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首先,滿洲雖然為中國領土,但在二戰期間卻是由滿洲國所統治,因此當時中華民國未實際領有。且滿洲國為軸心國成員,而蘇軍為滿洲國主要交戰對手,因此能在戰後優先進入滿洲。
其次,同盟國為爭取蘇聯對日作戰,已在雅爾達會議允諾以北緯三十八度為美、蘇兩軍的受降界線,而滿洲即在三十八度線以北,屬蘇聯受降範圍。此外,受降區的畫分與國界線是無關的,因此華軍得以被指派前往北緯十六度以北的法屬印度支那受降。
第三,國軍於一號作戰的失敗,使同盟國意識到要解決日軍,減少自身損失,非要求蘇聯參戰不可,因此美、英兩國願意在雅爾達對蘇聯讓步,並力促蘇聯參戰。
第四,就現實面來說,蘇聯根據《雅爾達協定》參戰後,已將軍隊開入中國原屬的滿洲境內,並將在東北之日滿軍擊潰,因此滿洲之日本及滿洲國之軍隊自應向蘇軍投降。更何況假使蘇聯軍隊在戰後直接撤離,以當時的中國軍隊並無法進入滿洲受降(當時國軍主力在西南各省,更兼無海、空運輸能力,如蘇軍不願受降直接撤離,滿洲必然成為權力真空地帶,反易為中共所控制),因此當時的國民政府也允諾蘇軍在東北的受降權。
蘇軍不願撤離的原因在於蘇聯企圖以延長軍事佔領期間,以爭取對華談判籌碼,希圖中華民國政府迅速落實《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且希望中國在東北工礦合作、商貿合作、大連港共管、中東路共管等議題上,取得有利於蘇方的進展。
而就中華民國方面,由於國軍無法迅速進入滿洲,為了避免蘇軍驟然撤出,使共軍趁機奪取滿洲統治權,因此也曾兩度要求蘇軍暫緩撤離(蘇聯因受制於《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無法公開給予中共援助,雖然蘇軍部分將領曾給予共軍幫助,但在外交抗議下,也被蘇聯政府及駐滿蘇軍總部明令禁止)。於是,在蘇聯大使彼得羅夫才會於1946年3月22日面遞中國外長的照會中提到:「滿洲蘇軍,如中國政府未兩次提出其駐留延期問題,原可於十二月完成撤退」。
至於蘇聯撤軍,根本原因在於受降只是臨時性的軍事行動,不論如何,撤軍都是必然之舉。且蘇聯為維護其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利益,也必然要退出滿洲,否則中國根本不可能履行條約義務,而蘇聯所欲求之真正目的,也無法達成。而中國為迫使蘇方履行其條約義務,並避免蘇聯在滿洲擴大其影響力,也積極要求美英兩國介入,而中、美、英三國均以尊重「門戶開放政策」,要求蘇方必須尊重中國主權完整。因此在國際介入的情況下,蘇聯便轉而放棄過多的要脅,於是蘇軍遂全部於1946年5月3日退出滿洲。*
此外,如蘇聯不願履約,其在國際上受到的負面影響將大增,值此美蘇冷戰格局成形之際,對其全球戰略也極為不妥。萬一因此將中國逼向美國陣營,那對蘇聯的戰略布局來說,將極其不利(別忘了蘇聯因二戰損失甚鉅,且美國已有原子彈),所以蘇聯也不願在中國問題上,與美方直接衝突。
*此可參見下引《外交部檔案‧接收東北案節略》:
民國卅四年八月,蘇軍進入東三省後之數日,日本旋即向盟國投降,蘇方於十月一日第一次通知我方稱,蘇軍自十月下半月開始至十一月底自東三省全部撤回蘇境,並派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為全權代表,與中國政府代表在長春會談。我方當派熊式輝將軍為東北行營主任並即為中國政府代表,於十月十日飛長春與馬元帥商談接防及接收東北諸省事宜。
....其後,蘇大使十二月七日來部面告:如果蘇軍在一九四六年一月三日以前完全撤離中國國境,則蘇軍日內即須由瀋陽附近北撤,否則恐不能如期完成撤兵計劃;但恐中國軍隊不能在此短期內到達蘇軍撤退之地區,故如中國政府贊同,似可改為蘇軍自一月三日起自南北撤,在廿天或至多一個月內,完全撤離中國國境等語.....本部乃於十二月廿五日,照會蘇大使,依照中蘇雙方代表在長春會商之結果,中國政府贊同將蘇軍自中國東北諸省撤退完成之期,改定為一九四六年二月一日。......
