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大「炮」定係大「砲」? 現在的“炮”字就是這麼寫,不過,古時候的“炮”字可不是這麼寫,古時候的“炮”字是個“石”字旁,寫作“砲”。
原來,中國古代所說的“砲”,跟我們現在看到的大炮不是一回事。
中國古代的“砲”其實是一種能夠拋射石頭、圓木的機械,這種“拋石機”的裝置,利用杠杆原理把石頭拋出去殺傷敵人。當時採用的拋石機有兩種:一種是,把一根長杆的下端定住,用力去搬或拉長杆的上端,使它積蓄一定的彈力,將石頭拋向目標;另一種是,在一根長杆的中間裝上可以旋志的橫軸,長軒的一端裝一個兜子,兜住石頭,而長杆的另一端由許多人用繩子同時猛往一個方向拉,利用杠杆產生的力量,將石頭拋向敵人。這種杠杆並不省力,但是可以節省距離,兵士們向下拽一小段距離,,拋石機就能把石頭拋得老高,等於加長了人的手臀,石頭自然就扔得遠了。據史書上記載,中國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有這種拋石機了。當時,這種拋石機可以把12斤重的大石塊拋到200步遠的地方,真比用手扔石頭顯得厲害多了。
三國的時候,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打仗。袁紹人多,他讓士兵們堆起了好多土山,又在土山上建起高高的壁樓,士兵可以在壁樓裡向曹軍放箭。箭如雨下,打得曹軍人心惶惶,連走路都得舉著擋箭牌。曹操急了,連忙召集謀士商量對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其中有個叫劉曄的建議做發石車來破袁軍,曹操一聽大喜,連忙命人畫出樣子,依樣連夜趕制了幾百輛發石車,放在營牆四周,正對著袁軍土山上的壁樓。這種發石車用旋轉車輪的方法,使裝載著的數石塊大石頭連續飛拋出去,這樣拋出的石頭能達到數百步遠。這種車的車輪每輪輻條18根,每根長1.4尺。一騾馱兩輪,遇敵人後,把架子放在地上,安上輪子,可以高低調節,轉動著射擊敵人。佈置好了,等袁軍土山上的梆子一響,弓箭手剛要放箭時,曹軍這邊就一起拽動發石車,石塊連珠般地飛出曹營,砸在袁軍的壁樓上,砸在袁軍士兵的身上、頭上。壁樓砸塌了,人砸死了,砸傷了,一時袁軍大亂,哭喊聲震天。由於這些石塊拋出去,擲地聲響如雷,人們把大的響雷叫“霹靂”,於是這種發出像響一樣聲音的車,就叫“霹靂車”。
到了隋唐時期,“砲”軍隊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隋朝末年,大將李密一次就製造了300門砲,還給它們起了名字,叫“將軍砲”。
唐朝大將李勣在一次攻打遼東城的時候,用拋石車發射的石頭有300斤重,能夠拋到1裡以外的地方。
唐朝安史之亂時,叛將史思明率領10萬大軍攻打太原,守城的將領李光弼用拋石車對付他們。一輛拋石車用200人來拽,拋出去的石頭落到史思明的陣地上,一次就砸死砸傷幾十個人,嚇得史思明的軍隊屁滾尿流,抱頭逃竄。
到了宋朝和元朝,砲在軍隊中的作用更大了,砲的種類也多起來,什麼砲車、單梢砲、雙梢砲、五梢砲、旋風砲、虎蹲砲、臥車砲……有十幾種之多,而且有了專門操作這種器械的專業砲手。到了元代,還編成了專門砲隊,這些砲隊在野戰、水戰和戰寨攻守戰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元朝時的砲兵常常是軍隊的先鋒部隊,他們已經學會用砲兵開路。
元軍伐蜀時,有個叫按竺邇的大將就領著砲手兵充當先鋒部隊,一舉攻下了許多地方。元朝將領阿術和宋軍作戰時,也是先用砲兵,大砲摧毀宋軍精銳部隊,然後再率兵沖入宋軍,使得宋軍大敗。
這種“砲”到明朝一直還在用,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誇耀它是“守城第一器”,說它既節省火藥,又不發愁沒有原料,實在是好東西啊!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戰爭規模的擴大,拋石機——砲,也在不斷發展,主要是拋射物比以前種類多了,所以,人們就按拋射物的不同將它分為幾類:拋擲石頭的,仍叫拋石機;拋射箭矢和石頭的,稱作弩砲;拋射圓木、箭矢和石頭的,叫作拋射砲。
火藥發明之後,“砲”開始向“炮”轉化了。
唐宋時期,拋石機開始拋射用黑火藥做成的火藥包,以及帶有黑火藥和藥線的箭頭,用來燒殺敵人。
歷史上有關“火炮”的最早記載是9-10世紀我國發明的“飛火”。
那是唐朝哀宗天佑初年(西元904-906年),有個鄭璠的將領奉命攻打豫章(現在江西南昌),他命令士兵“發機飛火”,把豫章的龍沙門燒了,他帶領士兵冒火登城,也被燒傷了。這“發機飛火”就是用拋石機拋射能燃燒的火藥包。
宋朝末年,金兵進攻開封時,抗金中將李綱使用霹靂炮擊退了金兵。霹靂炮裡裝的也是火藥,殺傷力比石頭不知要大多少倍,這就是真正的大炮了。