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哪一項施獻最大

2011-12-24 7:20 pm
秦始皇哪一項施獻最大.................

回答 (8)

2011-12-24 7:59 pm
✔ 最佳答案
秦始皇的簡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全稱秦始皇帝,姓嬴,名政,以趙為氏,為秦莊襄王之子。嬴政因為在趙國出生,又叫做趙政。秦始皇13歲即王位,39歲統一中國,建立秦朝,稱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位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的功過「資料性分析」

經過在網上找到的資料,大部份對秦始皇的好壞有這樣的看法

好:中國、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作出重大貢獻陪審團

壞:公元前 221 年統一六國、建立中國後,至公元前 207 年,共十五年統治其間,殘暴不仁,百姓死傷無數。

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朕是始皇帝
功:確立版圖← 統一六國

開拓邊疆 ← 北逐匈奴 進佔百越

開拓交通←方便軍及政令傳遞← 築馳道通靈渠

集權中央←廢封建 行郡縣← 提高皇權

促進文化民族交流← 統一: 文字 .度量衡 .貨幣

不體恤人民,是一個暴君
過:力役繁重→ 修築長城 築阿房宮

濫用民力 勞役人民→ 代匈奴 平百越 百姓疲於奔 命

刑法苛刻→ 一人犯法,同伍受罰

備受監視
箝制思想→ 焚書坑儒 限制閱讀
秦始皇的功過

橫掃六合一天下,建立秦朝都咸陽;
自定稱號始皇帝,想傳萬世壽而昌;
建立中央集權制,御史、太尉和丞相;

廢封建,行郡縣,三十六邵設官長;
築長城,固國防,一貨幣,圓中方;
統一文字度量衡,修建馳道達四方;
焚書坑儒賦役重,濫用民力建阿房;
爆發農民大起義,殘暴統治二世亡。

他們認為秦始皇是功過相抵


希望幫到你
草莽英雄 上


2012-01-27 3:37 am
統一文字la;)).
2012-01-26 8:24 pm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劃時代人物。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也是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第一人。他一生並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 ,對於中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對於中國版圖之確立、對於中國民族之傳承 ,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對後世的中國和世界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

統一文字
我國的文字起源甚早,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文字異形」的現象,同樣一個字,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寫法。秦統一後,文字紊亂不僅妨礙文化交流,而且給朝廷政令的下達和地方資訊的傳遞,造成了很大困難。
針對這種情況,秦始皇接受李斯 的建議,採取了「書同文字」的措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對「六國文字」進行整理,規定以秦國原來的文字為基礎,廢除與秦文不合的文字。此外,他還下令簡化字形,將小篆作為規範文字 ,並以李斯的《倉頡》、趙高 的《爰曆》和胡毋敬的《博學》為範本,在全國推廣。後來程邈改進的隸書比小篆更容易書寫,很快風行起來。
從此,小篆和隸書成了全國通行的字體 ,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12-01-26 15:13:33 補充:
如果秦始皇沒有統一文字,恐怕我們現在的文字還不一,這會令我們有困難去解讀篇章呢!
參考: Don't ask me
2012-01-22 6:38 am
-----書同文[[統一文字]]
2012-01-17 5:33 am