卅五年一月廿九日及二月一日與二月十九日,曾先後約請蘇大使來部,面詢蘇軍自東北諸省撤退情形均未得要領。本部因於三月六日照會蘇大使,略以前約定蘇軍撤退完成之期-二月一日已過,請轉蘇聯政府,會飭蘇軍即行由中國東北諸省撤退。嗣悉蘇軍自東北某地區撤退時,事前並未通知我方,我預定擔任接防之軍事人員感受重大困難,非法武裝部隊因得乘機騷擾,乃於三月廿一日照會蘇大使轉蘇聯政府電會東北蘇軍自每一地區撤退時,將日期預先通知我方,並對我接防軍隊予已便利。
三月廿二日蘇大使來部面遞照會,略以東北蘇軍自商定兩次延期撤退後,因冬季條件及氣候不佳,蘇軍撤退乃受阻礙;但三月間氣候轉佳,蘇軍已自瀋陽、撫順,及其他地區撤退,至遲於四月底撤退完畢。本部於三月廿七日照復蘇大使,對於蘇軍於四月底由東北撤退完畢一節,表示同意。並請蘇政府會飭蘇軍將其自各地撤退之日期通知我方,並對我接防部隊予以便利。蘇大使於四月三日照會答復,允予照辦。五月四日本部再照會蘇大使,請查覆蘇軍由我東北諸省撤退情形。蘇大使五月廿三日照復,蘇軍自滿洲之撤退。業於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全部完成。
2011-12-21 14:34:31 補充:
字數已達限制,無法補充,就此回復於下。
2011-12-21 14:41:58 補充: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締約國,事實上都沒有完全履行條約,因此中方說蘇聯違約是實,蘇方控中方違約,也是事實。
對於蘇聯來說,他們與中華民國政府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完全是基於自身利益考慮,根本不在乎中共死活,所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署之前,中共完全不知情,且在條約履行的密月期內,中共的發展也因此受到沉重打擊。
對於蘇聯而言,中共只是他們在中國可用的籌碼而已,如果他們在國民黨手上能拿到令其滿足的利益,他們是可以輕易地出賣中共的利益。但必須說的是,蘇聯深知要從國民黨拿到他們渴望的利益,先決條件是中共不能消失,且必須是一個隨時可拿來交換的籌碼,並在萬一無法滿足蘇聯時,提到檯面上對抗國民黨政府的工具
2011-12-21 14:48:34 補充:
美國在外交上曾多次明確地向蘇聯表達抗議,並在國軍輸運東北的軍事行動中,給予海空軍的支援(中國當時並無足夠的運輸船艦與運輸機,許多部隊的轉運都是靠美軍的幫助),因此說美國未在此出力,這是十分大的錯誤。
其次,美方在華北一直有駐軍,直到1949年中才自青島撤出最後一批美軍海軍陸戰隊,因此由美方出面要求蘇聯撤軍,在道理上頗站不住腳。
2011-12-21 14:54:25 補充:
蘇聯明令禁止蘇軍給予中共軍隊援助,因此舉凡以中共軍隊番號──十八集團軍,在東北活動者,都不為蘇軍所支持。起初由於蘇聯此時亟望中國政府與之達成各項協定,因此嚴令蘇軍不准接濟共軍,以免談判成為泡影。但當蘇聯所求與中國的不完全履約,而讓蘇聯開始轉而允許蘇軍接濟共軍(林彪等人則以組織民主聯軍的形式,佯裝為地方游雜部隊,獲取蘇聯暗中接濟),以為籌碼,並作萬一談判破裂時之備案。
2011-12-21 18:14:41 補充:
至於劫掠戰利品的部分,蘇聯政府認定「蘇聯政府對於日本在中國東北各省企業之曾為關東軍服務者,均認為係蘇軍戰利品」(出自《外交部檔案‧關於東北工礦開發案‧外交部致蘇聯駐華大使館關於東北敵人企業處理問題備忘錄》)
2011-12-21 18:15:26 補充:
且據美方轉來蘇聯外長回覆英國電文:
