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來是基於各國軍事實力,與各軍作戰地境的考量;其次有不少地區的國境線曾經變更或存有爭議,因此在畫分受降區時,不以各國國境線為依據。
以前者論,滿洲、東歐各國之作戰皆由蘇軍,而西歐戰場以英、美軍為主,因此在滿洲、東歐、德意志等地,便分由英、美、蘇軍受降。而法國因二戰中損失慘重,軍隊不敷使用,因此其在東南亞之殖民地,則以北緯16度畫分,以北由地近的中國軍隊受降,以南由英軍代為受降。
必需說明的,受降只是作為戰敗國移轉治權的過渡,與日後的領土分配無直接關連。所有領土分配問題,端視和約之締結規定。
2011-12-22 15:53:13 補充:
日本關東軍於二戰末期,其主力部隊已全部抽調到其他戰區作戰,整個關東軍已存殘破的幾個師團,這幾個師團不是新兵,就是戰力不足的部隊,面對大批蘇軍進逼,幾乎無力反擊,因此在幾次戰鬥之後,就幾乎全面崩潰。
孫連仲在北平受降,時間在10月,但8月中旬,蘇軍早已進入東北。且雖然7月時孫連仲已任第十一戰區司令(名義上轄河北),但其轄區大體仍在日軍之手,因此不可能比蘇軍更早進入滿洲。除此之外,孫部受到的命令是接收平津等地,而若其捨平津直奔滿洲,那國民政府可就要冒著平津為共黨的十八集團軍搶先接收的局面,且孫部兵少,究竟能在滿洲接收多少城市,並同時保有關內關外之聯絡線,而不為共軍截斷,這可是大問題。
2011-12-22 15:53:54 補充:
所以要孫連仲貿然挺進滿洲,實為因小失大之舉。
2011-12-22 16:09:36 補充:
我不認為美國主導的盟總會天真的以為,下個命令給蘇軍與日軍,就能將受降權轉移給中國,而且就算日軍願意(事實上以日後的待遇來看,顯然他們會更樂意向中國投降),蘇軍也不會聽令行事。且盟總此舉,將會抵觸美國政府與蘇聯政府在雅爾達達成的協議,這自然會引起美蘇間的外交糾紛。
且如蘇軍也接納了這樣的要求,華軍本身並無力輸運如此龐大軍力進入滿洲,那意謂著美方必然負擔起龐大的軍運重責,而這一運量無可避免地會影響到美軍至北緯38度以南的朝鮮半島及日本的受降事宜,那以美國的角度來說,憑什麼他們要為此負出如此重的責任?且軍隊不是運到定點就了事,部隊進去後,所有補給誰運?是本身運輸能力不足的中國,還是美國?
2011-12-22 17:26:49 補充:
雅爾達密約固然是決定一號命令下達的因素,但這也是就當時盟軍各部所在位置的何理考量。事實上,38度以南的朝鮮半島,美軍前往受降也略微遲延,但蘇軍卻仍只進抵三八線以北,而未逾越界線,究其原因也是尊重條約規定,以免加深美蘇之間的矛盾與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