卞和獻寶  
楚國有一位叫卞和的慧眼玉工,在菁山下發現一塊稀世璞玉(被礦石包著的寶石),異常驚喜,立即向楚厲王獻寶。厲王令玉工鑑別真偽。玉工說:『不是寶物,是石頭。』厲王氣怒,判卞和欺君,行重刑,割去他的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不畏死,決然重去獻寶。武王令玉工再作鑑別,依然斷定是石頭。武王激怒,再判酷刑,割去他的右足。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抱玉璞在荊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乾了繼續哭出了鮮血。成了轟動全楚國朝野的冤情大案。文王聽說後,派專人用車把卞和和玉璞一同接進朝裡,在令高級玉工琢磨璞玉作進一步鑑定,結論是:天下難得的至寶。於是命名為『和氏璧』。(請思考:卞和激烈手段想證明什麼?值得嗎?)
寶璧失盜  
後來楚威王感念丞相昭陽屢建奇勛,勞苦功高,把和氏璧賞賜給他作酬勞。一天,昭陽在湖畔樓閣上大宴賓客,命侍從取出和氏璧讓賓客觀賞大飽眼福。當賓客們被五光十色的和氏璧映得眼花撩亂如痴似醉的時候,忽聽有人喊到:『快出去看啊!湖中大鯉魚正出現,在水面上跳龍門呢!』隨著喊聲昭陽和賓客們便不約而同地跑去憑欄觀魚,就在這時和氏璧便失盜了。盜賊逃往趙國,以五百金高價賣給宦官繆賢。繆賢非常高興,特意令名匠製作了一個精美的木匣珍藏著。後來被趙惠文王知道了,要繆賢獻出寶璧,繆賢矢口否認有過此事。後趙惠文王出外打獵,出奇不意,突入繆賢宅第搜查出和氏璧。繆賢畏懼趙王問罪,要逃往燕國避難。後來受門客藺相如的規勸,袒露臂膀去趙王面前請罪,趙王赦免了他。
完璧歸趙  
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楚國至寶和氏璧,謀劃用割讓十五座城池作幌子騙取這寶物。趙惠文王明知秦昭王言不會守信,但又不便輕易拒絕,一旦抗拒又恐在外交上輸理。後滿朝文武出謀劃策選賢任能,最終推舉智勇雙全的藺相如為全權代表,攜帶和氏璧去與秦王周旋。果然沒出所料,當秦王把和氏璧捧在手裡後,大加贊賞興奮異常,可絕口不提十五城的事。藺相如見機生智,用『璧有瑕疵,願為大王指點』的妙語,將璧騙回手中,便大義凜然,怒目秦王,慷慨陳詞:大王如不立約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恃權勢施王威,要強行攫掠,臣願與璧同歸於盡,讓秦王失信於天下。邊說邊端璧作出要人物同亡的撞柱英姿。秦王面對眼前一觸即發的緊迫情勢,只得哭笑不得地作罷,最終藺相如得以完璧歸趙。(請思考:秦國憑什麼要豪取趙國寶物?)
秦統一六國後,終於得到了那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秦王命丞相李斯親手撰寫上『授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又命玉工名匠孫壽鐫刻成國璽,雕鑿出龍虎把紐。玉璽琢成後,秦皇便明號大詔天下,從此行施帝王的權力傳達聖旨都要加蓋上玉璽。後來歷代君王把這方玉璽當成王權的象徵,是繼君位傳王權的神聖信物,也是篡位奪權必爭把柄。秦亡後,子嬰把玉璽獻給漢高祖劉邦。至漢平帝時王莽篡漢,皇太后氣怒之下把寶璽狠勁投向王尋和蘇獻,結果玉璽被摔碎一個邊角(後來用金塊鑲嵌起來,見《後漢書》。)到東漢光武帝時,在宣陽重新得到這塊傳世玉璽。(請思考:傳國玉璽給中國政治帶來何種影響?它是工具?還是目的?得到它有意義嗎?)
崖門失璽  
漢靈帝時十常侍叛亂,劫持少帝逃出北邙,待平定叛亂後,回宮發現玉璽已經丟失。漢末董卓篡權,諸侯紛紛出兵保護漢帝,義師攻進洛陽後,孫堅部下士兵發現大殿南井下有五彩光環閃爍,報告了孫堅,堅令士兵下井,打撈出一具貴婦屍首,工女裝束,脖子下掛一只錦囊,打開錦囊取出一只用金鎖鎖著的朱紅匣子,啟鎖開匣,發現一金光四射的寶物,經人鑑定,正是原來失落的傳國玉璽。孫堅得玉璽後,喜出望外。自認是天賜王權,於是背棄了擁立漢帝的誓約,偷返江東圖謀帝王霸業。孫堅死後,他的兒子孫策投靠了袁術,後來孫策藉口渡江救難省親,用國璽作抵押,借了袁術的三千五百兵馬。袁術得到玉璽後,更滋長了篡權稱帝的野心,暗地理封號稱帝,不久兵敗身亡。玉璽又被手下大將徐繆劫掠去了,奔往許昌獻給曹操。此後在帝王手中一值傳到南宋祥興三年(公元1279年),元代大將張弘範攻陷崖山(今廣東新會縣境內),南宋左丞相陸秀夫帶少帝和傳國玉璽投海而終,南宋滅亡,歷史上稱為『崖門失璽』。從此國寶失傳。
2012-01-11 3:01 am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8月11日),嬴姓趙氏,名政,又稱趙政,後世俗稱嬴政。自稱「始皇帝」,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後經秦滅六國之戰統一中國開創秦朝,成為中國首位皇帝(不含追尊皇帝),於13歲即王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重用李斯、尉繚,39歲統一六國建立秦朝,50歲出巡時駕崩。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權專制社會中央集權體制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秦朝的建立對2000年的中國帝制歷史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
身世秦王政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在趙國邯鄲,「名為政,姓趙氏」。 據《史記·卷006·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政是秦莊襄王子楚與趙姬所生。但《史記·卷085·呂不韋列傳》記載,始皇帝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大興土木秦始皇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主要是為了國家的安全和建設,同時也為了秦始皇個人的榮譽,他興建了一個又一個龐大的建築工程,這也給當時的國民帶去了繁重的徭役負擔。秦朝最為著名建築當屬萬里長城。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了北築長城工程,修建長城的目的是為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長城的首要作用是利用烽火台預警。但長城不僅用於防禦,蒙恬改造過的長城又是一個可以進攻的體系。秦始皇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守備胡人的長城連結起來並擴建,修筑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堪稱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巨大的軍事工程。為了修建長城,秦國每年徵發民夫四十餘萬, 施工又多在蠻荒偏遠之地,民夫死者不計其數,據《史記》所述,民夫的屍骨填平了溝壑。此外,與現代留存的明長城相比,秦長城的工程規模遠遠不及,只是將秦、趙、燕舊有長城接駁為一體。秦始皇進行了大範圍的國家交通建設。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京師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西方道、秦棧道及秦直道。這之中秦直道最為著名,它從帝都咸陽城開始,直道綿延向北,一直通到大漠深處的九原,全長700多公里,堪稱兩千多年前的軍用高速公路。秦直道所過之處,地勢險惡、人跡至今罕至,但它劈山填谷,甚至越過海拔1800米的子午嶺而不迴避,在今天陝西省北部的大山中,直道的遺迹依舊清晰可見。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還修築了靈渠(大運河)。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建成於前219年(始皇帝二十八年)至前215年(始皇帝三十二年)間。靈渠溝通了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此項工程現在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秦始皇修建了大量華麗的宮殿。在統一六國之前,秦王已經有了不少宮殿。。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旋即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為其前殿名),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7](虛數,表明人數眾多)。雖然有人聲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這個數量仍然是驚人的(特別是相比於當時全國總人口數,一說當時總人口不過2500萬)。