蘇聯政府認為在滿洲為日本關東軍服役之日本企業,係擊潰關東軍之紅軍之戰利品,此係依照蘇聯、美國、英國於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八日與保加利亞,一九四五年一月廿日與匈亞利所締結之停戰協定中,「戰利品」一字之定義。
此項日本資產既屬諸紅軍軍事戰利品,蘇聯政府不能同意英國政府之見解,以為此項資產應用以抵償其所在國家之日本賠償額。
關於大函所提出之日本賠償問題,蘇聯政府並不反對設一盟國間之日本賠償委員會,以處理參加對日戰爭各國賠償分配問題。
2011-12-21 18:16:07 補充:
蘇聯政府認為:一切日本資產應包括於賠償範圍之內,按一九四五年七月廿五日波茨坦宣言之條款,此項賠償範圍,應及於動產,包括武裝、船舶、運輸工具、工業會社、設備、戰略原料、庫存黃金、貴金屬、外匯、證券及其他。
但日本原來於領土內或其佔領區內之資產,其如上述屬諸軍事戰利品範圍之內者,則不能列於賠償之內。
(出自《外交部檔案‧關於東北工礦開發案‧王世杰電翁文灝請檢送有關蘇軍自撫順煤礦及其他工廠拆走機器設備詳細情形及資料由‧附件》
2011-12-21 18:20:13 補充:
據上引文可知,蘇聯認定其在東北拆搬之工廠器具,乃其戰勝日本、滿洲國之合法戰利品(但此等說辭不為美、英等國接受),且蘇聯政府認為蘇軍的行為,是合乎1944年10月28日英、美、蘇三國與保加利亞,1945年1月20日與匈牙利所締結之停戰協定中,對於戰利品的認定,因此蘇軍有權在滿洲拆搬「日本在中國東北各省企業之曾為關東軍服務者」的設備與工廠機具。
2011-12-21 18:23:45 補充:
當然對此英美等國都無法接受蘇方的說辭,於是有以下電文:
關於東北問題,昨晚(1946年3月5日)美外長再致文蘇政府,內容如下:(1)二月九日致文迄未准覆,但據中國覆文,蘇政府認日本在東北曾供應日軍之企業為蘇軍戰利品,美政府對此見解不能同意。(2)日本所有在外之資產,應屬賠償範圍,並應由各戰勝國共同解決。(3)如蘇聯及中國政府將來訂立協定帶有獨佔性質,不予別國以參加機會,則美政府即將認為與門戶開放原則相牴觸,不能承認。
2011-12-21 18:24:38 補充:
只是蘇方始終堅持其態度,並回電給美國表示立場:
又今晨(1946年3月6日)美外部以收到蘇聯覆文,要點有二:(一)日本在滿洲曾供應日軍之企業,應認為蘇軍戰利品。(二)日本在滿洲之一部份產業,已交中國當局接收,其他部份,蘇政府曾向中國政府提議,由兩國共同經營。
2011-12-21 18:25:23 補充:
以上兩電文均出自《外交部檔案‧關於東北工礦開發案‧魏道明電外交部關於東北問題昨晚美外長再致蘇政府》
2011-12-21 18:26:21 補充:
同樣的,英國也曾致備忘錄給蘇聯,表達相同立場:
聯合王國政府據報,謂:蘇聯軍隊從瀋陽及其他地方之工廠中,將日本人所有之機器及裝備運離滿洲,陛下在聯合王國之政府因此種消息深感不安。
此類消息迫使陛下政府係當其一切權利,並宣佈其意見,認為處置日本之財產,乃所有對日本要求賠償之盟國間所應商討及解決之事務。
2011-12-21 18:26:38 補充:
在未經盟國之商討以獲得協議以前,陛下政府認為佔領此類工業設備所在地之國家,應將此類財產暫為堅守,以待撥給該國在日本賠償中所實際應得之部份。陛下政府對於第三者擅自運走此類財產,不能同意。對於各別政府間為處置日本財產、權利及利益,及其所有權而締結之一切協定,亦不能承認。
此項照會之抄本,並送達中國政府。
2011-12-21 18:27:21 補充:
本備忘錄出自《外交部檔案‧關於東北工礦開發案‧英國駐華大使館備忘錄 譯文》
參考: 外交部檔案‧中蘇有關東北交涉事項‧簽報主席轉達美方案王世杰呈蔣中正中蘇交涉一案節略請核轉魏德邁將軍由‧附件:接收東北案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