地樹長草深。
感傷時勢,花兒也都落淚;悵恨別離,鳥兒也會驚心。
春來三月,戰火仍然未斷;消息阻隔,家信價值萬金。
發愁搔頭,白髮越搔越短。稀疏寥落,簪子都難別緊。 【言外之意】 公元756年六月叛軍攻下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隻身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俘獲,帶到長安,但因官職卑微而未被囚禁,次年三月寫下此詩。 春望所見何物?大好河山未改而國破家離,都城殘敗、遍地亂草、樹木空自淒青。首聯寄情於物、托感於景,詩情曲折、工巧自然,出手不凡。次聯進一步把感時恨別而墮淚驚心的感情寄託於本來是喜心悅目的花鳥身上,更顯出作者心中情感之強烈。戰爭連續到次年三月,造成音信不通、消息斷絕,此情人人能解,因此“家書抵萬金”極易引起讀者共鳴,宜其成為千古名句,流傳至今。心中愁悶便頻頻搔首,乃至發落稀疏、新發短淺,連簪子都幾乎要別不住了,足見憂愁之深長不斷。且於家國之恨外,又見白髮衰落、老之將至,更增一層垂暮之哀。 杜甫留下的詩作中,為後人推崇、傳誦的有許多是感時傷亂的作品,特別是那些表現作者仁愛之心和真摯之情的名篇。仁愛與真情永遠是產生優秀詩歌的源泉,也是歷史用以造就聖賢和明哲的兩大元素。

2012-01-11 21:42:32 補充:
這是一首感傷時局的詩!
春天本是個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的季節,但是在歷經戰爭所帶來的各種痛苦------顛沛流離,飢荒,生離死別後,它所代表的意義已經全然不同了!
這首詩是杜甫被賊軍擄獲,送到長安城的第二年所寫的!

2012-01-11 21:43:29 補充:
我們由這首詩中,更能知道當時人民對戰爭的痛恨,對國都殘破的感慨和對親人的掛念,所以這首詩能反映當時的民心,使讀者有更深的體會敘述與家人消息隔絕,久盼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感歎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而更添悲哀,也反映杜甫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2012-01-11 21:44:41 補充:
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了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杜甫感嘆時事和深恨離別,當時杜甫面對破碎的河山,荒蕪的城垣,睹物傷懷,寓情於景,雖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但因戰爭的因素使杜甫感嘆起時事和深恨離別,因此他把這種感情賦予眼前的景物,用了擬人法,說花朵因傷時而流淚,鳥兒因恨別而驚惶不安。 因為國破家亡,離亂傷痛,年紀老邁,杜甫憂國憂民頭上的也因憂心而變白髮。烽火遍地,國都殘破,家書不通,眼望面前一片荒涼的景物,使杜甫傷痛不已,不禁搔首躊躇。在搔首之際,竟發覺頭髮稀疏,幾乎連簪也插不下了,這便是詩中「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句,句中充分地表現出杜甫在國家動亂中的憂慮。

2012-01-11 21:44:47 補充:
放眼所見的景物和春天的花鳥,更令他倍添愁思,加上烽火遍地,家書不通,使他十分想念遠方的家鄉,所以詩中充滿著傷感的情緒。

2012-01-11 21:45:35 補充:
這首詩也是杜甫淪陷長安時所作,在詩中可以輕易察覺杜甫對於家國遭劫的沉痛憂思。首聯用簡單的描寫傳神的刻畫出唐代在安史之亂後的殘破景象,國家衰敗了,唯一完好的居然只有江山未改,隱喻著除了江山之外,其他的社稷民生已被破壞殆盡,春日的城應該是人潮如織,熙熙攘攘的熱鬧景況才是,卻只長滿了茂盛的雜草灌木,說明了唐代原本豐衣足食的社會遭到了多麼沉重的打擊。