據說,阿房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裡面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 《史記·卷006·秦始皇本紀》上描述說,僅一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台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 但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的考古工作發現,阿房宮從來就沒有建成. 僅是完成地基而已。至於阿房宮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也沒有一個權威的說法。除了阿房宮以外,秦始皇還興建了興樂宮、梁山宮等等。據《三輔舊事》記載:秦國有「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據《史記·卷006·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另外,「咸陽之旁二百里內」還有「宮觀二百七十」。有宮殿就要有美女,在滅六國時,就把所有各國的美女都擄掠來放在所建造的宮殿之中。秦始皇的另一個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驪山墓,也就是秦始皇陵。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歷時三十餘年,每年用工據說也是七十萬人。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以水銀合金為陸地,滿布機關,從上空看,像秦朝時國家的版圖。而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2011-12-26 8:55 pm
改革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發展有巨大的影響。 中央政治體制 。皇帝掌握最高的政治、軍事權力。皇帝之下是「 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輔佐皇帝處理軍務;御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九卿」分別主管宗廟禮儀、國家外交、中央財政等方面的政務。國家體製 ,其最為重大的舉措就是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從而加強了君主的集權。在討論國家體制時,李斯反對歷史上的分封制,認為周朝因為分封制,將子弟封到各地為王,天子無法有效控制,幾代之後,關係疏遠,最終致使周朝分崩離析。秦國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裡。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的手裡。秦始皇支持並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郡,郡下設縣,縣以下依次是鄉、亭、里、什、伍。這樣,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以皇帝中央為核心的、由中央直至地方的中央集權的官僚體系,全國被置於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法家 治國理念,他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全國統一的法律。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制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秦朝還要求官吏必須通曉法律,人民需要向官吏學習法律,所謂「以吏為師」。經濟 ,秦始皇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包括以農業生產來評估官吏之表現,以及鼓勵開闢荒地,鼓勵私田制以增加國家收入。比如,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秦始皇下令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文化 ,秦始皇指示李斯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頒行全國,「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今天的普通中國人幾乎可以閱讀這些2000多年前的秦簡,因為中國繼承的就是秦的文字。除了漢字的統一,秦始皇還改革並統一了原來混亂的度量衡和貨幣,這些對於中國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在思想 ,秦始皇採用戰國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終數六,因而規定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符傳、法冠、輿乘等制度都以六為數。 統一 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中國其後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和經濟上的統一。根據史書記載,夏朝萬國,商朝千國,周朝八百國,西周後期還有二百國左右,春秋時期一百幾十國,戰國後期形成「七雄」。這些國中之國書不同文、幣不同形、度不同尺、權不同衡、十里尚不同風。而秦始皇則前無古人地在中國大地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的大一統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秦以後,中國人使用的文字源於秦人,中國廣袤的國土是秦帝國的延續,中華民族的統一和融合在秦帝國時期開始形成,中國在政治體制和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無不打有秦始皇的深刻烙印: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建立的文治武功,自此始終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秦始皇一生併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征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於中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對於中國版圖之確立、對於中國民族之傳承,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堪稱「千古一帝」。所謂「功莫大過秦皇漢武」,其意就是指在文治武功方面,歷代君王無秦始皇之右。
2011-12-24 8:52 pm
統一天下。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1/21c/21c25/21c2501.htm
秦始皇在歷史上的作用
關於秦始皇在歷史上的作用,論史者素來評價不一,或尊為「千古一帝」,或貶為「暴君」,真乃言人人殊。觀諸商、周以至春秋戰國之史實,自分治而統一乃先秦歷史發展之大勢,即中國當時必然會由封建割據之狀態而發展成為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而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如併天下、稱皇帝、廢封建、置郡縣、銷兵器、遷富豪、夷險阻、征百越、逐匈奴、築長城、通溝渠、開馳道、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一法度等等措施,對於全國之大一統,對於中國政制之創建、中國版圖之確立、中國民族之摶成,是發生了重大之影響的。可是,秦始皇的專制獨裁、橫徵暴歛、嚴刑峻法、焚書坑儒等暴政,不僅使秦朝在統一中國後只歷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開了中國兩千餘年的君主極權統治,使中國老百姓長期過著難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對於秦始皇作為「暴君」的這一面,則不應隨便為之辯解。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25:3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11224000051KK001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