  頷聯則藉著原本不知人事的花鳥來強調對於時局的悲慟心境,突顯「感時」與「恨別」的怵目驚心,連花鳥尚且如此,身在戰禍中的人類感受恐怕更深重了。

2012-01-11 21:47:32 補充:
第一句到第四句,杜甫先寫說因為國破亡了,所以只有山河還依存在;而春天雖然已經來到,草木也長得很茂盛,但那卻是因為國家破亡了,沒有人可以修剪的緣故。再接著寫他站在高處看到了美麗的花兒、和輕脆的鳥叫聲,可是心裡卻一點都不覺得愉快,因為這些雖然都是美好的事物,可是以他現在的情況,他反而覺得更加的悲傷。由這四句看來,我們便可以深刻的感覺杜甫心中的感慨,和城市受到戰爭破壞的景象。

2012-01-11 21:47:39 補充:
最後的四句,杜甫則充分的說出了戰亂中人民的心聲,和自己對國家的憂慮。在戰時,一封家書往往要好處個月才能收到,甚至根本就收不到,因此在那樣的環境裡,要是能收到一封家書的話,真的比得到千萬的黃金更令人高興。最後兩句,杜甫說自已白頭髮已經愈抓愈少,都快要插不上簪子了,這是因為杜甫他對國家非常的憂慮,對親人非常思念的緣故。

2012-03-14 20:38:34 補充:
三個都好好!加油啊!三位!
參考: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5/7/31/45886.html, 這首詩,我們大致可以將它分為兩部分來看。首先是前面四句,這個部份,杜甫描寫的是他站在高處所看到的春天景象;接下來的四句,他便開始敘述當他看到眼前這片景色時,所引發的感觸。, 這首詩,我們大致可以將它分為兩部分來看。首先是前面四句,這個部份,杜甫描寫的是他站在高處所看到的春天景象;接下來的四句,他便開始敘述當他看到眼前這片景色時,所引發的感觸。
2016-09-10 6:49 am
據說,這個詩是說唐朝時的一個戰爭,令唐朝跌倒起不來,那個戰爭就是安史之亂
2011-12-25 8:28 pm
春望 杜甫 (唐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詩雖然山河還在但國家殘破,儘管春歸京城卻草木叢生。可怕的戰亂使我無比痛苦,看見美麗花兒會迸出淚水。和妻兒離別叫我萬分怨恨,聽到悅耳的鳥鳴聲也暗自心驚。如今已是三月,戰火依然不停,交通完全隔絕,家信要值萬金。愁白了的頭髮越抓便掉得越快,稀疏短髮連簪子都已插不穩。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體裁: 五言律詩朝代: 唐【分析作品】  這首是五言律詩,是杜甫在唐肅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三月所寫的,那時他被安史叛軍所俘虜,困居長安。當時長安淪入安史之手,雖然山河依舊,但已物是人非。放眼所見的景物和春天的花鳥,令他倍添愁思,加上烽火遍地,家書不通,使他十分想念遠方的家鄉,所以詩中充滿著傷感的情緒。  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了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作者感嘆時事和深恨離別,當時杜甫面對破碎的河山,荒蕪的城垣,睹物傷懷,寓情於景,雖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但卻使作者感嘆起時事和深恨離別,因此他把這種感情賦予眼前的景物,說花朵因傷時而流淚,鳥兒因恨別而驚惶不安。  因為國破家亡,離亂傷痛,年紀老邁,杜甫頭上的白髮也越來越稀少了。烽火遍地,國都殘破,家書不通,眼望面前一片荒涼的景物,使杜甫傷痛不已,不禁搔首躊躇。在搔首之際,竟發覺頭髮稀疏,幾乎連簪也插不下了,這便是詩中「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句,句中充分地表現出杜甫在國家動亂中的憂慮。  此外,我們在看這首詩時,更能知道當時人民對戰爭的痛恨,對國都殘破的感慨和對親人的掛念,所以這首詩能反映當時的民心,使讀者有更深的體會。這是一首感傷時局的詩!
春天本是個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的季節,但是在歷經戰爭所帶來的各種痛苦------顛沛流離,飢荒,生離死別後,它所代表的意義已經全然不同了!
這首詩是杜甫被賊軍擄獲,送到長安城的第二年所寫的!【注解】:

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

2、感時:因感歎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3、渾:簡直;不勝:不能,禁不住;「勝」音「ㄕㄥ」。

4、不胜簪:因頭發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5. 這首詩是杜甫在西元七五七年三月,也就是他身陷於長安時所作的。

6. 「城」指的是長安城當時被叛軍佔領;「草木深」則暗示著人煙稀少。

7. 這兩句將「花」和「鳥」都擬人化,把它們寫成有知覺的東西;因為欣賞花鳥原本是美好的事情,但在這裡,觸景生情,花和鳥反而使人傷悲。

8. 家書:家信;抵:值得。

9. 渾:簡直;不勝:不能,禁不住;「勝」音「ㄕㄥ」。10.感時:感傷時局。
11.恨別:悲恨離別。
1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二句互文,意謂因感時恨別而對花落淚,聽鳥驚心。
13.烽火:這裏借指戰爭。
14.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一個春天過去了。 連:連續。三:泛指多數。
15.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
16.白頭搔更短:白頭發越抓越少了。 白頭:白頭發。 搔:抓,撓。
17.短:少。
18.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渾:簡直。欲:將要;就要。不:禁不住。19.勝:能承受。簪:用來綰住頭髮的一種針形首飾。古代男子束發,所以用簪。單字:20.國:國都,即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21.破:被攻破。
22.深:茂盛;茂密。

2011-12-27 01:11:24 補充:
作者生平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生於中國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唐朝現實主義詩人。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因為他搭草堂居住在長安城外的少陵,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一位詩人「杜牧」區別,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
2011-12-25 6:07 pm
春望
本詩選自《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這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安所作的。“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州(現在陝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困居長安。該詩作於次年三月。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書名: 春望作者: 杜甫類別: 詩詞、五言律詩朝代: 唐題材: 詠懷詩體裁: 格律詩
原文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韻譯  故國淪亡,唯有山河依舊。春光寂寞,荒城草木叢生。  感傷時局,見花難禁涕淚。悵恨別離,鳥鳴每每驚心。  愁看烽火,早有陽春三月。一信萬金,家中音訊難得。  愁緒纏繞,白髮愈搔愈短。頭髮稀少,幾乎不能插簪。現代文譯文  國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滿目淒涼,到處草木荒深。感傷時對花落淚,聽鳥鳴驚心。戰火長時不息,一封家書都極其珍貴。愁白了的頭髮越搔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2011-12-25 10:10:32 補充:
注釋
國:國都,即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長安城,當時被叛軍佔領。
感時:感傷時局。
恨別:悲恨離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二句互文,意謂因感時恨別而對花落淚,聽鳥驚心。
烽火:這裏借指戰爭。
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一個春天過去了。 連:連續。三:泛指多數。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
白頭搔更短:白頭發越抓越少了。 白頭:白頭發。 搔:抓,撓。
短:少。
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渾:簡直。欲:將要;就要。不:禁不住。勝:能承受。簪:用來綰住頭髮的一種針形首飾。古代男子束發,所以用簪。

2011-12-25 10:12:34 補充:
題解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八月,杜甫從鄜州(現在陝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淒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曆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2011-12-25 10:15:00 補充:
賞析1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裏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寫出了事物睹物傷情,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

2011-12-25 10:15:33 補充:
賞析2
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歎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髮,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

2011-12-25 10:16:11 補充:
賞析3
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2011-12-25 10:16:34 補充:
賞析4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2011-12-25 10:17:08 補充:
賞析5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2011-12-25 10:17:30 補充:
賞析6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2011-12-25 10:20:16 補充:
對不起,我的回字數過多。

2011-12-25 10:23:40 補充:
不能再補充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04: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225000051KK001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